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清明 咱们走近先辈先烈

跨越时空的理想碰撞

——“永远不能忘记”座谈会纪实

本报记者 刘世昕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06日   07 版)

    ①

    ②

    ③

    ④

    ⑤

    4月2日,“永远不能忘记”座谈会暨“微博校园”上线仪式在中国青年报社举行。①“情报英雄”熊向晖的女儿熊蕾拿出父亲的毕业纪念册,讲述熊向晖青年时期的故事。②在姚依林身边工作过的丁晓宇发言。③电视连续剧《铁肩担道义》总制片人王智慧回答同学提问。④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同学们举手向嘉宾提问。⑤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名同学为嘉宾拍照。

    本报记者  杨  姣摄

    1921年,17岁的任弼时在离家远赴莫斯科学习时曾写过一封家书。他在信中对父亲说,“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同样的,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后三杰”之首的熊向晖大学毕业时,在全班的毕业纪念册上留言表达了家国情怀;1935年,姚依林领导“一二九”运动时,是清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许多革命先辈先烈,不仅有波澜壮阔的人生,他们的青春也因爱国情怀激情四溢。

    4月2日,在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青在线举办的“永远不能忘记”座谈会现场,原任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的王文祥,任弼时的孙子、全国青联委员任继宁,在姚依林身边工作过的丁晓宇,“情报英雄”熊向晖的女儿熊蕾,电视连续剧《铁肩担道义》总制片人王智慧,剧中李大钊的扮演者田少军,向与会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50名大学生记者代表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故事。

    不少在场的“90后”大学生表示,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经常困扰他们的问题是:人生该有怎样的理想和信念?这些革命先辈的青春故事让他们重新思考,在当今和平年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依然需要“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这样的理想和信念。

    热血青春里的家国情怀

    今年41岁的任继宁毕业于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目前在国家开发银行工作。他说,自己虽然是一名海归,可是骨子里却深受爷爷等老一辈革命家“精忠报国”思想的影响。

    任继宁没有见过爷爷,可爷爷17岁时在家书中写下的一段话却时常鼓励着他。在座谈会上,任继宁与在场的大学生们分享了这封家书:“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任继宁说,这封家书正是爷爷即将告别自己的祖国到莫斯科学习前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思想不光爷爷有,也是所有老一辈革命家都拥有的高尚而伟大的思想。正是这种热血青春里的家国情怀,支撑着他们前仆后继创立了新中国,才使得我们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习、传播他们的思想,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样也是在十七八岁,1935年,清华大学二年级学生姚依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和直接指挥数千名北平爱国学生,冲破国民党反动军警的阻挠,举行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学生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随后,他们又组织平津学生南下宣传,揭露日寇企图吞并中国的阴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推动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曾经在姚依林身边工作过的丁晓宇对参加座谈会的年轻人说,姚依林当时和在座的大学生们年纪相仿,他是冒着牺牲的风险领导两次爱国运动的,他这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精神对今天的年轻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丁晓宇说,很多人都问过他,姚依林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他看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姚依林最形象的描述。

    对电视连续剧《铁肩担道义》中李大钊的扮演者田少军来说,扮演这个角色让他有机会去深刻认识李大钊先生。田少军说,他体会到,在李大钊先生短暂的38年人生中,根本没有本我,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人民,为中国寻找光明。

    田少军最希望和大学生分享电视剧《铁肩担道义》中的一个场景:李大钊先生慷慨赴死前,他坦然地说,死而无憾,因为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这便是共产主义,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散播。田少军说,这种坚定信仰和意志,正是李大钊崇高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写下一个怎样的“人”字

    除了理想和信念之外,现场的嘉宾还讲述了不少革命先辈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使得先辈们远去的背影变得具体起来。

    年逾古稀的王文祥对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王文祥回忆说,主席问了他的名字后,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你这个名字好呀,搞文化吉祥。”

    毛主席留给王文祥印象最深的是,读书孜孜不倦。王文祥说,在他这位毛主席的图书管理员看来,毛主席就是一位伟大的大学问家,读的书非常多,《资治通鉴》读了十几遍,《二十四史》读了很多遍。毛主席的床都是睡一半,另一半放书。即便在晚年身体比较虚弱的时候,躺在床上也要看书,工作人员专门给他做了躺着看书的眼镜。

    王文祥说,毛主席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学习的一生,可以说是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一个代表。

    低调、平和是这几位革命先辈给他们的后代和身边工作人员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丁晓宇说,尽管自己在姚依林身边工作时才二十六七岁,但姚依林从来不让他称呼自己“副总理”,而是称呼“依林同志”。

    对新华社高级记者熊蕾来说,知道父亲熊向晖是情报英雄已经是她自己上高中的时候了。此前,她一直认为父亲就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干部。在熊蕾的童年时代,家里几乎从来没有提过,父亲就是我党情报工作“后三杰”之首。

    熊蕾带来了座谈会现场最精彩的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现实版的“潜伏”故事:熊向晖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军官胡宗南身边的情报人员,可实际上,熊向晖并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也不会使用密码。有一次,他得到了胡宗南部队的行军方式,想把情报送出去,可当时已经没有与他联络的人了。无奈之下,他冒险给曾经接过头的一家书店的老板写了一封信。表面上,这封信是写给书店老板的,但里面却是交给党组织的。虽然信最后成功送到了,但危险在于,送信的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熊向晖都是要被杀头的。

    毛泽东称赞熊向晖“一人可以顶几个师”,可熊蕾说,她希望告诉年轻人的是,在当时,尽管情报人员机智勇敢,为革命成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可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党的英明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浴血奋战,当我们今天回忆那段历史时,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的力量就是一滴水,一滴水起不了什么作用。

    前辈的理想信念如何化为成长力量

    在嘉宾们讲完故事后,现场和网络在线的年轻人踊跃提问,他们更渴望与嘉宾们讨论,如何把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与信念转化为今天年轻人成长的精神力量。

    在讲述父亲的故事时,熊蕾说,其实与去胡宗南身边工作相比,当时热血沸腾的父亲,更愿意去延安,更愿意上前线,毕竟在胡宗南身边就是做一枚“闲棋冷子”,还要忍受很多委屈。但父亲还是听从组织安排,坚持下来,并且出色完成了任务。在熊蕾看来,当时支撑父亲的就是理想和信念,他知道他正在做的事业代表正义和人民的力量。

    现场的一位“90后”大学生说,熊蕾的这段话让他感触颇多,但是他也很迷茫,现在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迫于生活的压力,可能更多地考虑收入的问题,理想信念变得不重要了。他希望弄明白的是,该树立怎样的信念,让自己以后择业不单纯“向钱看”。

    熊蕾回答说,社会并不要求所有的人都具备高尚的理想和信念,但历史和现实表明,有信念和没有信念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当年任弼时、李大钊投身革命,绝不是由于生活所迫。有理想和没理想的区别在于,当遇到困难或是诱惑时,有理想和信念的人就能坚持下来,而没有理想或信念的人可能就会屈服。

    一名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说,现在的年轻人中有这样的讨论,“对革命先辈,更多需要的是相信和敬畏,而非理解”,她希望知道丁晓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丁晓宇说,缅怀革命先辈,不仅要缅怀,更要去理解他们当时是以怎样的情怀投入革命。比如,姚依林同志,生在香港,考上清华,如果他只是为个人的话,当子弹飞来的时候,他完全可以躲开,那就不会有“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了,他的这种精神是超越个人,超越家族的,当今的年轻人也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丁晓宇说,他希望送给今天的年轻人16个字“道非常道,道法自然,厚德载物,诗意栖居”。

    电视连续剧《铁肩担道义》总制片人王智慧说,这场座谈会给她今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她看来,年轻人需要更多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帮助他们记住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相关文章:

    寻访奋斗青春 激发报国热情

    他们奋斗的青春激励着我们

    清明祭英烈

    以及中青在线、校媒网、微博校园等专题

跨越时空的理想碰撞
他们奋斗的青春激励着我们
清明祭英烈
国家电网 湖南省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