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删掉什么即向孩子遮蔽什么

徐百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06日   09 版)

    我们批评过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虚妄,也呼吁过中学历史教材的真实。必修课所学,必将塑造少年们的心智,所以必须予以重视——少年中国,便是明日中国。

    还有许多知识,不是必修,或许只有一部分少年感兴趣、会去看。那么他们今日所见所学,也极可能经由其心智,参与塑造明日中国。这不是危言耸听。

    新闻学便属这类知识。其影响的范围,或许还不算太小,毕竟我们的中小学里广有所谓“小记者”的传统,吸引不少优秀学生。从这一点来看,为少年写的新闻学入门读本,有价值,当然也会有市场。

    新闻学名教授陈力丹与人合著的《写给中学生的新闻学》一书,不久前出版。他在回答网友提问“中学开这门课意义何在”时,说得坦率:意义在于这是出版社商业策划,一本可以赚钱的书,客观上是进行一点新闻学知识的普及。

    然而出这样一本书却伴随着不小的烦恼,陈力丹抱怨道:“一本只有10万字(扩张后15万字)的书稿,在出版社方面的要求下,几经交涉,但最终出来的书仍然比作者妥协修改之后少了7000字。”

    无奈的陈教授强调,这并非因为上级审查,而是自我审查的结果。那么,这本书的读者,各地中学生们,今日之中国少年,作何感想?

    他们阅读第一章“什么是新闻”时,在第五节“不能因为感人而把不存在的事实当作新闻”中,将看不到具体的案例,因为此节“例子被全删”。第二章“只有很少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中,原第六节“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会被打折扣”遭遇“整节被删除”。第三章“新闻的真与假”的第二节“新闻的‘假’”,“部分被删除”,第四节“学会识别假新闻”同样“部分被删除”。第四章“客观:新闻从业的基本准则”,第四节“新闻做到完全客观很难”,部分被删除。第五章“怎么写新闻”,及第六章“传媒是个什么样的行业”,未被删节。最后第七章“新闻传播中的‘把关’”,第二节“强制的‘关卡’——新闻管控”,部分被删除。

    坦率地说,这些“被删除”我大多看不明白理由。比如“不能因为感人而把不存在的事实当作新闻”,所举例子是汶川地震后媒体上出现的一条“母爱短信”的“新闻”,说救援人员在垮塌房下发现一位双膝跪地把孩子护在身下的遇难母亲,孩子无恙安睡,怀中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陈力丹分析说,有学者对这条地震中最感人的“新闻”之一进行了追踪考证,发现其最初在5月15、16日作为“无头消息”出现于网络媒体,17日被3家传统媒体未加核实转载,接下来被各路媒体跟进报道,迅速传遍全国。他的结论很简单: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不论目的如何正当,都不能刊播虚假新闻,无论故事多么令人感动,都要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才能刊出或播出。

    论证有问题吗?结论出格吗?我尽量把自己放在一个中学生的立场上,抱歉,我不觉得这个例子伤害或误导了我的心灵。

    我倒是相信,看过陈教授对此案例所进行的新闻学分析后,将来去当记者编辑的人,至少不会再打着春运的旗号编造奇情新闻,像今年的什么摩托妈妈千里走单骑,什么儿子打工10年回家一次母亲思念过度精神失常……

    关于新闻的“假”,书中如下表述被拒绝放行:我国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类似写作套路,某时某地某会议隆重召开;某会议胜利闭幕;某决定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干劲儿;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某某人经过了多少日夜的奋战,终于……这些八股式的套话和套路,有多少是真的,记者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习惯了,脱口而出,用不着思考,其本质就是“假”。

    原稿中基于新闻规律的判断也被删除:随着国家和社会法治进步,以及中国新闻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的提升,那种由行政命令或者长官意志来决定发什么不发什么的新闻现象,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有人给陈力丹的博客留言,觉得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删掉,“一是因为内容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二是因为这是写给我们下一代的新闻学启蒙教程”。

    进一步说,这些内容本不应该删掉。媒体的功用,对转型社会尤为重要。新闻学的这些事例、分析与判断,并不高深,不属振聋发聩,但称“启蒙”不为过——中国少年养成公民素质,明日中国开启更理性空间,都能在其中觅到影子。

删掉什么即向孩子遮蔽什么
心灵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人要买下世界吗?
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