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再公正的调查,也无法说服只信阴谋的人

曹  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19日   02 版)

    甘肃平凉4月7日发生牛奶中毒事件,39人中毒,其中3名不到两岁的婴幼儿死亡——牛奶、婴儿、中毒,在食品安全丑闻频曝的当下,仅仅这几个敏感的关键词,可想而知会引发多么巨大的舆论关注。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条新闻时,都会本能地想到这可能又是一次食品安全丑闻。可警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出乎公众的意料:中毒事件与食品卫生安全无关,而是一起涉嫌刑事犯罪的投毒案。

    我关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认为这个结果是可信的。其一,平凉当地政府在信息公开上做得不错,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整个调查过程也是面向媒体开放的,没有瞒和捂;其二,调查者是值得信任的,如果只是平凉警方的调查,还可能为了地方利益而瞒报,可因为事件重大,公安部在第一时间就介入并主导了调查,调查结果也是公安部公开的,这个“第三方”的调查是可信的;其三,至今没有一条确凿可信的证据,指称这次事件与食品卫生安全有关。

    可因为警方公布的结果与舆论想像的完全不一样,平凉即使处置得当,也一样遭遇质疑和恶评。按理说,当真相与自己的想像不一样时,应该尊重事实,修正自己没有依据、充满偏见的主观想像。可如今许多人的思维则是,当事实与想像不一样时,仍然坚持自己的想像和猜测,用偏见构想出的那套“阴谋论”无根据地怀疑一切,事实再确凿他们也视而不见。

    也就是说,当平凉牛奶中毒事件发生后,一些人已构想出一个“事件经过”:由于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导致牛奶质量问题,于是有了中毒事件——根深蒂固的“偏见”牢不可破,头脑被这种想像所控制,已经装不下哪怕证据再确凿、调查再客观的事实。很多质疑,正是由此而来。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再客观公正的调查,也无法说服一个沉浸在自己编织的阴谋论中不能自拔的人。

    确实,当下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一些官员的说谎和愚民习惯,使政府整体的公信力大大受损。此次,信息公开和公正调查上做得很好的平凉,仍受到苛评恶评,是在为政府公信力受损而埋单。媒体曾创造过一个名词,叫“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官员与少数群众发生冲突,但与事件无关的围观者却起哄甚至直接卷入事件过程中,纯粹是为了发泄某种不满情绪。与“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类似的是当前流行着某种“无证据质疑”:毫无根据地质疑政府的调查结果,无论政府说什么都不相信,都觉得是对丑闻的掩饰,他们其实对事实本身毫无关注兴趣,只是借这种质疑发泄不满。

    政府部门要反思这种“无论如何总得不到信任”的舆论环境,但另一方面,民众也要尊重政府在重建信任上所做的努力。重塑信任应该是一个政府和民众良性互动的过程:政府做出努力,民众表示认同,激励更多政府部门在取信于民上做出努力。拿平凉这次事件来说,平凉政府在信息透明上做出的努力应受尊重,民众不是不可以质疑,而是要拿出可靠的证据和合理的逻辑去质疑,而不能粗暴地说“就不信任你,无论你政府怎么做都不相信你”。所谓良性互动,就是正面的努力要得到正面的激励。正面的努力却收获负面的评价,只会让努力者心灰意冷不再努力,结果就是恶性循环:反正无论政府怎么做总招来质疑,干脆就独断专行而随你老百姓怎么说了,官民信任生态越发恶化。

    这里特别要说到媒体的责任,媒体作为舆论的引领者,理性的态度在重建信任上至关重要。令人遗憾的是,此次一些媒体的表现既不专业也不理性,不是用客观的报道去引导那种不满的情绪,而是去迎合那种情绪。某电视台记者赴平凉后,也许看到“投毒”的调查结果无新闻可做,就采访了当地与牛奶质量相关的5个政府部门,部门都说此事与本部门无关,该媒体就做了一条题为《5个部门缘何管不住一瓶奶》的新闻。这条新闻是大有问题的,一方面,投毒这种事情防不胜防,无法监管的部门当然会说自己没有责任,这是公安部门管的事。另一方面,新闻这么写是暗示这不仅是投毒案,也是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就显然不合事实。带着“非要挖出一条大新闻”的心态去采访,是很不健康的。

    另有某媒体用一系列网友的质疑,质问平凉在信息公开上的迟钝,可到底怎么公开才叫不迟钝呢?案件的侦查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如果事件刚发生就公布一个结果,舆论又会说“仓促公开调查结果背后必有黑幕”。按调查进程公布结果了,又说别人“挤牙膏”了。案件的侦查过程,难道不正是一个“挤牙膏”的渐进过程吗?突发事件后出现谣言,媒体应合作以平息那些非理性、无根据的猜测,而不是用无根据的质疑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

再公正的调查,也无法说服只信阴谋的人
公德式微时如何挽救人心
多少善心被“高额餐饮费”扼杀
丛飞遗孀死于失学少年之手的悲怆
只罚款难治乱停车
“华陵”只会助长个人崇拜
法律图书能不能卖得便宜点
“中国最奢侈”的喧嚣与失语
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