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成都武侯区:区域教育的典范

——高位教育均衡发展之路(一)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19日   06 版)

    武侯区城郊学校孩子们的笑脸

    农民工子女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学习

    以“一年成邑,两年成都”而得名的四川省成都市,在中国大西南有着特殊的战略位置,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成都作为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世人瞩目。武侯区的快速崛起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增添浓彩。仅以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发展为例,它不仅成为四川省教育发展的先锋,也为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典型示范。

    武侯区位于成都市西南,因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得名。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高科技文化区,辖1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近100万。区内有四川大学,还有一批享誉全国的基础教育名校。近十年来,武侯区在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积极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武侯模式”,全面提速区域教育的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成为中西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和均衡发展的典范。被命名为“全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和“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成为全国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面旗帜。

    “高位均衡、普惠人民”武侯区教育演绎凤凰涅磐

    来自武侯区委区政府的声音:“教育均衡就是关注民生,教育改革就是改善民生。只有党委政府主动指方向、给条件、放政策、搞服务,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得动,跑得快……”解读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的内涵,均在城乡,利在千秋,衡量内涵,造福于民。它就是一杆秤,承载着百姓的期盼、孩子们的希望。

    今年,全国两会刚刚结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成都市武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专程赶往成都市武侯区,探究“高位教育均衡”给全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到之处,感受确实不同,“高位教育均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极为吻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得武侯区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不再有明显差异;“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已使全区薄弱学校消失,原来破烂不堪的学校成为历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学校比城里学校建的还要好起点还高;“缩小教育差距”武侯区首创的“校际联合、名校联姻、集团发展、跨区合作”,使农村教育与城里教育实现了资源共享;扶助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本地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而且后者还享受免费……所有这些,都是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

    ——“吃螃蟹就要冒风险,不改革,教育公平就难以实现。”日前,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雷福民到北京师范大学招聘教师,为全区教育再发展补充新鲜血液,积累后备人才。借此机会,我们与他进行了交流。

    谈到教育均衡发展,雷福民说:“力促城乡‘高位教育均衡’发展,说到底是一种管理机制、教育手段、教育资源、师资队伍以及校际和区域间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我们武侯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比国家‘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提早五六年。近十年来,我们从教育实际出发,彻底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重新构建符合现代教育所需的新机制、新举措、新方法、新模式,从而全面推进全区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谈到“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的起因,雷局长讲,1993年武侯区率先在四川省完成“普九”工作,初步实现全区教育的基本均衡。200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域成都、城乡统筹”的战略构想,武侯区率先在全国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武侯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使“高位教育均衡”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而在此之前,武侯区的教育却是另一番景象:“城市带农村”、繁华都市里有“偏远乡村”;城乡教育发展的“二元”结构矛盾尤为突出。随着成都城市建设不断延伸,一大批居民陆续迁居城郊。居民结构的变化导致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子女入学成为武侯区教育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是一句空话。

    据统计,武侯区各类学校46所,其中农村村小12所,高中学校2所,在校学生人数5万余人。如何解决这些孩子享受公平教育,也就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用武侯区教育局领导的话讲:“它就像吃螃蟹具有很大风险性,牵动着千家万户。如果做不好,教育公平就难以实现。” 

    基于实际,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侯区从2003年开始找点子、抓措施、促发展,引领全区展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区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区委区政府专门制订政策下发文件:“要把教育作为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切实保障。在经费筹措、学校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全区上下形成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推进全区教育健康发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要深入学校召开专题会、现场会,为全区教育发展排忧解难,优先解决教育发展的问题。据统计,区领导平均每年去学校10次以上。以川大附中扩建工程为例,区主要领导先后五次现场办公,为学校发展助推。今年春节刚过,区委刘守成书记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全区学校走一趟,共同谋划教育发展大计。

    ——“收小学校,办大教育,惠及的是民生,得到的是发展。”强点突破薄弱学校的发展瓶颈,是武侯区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武侯区为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出台《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方案》,大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所乡村中小学全部收归区教育局直管。这项措施的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全区办学条件年年改善年年不变的现状,使区内各校成为当地最具吸引力的一道亮丽风景。

    武侯区的这一创新之举,率先在四川省第一个告别了农村教育,实现了城乡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的高度整合和统一调配,让城郊学校享受到同等待遇。

    据了解,长期以来,武侯区始终坚持“财政预算向教育事业倾斜、教育投入向城郊学校倾斜”的原则,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05年~2010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超过31亿,其中,2010年达到了近10亿元,是2003年的6.17倍,教育总投入的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010年与2003年相比,生均教育费用从2670元提高到7962元,增幅达到198%,生均公用经费从1134元增加到1982元,增幅达到74.8%,从而实现了全区“高位教育均衡”的发展目标。

    为彻底消除薄弱学校,武侯区还先后投入12.3亿元,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新建、扩建学校30所,新增学位20290个,使城乡学校硬件条件彻底改善。此外,在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提升上,区里又投入资金1.68亿元,加大信息技术硬件建设,2007年至2010年,全区信息技术总投入从每年500余万提高到2000余万元。

    近3年,每年新增电脑1000余台,全区配置多媒体电教系统441套,装备多媒体教室986间,专用网络教室106套,电脑总数达7686台,生机比提高到9∶1。

    到2007年,全区100%学校完成综合布线,所有公办学校建成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建设达到100%。在全市率先实现互联网100%“班班通”,并在成都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标准化配置的满覆盖。成为成都市扶薄工作唯一免检区。

    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还通过开设网络研修班,实施城郊片区网络联动教研等举措,提高了城乡学校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全区通过实施无纸化办公、建立资源共享中心、建立门户网站、实施网络研修、搭建远程互动教学平台五项工作,实现了城乡信息高速化发展。

    走进武侯区,这里的教育发展如初春之盎然,如朝日之喷薄,如百卉之萌动。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区领导深有感触地说:“收小学校,办大教育,惠及的是民生,得到的是发展。如今,这些惠民工程使百万家庭得到了实惠,使数以万计的孩子享受到公平教育。”

    ——“孩子们玩出边了,令DELL全球副总裁惊讶!”走进马家河小学,温馨和谐的育人之风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它与周边农村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高大的教学楼,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壮观。陪同专访的同志说,“像这样高标准的学校全区所有涉农学校几乎一样,它们完全可以与城区的学校媲美。”

    要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农村学校。沉思中,我们在想是什么原因使那些原本很落后的农村学校实现蜕变。老师们的切身体会:“是城乡教育一体化使学校脱胎换骨,是高位教育均衡使孩子们享受到公平与幸福,阳光与快乐!”

    “我们学校原来是簇桥乡的凉井村小学,只有6个教学班,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现在,发展为1285人,在周边社区享有很高的声誉。”马家河小学校长李维介绍说。

    漫步校园,细雨蒙蒙。从教学楼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环顾校园,太阳能发电站、气象观测站,孩子们每天记录的数据,从这里传送成都发往全国。面对这样一所高标准的现代化学校,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所农村小学。

    走进教学楼,楼道两侧悬挂着农村孩子在“科技教育”的启迪下,获得的各种奖项。科技馆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磁悬浮、纳米技术等数十件科技实物排列整齐。一所村级小学能见到这些“奇珍异宝”,真是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的一大杰作。就连许多学生家长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在这样的学校享受先进的教育。

    也难怪孩子们屡次获得大奖:成都市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市28届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团体一等奖,市科技制作比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创新大赛金银奖,全国“DELL互联创未来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太阳能研究基地等均落户该校。2010年,DELL公司全球副总裁杰夫·克拉克一行来到该校,看到小学生制作的各种机器人,连连称道:“成都孩子的创造力让人惊讶!”

    “高位均衡、与时俱进”武侯教育催生春色满园

    来自武侯区各界的声音:“从政府到主管部门,从校长到一线教师,从农村百姓到城市居民,谈论起武侯教育人们都说好。究其原因它好就好在:解决了长期困扰教育条件难改善的问题;缩短了城乡间教育不均衡的差距,实现了学校间、城市与乡村间、资源配置与队伍建设的深度均衡。使教育公平在这里实现了最大化。解读武侯“高位教育均衡”验证了这样一条真理:“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马家河小学的变迁,仅仅是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像马家河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所到之处唯一不同的是:一校一景、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构成了武侯教育繁花似锦的美景。而促使这些特色品牌形成的力量就是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推进,使教育均衡发展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政府说媒,学校联姻”,实现了“优生优育”。“城乡对接,教育先行”是武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它不但是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谈到“政府说媒,学校联姻”的教育高位均衡,武侯区教育局领导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农村教育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跨越,没有省略;农村教育城市化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过程,只有联袂,没有缺位。”

    2003年,武侯区委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区教育局紧跟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步伐,适时出台《提高城郊小学办学水平实施办法》,率先将12所城区学校与12所村小捆绑成1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体制,构建以服务城乡学校发展为指向的督导评估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促使城乡教育互动、优势互补,快速提升城郊教育水平和质量。这种独特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将薄弱学校与城市名校捆绑在一起,使农村教育实现了高点着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 龙江路小学分校郭先梅校长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历了学校最好的发展时期。如果将武侯区教育比作一个百花园,她已由昔日的一朵小花,引得今朝百花竞放,由过去的一株小草,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

    在这个百花园中,政府充当了“介绍人”的角色,通过名校带动,资源共享,使区内各校实现了“优生优育”。优先确保薄弱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优先保证薄弱学校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提升学校的品质内涵,一批薄弱学校跨入名校的行列。“政府联姻、移花接木”使学校形成百花竞放之势。

    走进太平小学,课上课下,老师们教育孩子的耐心、生活上的爱心、思想上的倾心、方法上的精心、指导上的细心已经成为太平小学的精神风范。

    副校长肖志说:“我们学校是政府‘联姻’、‘捆绑’的直接受益者。加入玉林小学教育集团后,实现了‘优生优育’,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几年来,仅资金投入就达800余万元,是这所学校捆绑前10年的总和。”肖校长回忆,当初,学校被“捆绑”的时候,教师并不认同,认为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有一种强制“婚配”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两校成了一家人,教师的认识提高了,思想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联姻方式使一批学校“门当户对”。

    目前,太平小学形成“小篮球转动大校园”的特色。拥有一支200人的篮球表演队,全校学生身穿统一校服,还经常在成都市的重大活动中表演篮球操,赢得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赞誉。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他们都大讲特讲“篮球文化”,其思想深邃、志存高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种智慧与思想的碰撞,使他们受益终生。

    我们不禁在想:今天一批赋有朝气的学子在太平小学抒写着青春年华,明天他们又将从这里起航,怀揣梦想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先结婚,后恋爱”,上对轿子,嫁对“郎”。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名校。走进学校,一种彰显百年神韵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教学楼气势壮观,极具蜀汉风情。这所名校,在当地的百姓心目中魅力非凡。武侯区实施捆绑发展战略,该校带动一批薄弱学校成为响当当的特色名校。

    在川大附小我们有幸见到余强校长。谈到武侯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他说,武侯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好就好在办学体制上的创新,让乡村教育从办学体制上剥离出来,成为区统区办,彻底改变了乡村办学“校舍差、设施差、队伍差、质量差和少经费、少资源、少设备、少编制”的“四差四少”的局面,一批学校通过“先结婚,后恋爱”的捆绑方式,与名校一起发展,携手前行,优势互补,上对了“轿子”,嫁对了“郎”。

    例如,龙爪小学就是川大附小被捆绑的“对象”。当年,附小与龙爪就是以“先结婚”“后恋爱”的方式加入名校行列的。“联姻”后,附小为其确立了“尊重历史,逐步融合,平稳过渡,确保成功”的方针,从而加快了龙爪小学的快速发展。川大附小余强校长如是说。 

    讲到这里,金兴北路小学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插话道:我们学校也是区管区统的受益者。学校原来的校舍破烂不堪,教育质量低,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为了使学校快速发展,区里投入600余万元,对学校易地新建,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占地面积增加一倍,建筑面积增加两倍。学校成为城区名校棕北小学的捆绑对象,经过多年的捆绑帮扶,在校生由不足一千人达到1600余人,教师本科学历由2003年前的17%上升为76%,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特别是当一些外来务工子女走进学校后,学生父母激动不已,他们纷纷感谢政府给孩子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2006年教育部领导到校视察,给予充分肯定。

    据统计,武侯区涉农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80%,最高达90%。仅此一项武侯区就承担了巨大的经济支出,使外来子女在这里享受着免费教育。

    我们在区里看到这样一组数字:2003年,武侯区教育现代化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教育投入过十亿,在成都市二三环路新建10余所中小学,新创建3至5个有相当影响力的教育集团,使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全区教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如今,这一愿景早已变成现实,使万千学子感受到优质教育的普惠。例如,武侯区武顺街小学,2006年前叫永兴小学,生源差、教学质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是一所地地道道的村小。是区委区政府的高点投入,使该校由“丑小鸭”变成了“靓公主”。在城区名校红专西路小学的捆绑帮扶下,现在,这所从捆绑、松绑和脱绑中走出的村小,拥有一流的体育馆、图书馆和网络教室,新学校承办“全国第一届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能开发学术研讨会”,学校文化建设得到来自全国各地教育专家和同行的赞扬。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新苗小学通过红牌楼小学的捆绑帮扶走上“合作教育”的特色办学之路,百草园小学通过锦里小学的捆绑,逐步形成“百草文化”,行知实验小学通过武侯实验小学捆绑帮扶,找到行知办学思想和“真·爱”教育特色,双楠实验学校通过政府搭桥成为成都石室教育集团的优质学校。

    事实也正是如此, 武侯区的这种全新的运行机制, 受到高度评价。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武侯模式”就此全面形成。国家领导人曾作出重要批示:“鼓励他们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称赞他们所做的工作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

    ——“重恋爱、再结婚”,使“婚姻”美满,比翼齐飞。为全面提升城乡学校的品质内涵,武侯区以“集团化办学”推动名优学校发展,以“优质公平教育”为核心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创设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教育均衡的全面发展。这是武侯教育为什么得以高位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人们将这种模式形象地比喻为:“重恋爱”“再结婚”,实现完美结合,比翼齐飞。

    学校在“重恋爱”“再结婚”的过程中,作为统领全区教育发展的区教育局充当了“证婚人”的角色,及时健全了城乡教育一体发展的评价考核机制,为全区学校和谐共进保驾护航。以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和学校绩效考核为例,区教育局就构建以服务城乡学校发展为指向的监测、督导评估体系,坚持“优劳优酬”原则,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该局还精选指标,对区域教育发展均衡度进行动态监测,将年度监测结果作为下阶段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标准,进行全面考核,确保联姻学校,“婚姻”美满。

    在与学校校长座谈中,他们一致反映:区教育局为强化对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工作的督查和奖励,对已经被“捆绑”的学校实施“联体考评”,以被“捆绑”的城郊学校发展情况为主要标准,考评城区对口学校,在年度表彰时单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奖项;同时设立“城乡教育均衡化补贴”项目,实施“五项补贴制度”,鼓励城区学校和城郊学校互动发展,鼓励区域学校集团化发展,实现“重恋爱”“再结婚”。

    尤其是对“重恋爱”的学校, 区教育局建立“基础+发展”的学校绩效评价体系,不搞一刀切,既尊重不同学校的发展基础,又在保障基础指标的同时,从纵向考评学校的发展绩效,从而更加公平地评价学校,调动了城乡各层次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使高位教育均衡既切合实际,善始善终, 又有的放矢,扶苗助长。

    为使学校真正实现比翼齐飞,教育局还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对中小学教学质量联动考核评价机制,分别设置教学常规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学生学业情况3项评估细则,设计50条评估标准,从教学秩序、课业负担、教研科研、教务管理、课程管理过程、课程执行过程、课程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测评和指导,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武侯区教育的高位均衡为什么姹紫嫣红国色天香?就是因为它从源头上注入了涓涓细流,浸润着全区教育的春色满园。“紧密型学校、混合型学校、松散型学校、联盟型学校”四朵金花争奇斗艳;集团办学,高位发展,精彩纷呈:紧密型——花团锦簇,集团直管,统一思想,统一决策,统一管理;实行分校定位,在集团共性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混合型——竞相争鸣,集团统领,尊重不同办学体制和理事会办学决策,分校定位,特色发展。松散型和联盟型——芳香四溢,文化背景、发展历史、管理习惯和发展轨迹自主遵循,完全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定位发展。

    正是因为武侯区教育体制的创新,才使得全区教育的百花园在广袤的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棕北中学早在1999年就率先创办公办民助的联合中学,2002年该校又与棕北联合中学组建“棕北教育集团”,2003年成都市50中又加入棕北教育集团,形成鼎力发展。龙江路小学1999年创办第一所分校,先后创办龙江路小学分校、龙江路小学南区,捆绑外双楠小学,与“新希望”集团强强联合,创办龙江路锦官新城小学,2005年成功推动锦官新城小学独立发展,2010年又建立龙江路小学集团龙祥路小学;玉林小学与四川齐盛公司、四川美术学院创建群星美术学校,还吸纳社会投资创办译华学校和西川中学……至此,绚丽多彩的多元教育之花在武侯区竞相绽放。

    集团化办学的快速发展,使武侯区出现“高位教育均衡”的道道风景,走出一条“内强素质、重塑形象、打造品牌、普惠人民” 的特色之路。几年间,全区先后成立以川大附中、棕北中学、成都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龙江路小学、川大附小、玉林小学和省机关实验幼儿园等7个教育集团。其中,仅川大附小就建立川大附小分校、东山分校、清水河分校、江安河分校、崇州市学府街小学、新津县第一小学等为核心的教育集团。

    武侯区教育局领导非常坚定地说:“推进高位教育均衡,就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就是通过文化和内涵建设,熏陶、培育和放大优质教育,用先进的文化培养人、感召人、引领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教育的需求,强力促进教育公平。”

    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十年来,武侯区缘何实现了“高位教育均衡”的发展,关键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架起了金桥。他们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具体领导,更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积极探索。是他们为武侯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宏火  晏兴兵  王俊)

成都武侯区:区域教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