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一座充满爱心的文明城市

——威海市创建文明城市纪实

本报记者 郑燕峰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20日   03 版)

    黄海之滨,威海湾畔,有座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秀美之城——威海。

    这里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环境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同时,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威海以公共文明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全市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市民文明素质大为提高。

    满城尽飘“蓝丝带”

    姚洪波是威海市的“爱心的哥”。2000年,威海市在人民广场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姚洪波登上讲台庄重承诺:“只要老年人有事用车,跟我说一声,免费服务。”就这样,威海第一辆“敬老车”诞生了。11年来,他为老年人免费服务数百人次。

    从敬老到拥军,再到成立“爱心车队”,在姚洪波的影响下,威海目前50%以上的出租车挂上了“雷锋车”、“敬老助残车”、“爱心车”、“拥军车”等标识,成为展示“文明威海”的流动风景线。

    威海环翠楼街道办事处义工协会,成立于2007年4月,是威海市首家注册成立的社区义工组织,现有在册义工2000余人。截至目前,义工协会开展各类义工活动300多场次,捐款捐物近500万元,救助弱势群体3万多人次。

    义工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卫红说:“扎根于街道的义工协会,整合了社会爱心资源,通过志愿服务增加了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和认知度,同时也为社会爱心人士提供了平台,成为弘扬文明的渠道。”

    今年73岁的马传智是环翠楼办事处胜利社区的一位退休老人,他是个一辈子和民族乐器结下不解之缘的音乐人,更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典范。

    环翠楼街道办事处义工协会的成立,一下子启发了老人,他决定做一名社区义工,利用自己的特长教残疾孩子学习民族乐器。在马传智手把手的精心指导下,仅半年时间,一个从未接触过乐器的肢体残疾、智力有问题的孩子就能用二胡拉出十几首曲子,而且通过了全国音协二胡考级二级考试。

    家在乳山农村的王川利,因车祸致残,每天只能靠母亲从床上扶起来,坐半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得躺着。他希望跟马传智学二胡。虽然远隔几百里,但马传智仍坚持每半个月坐公交车、走山路到乳山农村去一次,免费教这个男青年二胡。

    当得知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没有开设民乐课程时,马传智又义务当上了这个学校的民族器乐老师。从2007年3月12日开始,每周二和周五上午,他都坐着公交车到离家七八里的学校,给那里的残疾孩子上课,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就组建了一支22人的乐队。

    马传智的行为感动着很多人。目前,威海市75个镇街都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每一个社区居委会都建立了志愿服务中心。全市共成立40多支市直志愿者服务队。城市注册志愿者发展到7.68万多人,占市区总人口的12%。

    威海倾力打造“蓝丝带”志愿服务品牌,在社区、火车站、商场等地方,随处可见威海“蓝丝带”志愿者服务队伍。驻威高校也积极与地方对接,广泛开展大学生“四进社区”、大学生社区挂职等活动。

    为使志愿者能够长期坚持服务,团威海市委以社区、敬老院、学校等为依托,先后成立了45个志愿服务基地。

    文明教育点滴做起

    2009年,鲸园街道办事处长征社区在安装健身器材时,由于地基水泥没有凝固,74岁的王学京老人和其他几位市民主动看护设备。儿子心疼父亲,要把车开到花园边,让老人坐在车上,但老人不肯,坚持穿着棉衣,在花坛坐了一夜。王学京说:“能动就要为社会做点事。”

    “给身边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给身边人一个亲切的问候,给需要帮助的人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威海人常说的一句温馨话。

    这几年,威海把提高公众的文明意识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多种形式,持续不断地对全体市民进行文明教育,努力唤起全体市民的文明意识。在威海,广大市民自觉告别不文明行为,做公共文明的守护者,遵守公德、热心公益、扶危济贫、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行为已蔚然成风。

    自2007年以来,各类企业和广大市民通过认购慈善基金、“慈心一日捐”等形式,捐款总额超过20亿元,帮助1万多户家庭度过了困难、9800多名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由企业和社团捐助的“威高光明行动”、“福彩助行行动”、“光威助听行动”帮助3万多名残疾人重树生活信心。

    汶川大地震后,有的市民捐出10万元不肯留下姓名,市民刘小艳卖掉轿车支援地震灾区,全市累计捐款捐物达1.8亿多元。全市无偿献血人数逐年攀高,临床用血100%来自市民自愿无偿捐献,2004年以来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有17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已完成捐献,捐献成功率列山东第一。

    威海市商业银行副行长王新志说,如果创城按百分算,那么威海常住人口72万人,每人贡献0.0002分,就是140分。这位经常在社区宣讲精神文明建设的金融界人士,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不为创城而创城,只为创城而提升,我愿做一名志愿者,为创城贡献0.0002分。”

    在近几年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威海相继实施了“蓝天”、“碧水”、“青山”、“净土”4项群众行动。威海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1%。

    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说,这些活动,如果没有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是很难完成的。

    一篇散文引出一个艺术馆

    “不收费,有所学、有所乐,真好!”4月13日,在鲸园社区教育学院,一位编织班的大妈一边飞针走线一边说。

    鲸园社区教育学院是威海市首家面向辖区居民的终身免费教育机构,由威海环翠区鲸园街道办事处创办。

    学院依托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本着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向社会适度开放。所设课程,都是通过居民问卷调查后,根据居民需求开设的。目前,拥有固定学员476名,累计培训居民达3700余人次,学院教育培训活动辐射居民上万人。

    威海实验二小校长顾翠屏说:“这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结合,我们为社会服务,社会也为我们服务,不仅让社区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实现终身教育、终身文明,同时也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相互发展共促文明。”

    在文化领域,威海投资3亿元兴建市民文化中心,每个镇都有文化站,近一半的村建起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大多数社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5.3平方米。

    1962年,作家峻青到威海陶家夼采访,被丰收的秋景和当地人迎着风霜前进的高昂斗志感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秋色赋》。

    如今的陶家夼已是拥有8000多居民的大型社区,楼房林立、街道整洁。陶家夼人还在风景优美的北山脚下新建了一座峻青艺术馆。如今,这个艺术馆成为威海的一个文化亮点。

    一篇散文、一个艺术馆,来参观过的人都说:威海真美,这段佳话更美。这是威海人追求文明城市的佳话。

一座充满爱心的文明城市
青年创业典型宣讲团走进吉浙豫湘陕
患者眼中的“提灯女神”
全国驻京团工委书记培训班开班
食品标准“内外有别”后果很严重
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
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座谈会召开
2011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