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在哪里
因为“百度文库侵权”事件,这个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而上一次类似的风波源自2008年百度通过竞价排名控制搜索结果被曝光。
两件事的发展逻辑有惊人的相似。大家觉得百度无法无天,然后发现无罪可治,最终风波无疾而终。当然,将众多媒体在近日撰写的与百度有关的文章题目输入百度新闻搜索时,结果自然也是无影无踪。
想起一个商业故事。美国搜索引擎巨头谷歌的招股书上有这样一句口号,叫做“永不作恶”。现任执行总裁施密特在10年前加盟谷歌时曾将此视为“笑话”,直到有一天他参与了一项新产品的战略讨论,其间一位工程师突然大声说:“那是在作恶!”后来,所有参会者们都开始讨论道德与伦理的问题,而那个产品最终被取消。事后,施密特回忆说:“‘不作恶’是一种文化规则。”
另一则轶事:2005年的时候,一个网民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输入了一家国外搜索引擎的地址,结果跳出个网页,上面有两条“温馨提示”,一是声称此网站不存在,二是断定“你可能是要找3721(当时国内的一家网络搜索引擎公司)”。
看来,百度并不孤单。
专利在哪里
今天是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开始的日子。与此同时,一份去年10月汤姆森路透社公布的研究报告再次进入舆论视野,截止到今年年底,中国2011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将超越美国。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战略背景下,这一结论被中国媒体赋予了积极期待:根据未来各国的“发明能力”来衡量创新能力,中国正走在领跑世界的路上。
不过,相比于赞美,我更乐于引述一段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克曼中心研究员James Bessen批评性的研究结论。
中国庞大的专利申请量中,近半专利为实用专利(以产品的设计特色评价),即使在发明专利中,也只有10%的专利拥有者会支付适度的续展费以保证专利在20年内有效。这说明很多专利是“投机性存在”。
中国公布的大部分专利是由国外公司所拥有,专利数量巨大,仅能用于衡量中国市场的价值,而不能作为中国发明家们创新能力的证据。 一个反证是,2009年在美国授权的实用专利中仅有0.6%来自中国,却有21.5%的专利授权给了日本的发明家。
此时翻出去年我国发布的《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中的一些数据分析,感触竟大有不同。
根据该战略,中国的年专利申请量到2015年将达到200万。专利审核员人数将会扩充一倍,增至 9000人。对应的数据是,美国目前的年专利申请量为50万,专利审核人员人数为6000人。
如何解读这组数据?养眼还是刺眼?这恐怕要取决于分析者们是睁眼还是闭眼。
数据不会骗人,但人会骗人。
幸福在哪里
1972年,不丹的第四代君主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向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了一道命令,宣布政府计划的成功与否必须以该国人民幸福感的提高为评价基准。
旺楚克说,用幸福感的增加来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要比只用金钱衡量进步得多。
将近40年后,这句话进入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议政日程。2011年地方两会期间,包括北京、广东在内的多个重要省市明确提出了 “提高百姓幸福感”的目标。4月初,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幸福广东指标体系草案并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对于“幸福指数”这一概念,学术界的解读已颇完备。
芝加哥大学的马瑟·弩斯堡穆教授提出,“幸福指数”能指导国家政策优先扶持一些有价值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沉湎于国民生产总值。俄罗斯社会政治学家列夫则认为,“幸福指数”可以作为信号,发现那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并及时解决而不至于导致不良后果。
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志勤曾参与过一项社会调查,结果95%以上的受访者最关心的几件事集中在消费水平的提高、可承担的房价、可靠的保障体系、安全的营养或食品保证以及对民生大事充分的知情权这五方面。
算算吧,你离幸福,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