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23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新型海洋经济扬帆起航 打造“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青岛:从浅蓝驶向深蓝

本报记者 张 国 邢 婷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23日   02 版)

    自1891年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在太平洋边的小镇“胶澳”设防算起,这座后来定名“青岛”的城市如今已120岁了。它向海而兴,当地人“吃”过的海水比哪儿都多——几年前,整个城市供水取自海洋的部分占到大约四分之一,为全国之最。

    这座中国“吃海”最多的城市,正考虑换一种吃法。

    即便平时不怎么关注时事,当地渔民孙龙德也多少感到了变化。他与别人合伙在一片4000多亩的海域里养殖水产。去年,他们扩建了岸边的厂房,打算干更赚钱的“深加工”。胶州湾畔的这个渔民联合体,正试图从庞大的“蓝色经济”规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蓝色经济”的表述最早出现在2009年4月。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最大的半岛如何转变方式、更好地靠海吃海,由此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作为半岛的龙头城市,青岛有望成为我国“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自称“不会讲理论”的孙龙德相信,胡锦涛总书记两年前的那番讲话,与自己“很有关系”,“听了这话就觉得前景很壮观,它会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这片海不再是那片海

    46岁的孙龙德住在红岛,他与祖辈们呼吸着同样咸湿的空气。然而,他眼前的这片海,已不再是祖辈们面对的那片海。

    沧海桑田之变发生在青岛的“母亲湾”里。自1928年有记录以来,胶州湾的水域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

    人们不能不感谢大海的慷慨。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逾3.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海洋经济的地位日渐提高。

    然而,国家海洋局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域的“体检”报告中说,到2009年,“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到52%和24%,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持续恶化。

    在今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海洋经济”首次写入,阐述了“海洋强则国家强,海业兴则民族兴”的意识。

    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青岛很富有代表性。当地的标志性品牌海尔、海信,名字中都有“海”字。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说,全国沿海产业布局同质化严重,基本以粗放、低端产业为主,生态环境压力很大,“蓝色经济区不能是黑色、灰色的”。

    不过,这种局面将得以改变。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新的思路是探索建立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由偏重陆地发展向海陆统筹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高端高质高效增长转变,由注重开发建设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转变。

    李群说:“我们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努力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当好排头兵。”

    青岛具备率先转变的先天优势:当地经济总量约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30%,海洋产业产值约占25%,高级海洋专业人才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涉海领域两院院士为全国的70%左右,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在青岛完成。

    但李群指出,沿海省份几乎全部进入国家发展规划,城市间的竞争将在新的平台展开,竞争的层次和压力势必越来越大,如果不能乘势而上,就会败下阵来,贻误历史机遇。

    这种危机意识的最新表现是,今年4月,李群率青岛市考察团北上,考察天津、沈阳、大连三地,要求“对比先进找差距,立足优势快发展,努力开创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而青岛的头等大事,就是从“浅蓝”尽快变为“深蓝”。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是‘海上山东’战略的自然延伸。”海洋学者徐质斌说,“海上山东”倡导从陆地走向海洋,将海洋与陆地等同,把海洋视作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任振刚介绍,市政府已组织130多名专家开展14个蓝色经济重点课题研究,200多名专家开展18个专项规划编制。青岛将组织实施总投资6000亿元的近300个重大项目建设,并争取更大的体制机制突破。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赋予了我们提升国家海洋国际竞争能力的重任,为青岛在全国战略分工中谋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任振刚说。

    “江军”变“海军”

    随着蓝色由“浅”入“深”,青岛正逐渐告别一些老习惯。

    渔民们凭借舟楫之便谋生的手段——最为传统的近海捕捞,正在从这个城市消失。在孙龙德身边,只有极少数人仍做“打渔郎子”。

    十几年前,孙龙德与亲友合开养殖场,主产“红岛蛤蜊”。后来,他们引入了更为名贵的刺参,还尝试海参育苗,成了省级的刺参良种场。他们在岸上建起加工厂,海陆两栖发展。

    这尽管已远超父辈的想象,但与青岛“耕海牧鱼”的设想相比,还相去甚远。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计划向海底投放人工礁体,不同水层栖息不同物种,从而形成初级的“海洋牧场”。到2015年,预计新建8处人工鱼礁,合计2400公顷。

    以孙龙德所在的城阳区为核心,青岛将建设国家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贸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鼓励高档名贵海产品保鲜和深加工。

    站在孙龙德的海参池边,可看到横跨胶州湾的海湾大桥。大桥的钢箱梁产自一家外来企业——规划投资56亿元的青岛武船重工公司。

    青岛武船公司总经理助理徐云友自称由“江军”变成了“海军”。他说,武船总部位于武汉市中心,利用有限空间发展到了极致。而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主业的青岛武船,是武船转型的增长点,预计到2015年将占到总业务的三分之一。

    在青岛市黄岛区海西湾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已有多家武船这样的大企业落户。这里是一处新兴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中海油下属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于2005年设立,主业是在海上为油田“盖房”。

    该公司提出了“进军深水领域”的目标。公司副总经理孙培海说,国外同行都在走向深水,“进军深水领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去年突破5000万吨,在海上打造了一个“大庆油田”。未来,国家需要更多的“深水大庆”、“海外大庆”。

    “习惯了浅海”的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尚未涉足深水产品。但该公司已建成长420米、宽110米的“海洋工程坞”,为“摸着石头下深海”做准备。

    “从浅蓝到深蓝,就是把蓝色做得更加浓厚一些。浅海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走向深海,对我们是一个挑战。”他说。

    把“蓝色”刷在厂房上

    2009年,在胡锦涛总书记指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后不久,孙龙德的生意伙伴、平度市佳日隆海洋食品公司董事长姜玉宝就把这几个字贴到了工厂宣传栏,而且配上深蓝背景。

    “我对这个事很敏感,就抄下来了。”听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姜玉宝觉得,“那就是为我们准备的”。 他甚至建议当地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因为“它是个机会”。

    姜玉宝认为,自己处于蓝色经济的“核心层”。他说,作为刺参主产区,山东半岛在海里,平度位于半岛的中心位置。“我们距离哪个海参产区都很近,世界的海参资源就在我们家门口”。

    姜玉宝还发现,如今官员发展蓝色经济的思路特别多,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他感觉“这个事有希望”。

    2010年,新厂房竣工,姜玉宝特意请人在白色墙壁刷上了“发展蓝色经济 呵护人类健康”的标语。之前的宣传语是“发展绿色海洋食品 呵护人类健康”。

    平度市委书记王中认为,蓝色和绿色的内涵是一致的,都包含环保理念。他提倡在这个农业大市发展精致农业,并相信蓝色经济区对于内陆腹地同样意味着机遇。他期待打破行政区划对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制约。

    根据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平度市新河镇的定位是“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承接青岛化工企业的转移。

    兼任基地管委会主任的平度市副市长姜文慎说:“我们是大战略的一部分。”他认为,建设蓝色经济区,涉及产业的转移,需要内陆腹地作为载体,海洋经济的配套不一定放在海边。

    青岛老牌企业海湾集团计划在新河投资上百亿元建新厂。姜文慎说,转移不是把坛坛罐罐原样复制,而是要提升改造,“海湾到这里,就不再是原来的海湾了”。

    这位地方官员有一个宏伟的计划,但他的原则是“宁肯慢”,“宁肯不要,也不要搞烂掉”。他曾经拒绝了一家投资两三亿元的企业,尽管会丢掉不少税收。可能产生的粉尘污染,让他最终“忍痛割爱”。

    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强调这一点的不只是主政者。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环保处处长米常华介绍说,老百姓特别关心身边这片海,常有人看到海水颜色不对或海面漂着垃圾,就给政府部门打电话反映。

    2010年,青岛各家污水处理厂不得不改变工艺。新的《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将排污标准提高了半级,高于山东半岛的标准。米常华说,半级之差,体现了青岛“宁愿少开发一点,也要把环境保护好”。

    海洋的“蓝色”,正在更为深刻地浸润着青岛人的生活。青岛市政府打算画出一条围海填海控制线,保护那些曾被忽略的湾、岛、滩、岸。2015年,青岛的中小学校还将开设蓝色海洋教育课程,把海洋国土意识教给子孙后代。

    青岛人想方设法要把海水“吃透”。当地黄岛区千禧龙花园小区,成为国内第一个使用海水源空调的社区。在另一些小区,水龙头流出了淡化的海水。

    当地人喝的青岛啤酒,近年也推出了螺旋藻啤酒和添加深海牡蛎提取液的啤酒。被视为青岛符号的这家企业,正为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机遇而备受鼓舞。

    青岛如今的心情,甚至体现在大街小巷的“古力盖”上。最近几年,人们为脚下的下水道井盖铸上了“帆船之都”的徽标,寓意这个依山傍海的城市将航行得更远。

    本报青岛4月22日电

宋鱼水
邓平寿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青少年植树行动在全国展开
庆祝建党90周年网上系列活动启动
世园会万名志愿者上岗
全国青工网络写作大赛启动
青岛:从浅蓝驶向深蓝
深圳拟重罚保障房骗购
做好建党90周年宣传报道是媒体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