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斌没下课。按篮协的说法,他这次回来,有试用期3个月。
看上去这似乎是一种最稳妥的处理方式,一方面,给了愤愤不平的队员一个说法,教练道了歉上岗有底限;另一方面,也给了主教练足够的面子,所谓“兵谏”最终没得逞。
但是,在表面的平静背后,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都说时间能够修补一切伤痕,但3个月显然修复不了国青主帅和国青少年之间的伤痕。用伤痕来形容甚至都是轻描淡写了,他们中间,明明隔着20年的代沟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巨大差异。让我们来看看这是怎样的差异。
按照范斌的简历显示,他生于1970年,今年40岁出头,正是一个男人需要建功立业的时候。按照他的成长经历,父母那一代或许还认可“棍棒下面出孝子”,教练奉行的是“三从一大”,军队里讲究的是纪律和奉献,领导们要的是进步和成绩。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长大,面对的世界无非是赛场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文化知识有多少可想而知,如果再加上性格暴躁一意孤行急于求成,出现一个咆哮式的教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不是范斌自己的问题,而是一个中青年教练应该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走下比赛场,是不是走进过课堂,除了从前辈那里得到的言传身教之外,再给自己补充更多的营养?追求成功没有错误,但是不是采取了合理的方式在循序渐进?个性突出也没有关系,但是不是懂得倾听并尊重别人的意见?强调纪律也不是问题,但体罚或者咆哮只能用简单粗暴来形容。也就是说,一个曾经在运动场上叱咤风云的骁将,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是需要学习、指导以及监管的。那么作为主管部门,是不是给年轻教练员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机会,是否创造了条件让他们开阔视野?管理的科学不能仅靠个人摸索,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过去传帮带这种简单的师承模式。“兵谏门”的诱因其实是传统和现实之间的一种对抗,管理对象改变了但管理方式不变,这样的问题将进一步在“90后”队伍的管理中凸显。
怎么去弥补20年的代沟,也许所有的少帅都应该去和李琰学习一下。当她刚刚从美国回来执掌短道速滑队的时候,著名刺儿头王濛公开地表示不服气、不满意,但李琰最终靠着自己高超的执教技巧,赢得了这个刺儿头的尊重。在带领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卫冕成功之后,李琰甚至得到了王濛的跪拜大礼。这其中的门道,和李琰个人的性格有关,当然,更和她的经历学识修养有关。理解和尊重是一切管理的前提,体育绝不仅仅是胜负那么简单,成功不能用成绩去定义,自己的价值观并不代表正确,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如何去跨越20年的距离,而这不仅是范斌自己,也是中国竞技体育都需要去跨越的一种理念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