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韩国大邱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首次由教育部组队的中国大运会表团运动员阵容中,大多仍是具有专业背景的运动员。虽然纯粹出自高校的大学生运动员并不多,但男子足球队完全是由在校大学生组成,而且他们最终出人意料地打进了8强。这批球员如今差不多都已到了而立之年,那次大运会经历不仅留给他们难忘的回忆,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现为北京理工大学体育教师的袁微,就是2003年世界大运会中国男足的成员之一,他当时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读大三。当年那支球队由包括袁微在内的16名本校学生以及1名青岛大学和1名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组成。他们在那届大运会上最终获得第七名,这一成绩大大超出了代表团的预期。对于袁微和他的队友而言,这一成绩代表了中国大学生业余足球运动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当时中国足球正处在一个痛苦时期,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首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中国足球队一球未进、一分未得。2003年参加大运会,袁微和他的队友的心情也很矛盾,既为有幸代表中国队参加大运会而高兴,又很怕在比赛中步国足的后尘。
“能比国足表现好一些,是当时我们的最低目标。”袁微回忆说。
不过,到了大运会赛场上,袁微和队友发现,除了自己格外看重比赛成绩外,似乎再没有哪支队伍把成绩看得那么重:“大运会上,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竞赛而是交流,运动员见了面都会热情地互相打招呼,大家会交换徽章、衣服等纪念品,大运村里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聚会。”
首次代表中国队参加大运会的中国大学生一开始还有些不适应,他们面对的大赛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在大运会的活跃氛围中,袁微和队友终于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
袁微回忆说,当年大运会比赛的后期,他与队友已经抛弃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追随着自己的足球灵感去踢球,不再以胜利作为比赛目标。这为他们带来了奇迹般的改变:原本在小组赛中连败两场,已基本丧失出线希望的中国队,最后一场小组赛竟然完胜南美劲旅乌拉圭队,获得了小组出线权。淘汰赛上,中国队在点球决战中不敌最终夺冠的日本队。最终中国队力克英格兰队获得第七名。
从想赢怕输到享受比赛,心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这支大学生男足的比赛状态。其实,这种放松、纯真的踢球心态也应当是大学生运动员本应具有的。袁微回忆说,他之所以从小迷恋足球,正是源于对足球深深的喜爱。他说,如果单纯为了比赛成绩,或许早就会选择进入专业队。
从小到大,袁微多次被专业队相中,但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放弃了一次次可以进入专业队的机会:“家人还是希望我把踢球当成爱好,因为踢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参加2003年世界大运会之初,袁微和队友或许一度忽视了运动的真谛,但大运会的经历最终加深了他们对足球的纯真的爱,这个影响至今仍体现在袁微的生活中,他把同样的道理教给了他现在的学生。
本报北京5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