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安徽分公司在被曝光为副处级以上干部配私车后,又被媒体曝出在合肥为职工建豪华小区。知情人士称,该小区“最普通的房子也是四室两厅”,内部销售价格1000多元/平方米。(《新京报》5月4日)
一边是大城市的房价不断攀升,一边却是国有垄断企业的超低价“集资房”。两下里一对比,望房兴叹的普通民众作何感想?
单位自建房政策的放开,曾经被认为是平抑房价、实现老百姓“住有所居”梦想的良策。事实上,这一认识也并没有错。因为集资房的存在,可以让人们购房的选择空间加大,减轻商品房需求压力。遗憾的是,事实一再证明,集资房越来越成为一些特权单位、垄断企业的变相福利甚至腐败。比如2010年年底曝光的河南省虞城县供电公司领导干部别墅小区,内部售价仅每平方米400元。
与电力企业大盖集资房相对应,是今年3月以来,多地再闹“电荒”,有专家已经开始为涨电价鼓与呼。比如,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战略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卫斌就表示, 解决(电荒)问题的根本措施是上调电价。这让人很是迷茫:电力企业到底是差钱呢还是“不差钱”?
其二,每平方米1000元的集资房,其成本是多少?负责建设的开发商、施工企业有没有拿利润?如果成本加利润高于1000元,那其差额从哪里补齐,谁来补齐?莫非又是公众埋单?!
集资房卖出了“白菜价”,其实卖的不是房,是特权。这不仅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伤害,也让腐败合法化,甚至将集资建房变成新的“洗钱”工具。
刘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