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空军某军械仓库诞生于抗美援朝的硝烟炮火中,参加过国土防空等重大军械保障任务,创下了“供应前线物资不差一箱一件,保证安全不丢一枪一弹”、安全保障3.6万吨武器弹药的辉煌业绩。1954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第一仓库”。
从诞生到今天,该仓库安全发展了60年。
站哨、巡逻、查库、收发……在大山深处,该仓库的官兵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看似简单的一切,却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奇迹。
安全已成一种文化
初春时节,笔者走进该仓库营区,“保安全就是促保障力、保战斗力”等安全警句到处可见,在主干道两边、办公楼前、宿舍楼旁,根据各类仓库特点设立的安全标语牌、宣传画格外醒目。
该仓库如此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缘于一件小事。2008年5月,某国的防空军因一个随意丢弃的烟头引燃干草,导致450枚空对空导弹爆炸报废,损失惨重。此事发生不久,在该仓库库区一墙角却发现了一个烟头,这引起仓库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多条安全规定官兵们都能倒背如流,为何还会“知法犯法”?进一步的调研结果显示,传统的灌输式安全教育、规章式安全要求、程序式安全排查,让部分官兵产生了厌烦情绪,有的官兵只是被动地执行规定,对保安全就是保战斗力理解不深不透。
安全保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只有让官兵在抓安全就是抓战斗力上达成共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发展。为此,仓库决定按照“安全条例”要求构建具有仓库兵特色的安全文化。他们创作了歌曲,编印了“安全常识口诀”,让官兵置身仓库,能感觉到安全文化无处不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安全文化熏陶,使遵章成为该仓库官兵的一种习惯。
2000年9月,该仓库从兄弟单位接收了一批航空炮弹,当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保管队堆的垛不符合规定,弹体发生倾斜,险些酿成事故。
随着这个教训诞生的是航空弹药技术检查操作卡、废旧航空救生弹药长途运输包装操作卡、仓库日常查库工作卡和应急保障组织程序卡等一系列持卡操作规定。
针对担负的装备弹药储存、收发、押运等特殊任务,该仓库依据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了《各类岗位安全管理职责和目标》等制度,针对重要岗位、重点部位细化完善了《卫兵枪弹管理规定》等规定114个,完善特情处置预案17种。
安全是为了提高战斗力
“铃……”警报声响起。
警卫值班室里,值班员一面紧盯监控大屏,一面迅速向应急分队下达指令。
“技术区15号库发现3名‘潜入者’,正在撬门,应急一分队从主路快速接近。”
“出击!”一声令下,20余名应急分队官兵迅速向15号库扑去。同时,值班员紧盯大屏上实时显示的“不法分子”动态视频,不断地调整着指令。
笔者通过该库视频监控系统,真切体验了这次实战演练。据仓库副主任刘科介绍,为应对新情况,他们积极转变管理模式,运用科技手段抓安全管理,添置了视频监控主控机、电控门等设备,构建“平台统一、功能互补、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技术管理体系。
近几年来,该仓库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安全局域网、特情处置和条型码管理等十大系统,提高了安全系数,开发的《后方军械仓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该仓库器材供应保障由“概略化”向“精确化”跨越。
在可视化操作平台,笔者看到,仓库保管员轻点鼠标,各类物资精确数据实时显示。一个指令过去,相隔近千米的十几个仓库可以同时对所需物资进行发付。原来需要1个小时完成的发付任务,现在只需10分钟。
2006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一个库房的两根避雷针被雷击坏,库存的上千吨炸药随时有被雷电击爆的危险。库领导身先士卒,冒雨组织官兵进行抢修。刚一修好,一阵更大的雷暴接踵而来。他们因组织抢修及时,避免了严重事故发生。
“无事故当作有事故抓、小事故当作大事故抓”,是这个仓库抓安全的基本原则。2005年“五一”前夕,当时的仓库领导在检查一处库房时,发现左侧墙体倾斜两厘米。该领导找来专家检测论证得出的结果是,墙体倾倒的概率很小。但他还是放心不下,带领全库上下放弃节日休息,大干7天,把1200多吨炸弹及时转换到安全库房。
管理军械仓库犹如坐在“火药桶”上,风险很大,但该仓库党委坚持认为,“这风险、那风险,战斗力发展受到制约,才是最大的风险。”为此,他们把安全预想的基点放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2009年,为适应现代战争中空军出动强度高、弹药消耗量大的实际,他们积极研究探索野战军械仓库开设新模式,提高野战军械保障能力。这项工作风险很大,仓库领导的决心更大。
最终官兵们群策群力,探索出一整套野战军械仓库开设和安全保障模式,极大地缩短了航空弹药应急保障时间,提高了保障效益。当年10月,在参加军区空军组织的野战军械仓库开设试点经验汇报演练中,应急保障新模式受到前来观摩的40多名代表的一致好评。
万天兵 王 军 王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