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5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培训班造就不出创新型人才

王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10日   02 版)

    近段时间,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热门话题。一些城市也推出了相关举措:一是对于超常儿童的早期培养;二是对于普通中学阶段采取实验班等特殊教育模式;三是探索高中阶段如何与大学、科研院所进行对接的培养模式。一些重点中学纷纷推出举措,开始进行早期超常儿童的培养,开设各类实验班等。

    笔者不禁怀疑:创新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到教育的本源——我们为什么受教育?

    首先,教育改变命运。我们也许出身寒微,但通过受教育可以改变命运,乃至下一代的命运。其次,教育给我们知识。通过掌握这些人类世代传承的知识和经验,使我们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最后,教育帮助我们构建一套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伦理标准,成为一名合格“公民”。 

    此外,教育还有很重要——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功能,即“认识你自己”。这句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据说有三种解释: 第一,人要有自知之明,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 第二,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 第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真正成为自己。

    诚然,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实现前两者显然有些难,而第三种则是无法推诿的责任,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创新型人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而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为这些禀赋的显露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就像为种子萌发提供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并且,教育的效果是滞后的,像农耕社会的春种秋收,一个孩子能否成为杰出人才,须等他离开校园若干年后才见分晓。

    中国人喜欢拿树来比喻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自然、宽松的“生态环境”,将一棵树苗挖出来种在苗圃里不见得能长成参天大树。在一所学校中,人为地制造一个小环境,将一群自诩的“未来创新型人才”集中在一起施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究竟利弊如何,很值得探究。

    近些年,民国热持续升温。人们尤其津津乐道的是民国教育的成就。可那个年代的教育家,似乎从来没提过培养“××型人才”的口号,更没听说哪所名校开设过什么“×××班”,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那个年代的“创新型人才”却如群星璀璨,无论是人文社科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

    基于此,时下过分地提“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口号,不但触不到中国教育问题的痛处,也有悖教育的本义,且有功利化之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件事情若被过分地强调,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如果我们不从整个教育体制上实行根本性的变革,还教育一个自由、宽松、健康、和谐的大环境,让每一颗种子能够发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那么,无论办多少个“×××班”也无济于事。

王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10日 02 版

行业伦理不仅仅是食品从业者的伦理
被竞争淘汰:三流高校的宿命
培训班造就不出创新型人才
“柔道队养猪”有看点,无技术含量
四高校专业录取只看“裸分”说明什么
明码标价,房地产税费不能例外
“80后”的主旋律让人吃惊
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