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高晓松醉驾事小 执法公平事大

李劭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11日   02 版)

    据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报道,9日晚上,知名音乐人高晓松驾车在北京发生交通事故,经酒精检测,高晓松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243.04毫克,已构成醉酒驾车,按照《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他将面临拘役的刑事处罚。(中新网5月10日)

    在公众和媒体紧盯“醉驾入刑”时,高晓松不幸成为第一个“以身试法”的名人。这种名人身份,让其醉驾的新闻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舆论的热点,人们对醉驾中的种种细节都给予了关注。比如,高晓松出示的是外国护照、高晓松驾驶的是英菲尼迪越野车,甚至连高晓松的体型都成为网民跟帖时调侃的内容。这种被围观的待遇或许是高晓松不满的,但没有办法,谁让他是名人呢?

    名人效应带来的影响就是如此,任何关于名人的事情都会被舆论放大,他们既会因为名气而获得收益与尊重,也会因为名气而遭到关注与唾弃,这是一种自然的舆论生态。

    不过,如果再分析一下公众的心理,就会发现,公众关注此次醉驾事件,不仅仅因为当事人是名人,而是他们想看到法律是否公平,执法是否严格。尤其是,新闻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音乐节的举办方表示,问题已经解决,高晓松还是会如约参加音乐节。这是否意味着高晓松被宽大处理了?在信息还未完全披露之前,公众需要保持一种警惕。所以,他们对事件的发展报以普遍关注,他们要看到醉驾入刑的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法律的尊严是否得以维护。

    各地在醉驾入刑生效时的态度是严厉的,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的集中查处活动。但即使如此,人们还是有所担心,那就是执法是否会常态化、制度化——不能因为风头过去便检查松散,不能因为对象不同便区别对待。这种担心,让他们在名人违法时睁大了眼睛。

    一方面,这种关注会形成一种主流舆论,那就是醉驾是可耻的,越是名人越应该珍惜自己的声誉,在法律法规面前做好示范;另一方面,这种关注会成为一种监督,执法部门在面对名人时是铁面无私还是心慈手软,公众都将看在眼中。

交警给公车贴罚单,谁来埋单
600亿元填不满房产面积误差黑洞
中药变“贵族药”不能全归咎于游资
国际学术会议:人傻钱多速来
把儿童节还给孩子有多难
高晓松醉驾事小 执法公平事大
为“堵在最后一公里”支付高价
对幼儿园“吃”孩子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