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14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上海大学生热衷理论学习

本报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14日   01 版)

    今年五四青年节当天,150多名来自全国高校的理论学习活跃分子齐聚上海,参加由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理论学习论坛”系列活动。

    15年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间普通教室里,全国首个“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成立。

    “那时候,我们几乎每周都要聚在一起读《邓小平文选》,探讨时事。”当时专职从事研究会工作的复旦大学毕业生刘玉祥,如今已成为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处长。

    从“几个人,几本书,一张桌子”,到如今“纵有组织依托,横有分类指导”的组织体系,上海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正在向更自觉、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与理论学习并非绝缘

    每年的3月和9月,是高校社团招新的旺季。与轮滑社团、吉他社团、篮球社团等相比,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招新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堆满招新资料的展台前,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前来咨询。

    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年大学生与理论学习是“绝缘”的。

    去年9月的一天,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站在讲台上的是曾被学生誉为“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五小虎之一”的钱静峰。钱老师上课从不点名,却鲜有同学缺席。

    “几百人的大课堂,没看到有人拿着‘红宝书’背GRE和托福单词。”交大密歇根联合学院学生李国兴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便是如此——人人聚精会神,没人背单词、发短信,“我喜欢钱老师的课,因为他能将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一个月后,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五教学楼内一间能容纳300人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地上都坐满了人。

    不明就里的人很难想象,这里正在上的是一堂《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理论经典选读》课,由该校社会科学教研部主任胡正豪讲授。

    思想政治系研究生严泽群称之为“最享受的政治公共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意见,而且不为他人意见所左右。

    近几年来,上海的大学生成立了一个又一个理论学习社团——从复旦大学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华东政法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研究会”,到东华大学的“三个代表理论研究协会”、上海师范大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团”。今年4月15日,这批青年大学生汇聚东华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大中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联盟——涵盖上海市21所高校、11所中学,共有超过50多个大中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参加。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大学生们青睐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钟情于“理论结合实践,在实际中践行理论”。

    理论学习“越来越有滋味”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徐超记得自己大二那一年,一份名为“上海大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象与记忆调查”的报告在学生间流传很广。

    这份报告访问了上海18所高校的近千名大学生,结果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对改革开放30余年历史的获取,逐渐“从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寻觅者”。

    不少学生一“寻觅”就是多年,并且“越来越有滋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8级研究生姜国敏,年年重读《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理论经典。一晃7年过去了,他从学校理论社团的普通会员,成长为新生眼中的“姜顾问”。

    “很多人都问我,怎么能坚持这么多年?这也不算什么坚持,而是一种精神需要。提升自我的思维深度,保持一种对社会问题、人生选择的清醒度,避免人云亦云。”姜国敏说。

    提问题,找答案,学理论,对于上海的青年学生而言,这些已成为常态。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理论提高班”有一批“铁杆粉丝”。新的问题被不断提出,要获取答案,就要“对新的理论有清楚的了解”。这里的大学生每周结合新近发生的重大时事,探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意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丁一纯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没有来由的,不去理解其中方方面面的内涵,就容易迷失在未来的很多趋势中。如果想去做点事业,方位都搞不清,那怎么行呢?”

    近些年来,沪上诸多高校亦开始寻找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复旦大学理论学习型社团每个月都会与有理论学习需求的低年级理工科院系党支部搞1~2次共建活动。“学校已将理论学习活动纳入到全校学生党建格局中。”姜国敏介绍说。

    在同济大学,研究生成为理论学习的另一支“生力军”。他们通过申报项目、申请经费、实践研究、调查报告、项目答辩的方式,把理论学习活动项目化、课题化,简单来说,就是“让理论落地”。

    “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

    一年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学生万忠作出了一个令很多同学感到不可思议的选择。这名校邓研会前执行会长,放弃了保研机会和数家报酬丰厚的外企,选择去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工作。

    他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在船厂的各个生产车间轮岗实习,跟着工人师傅一起干活儿,“接下来可能要在基层从事工艺和技术管理的工作,学习锻炼两三年”。

    在上海,不少像万忠这样曾在校内参加理论学习社团的青年学生,并没有步入理论界、学术界的“殿堂”,而是走向了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各个领域,走向了祖国的西部以及基层。

    “他们可能并没有进入所谓的‘中坚行业’,但他们中的许多人的确成了各自行业的新一代中坚。”万忠的一名好友在微博上写道。

    眼下,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徐超正埋头于“上海市民幸福感调查”项目,他动员了身边约400名同学参与这项课题。他笃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大学生应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只有真正深入了解,才会看到党和国家的一项项政策是如何实施的。对于我和我的团队来说,实践是学习理论的动力,更是理论学习的目的。”

    对于像徐超这样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来说,认识并改造世界所需要的,不止是胆识和才智,更要理解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此次“全国大学生理论学习论坛”上,在“‘90后’对话90年”主题讲坛进行过程中,一连串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被青年提了出来:“请回答信基督教与信仰共产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请告诉我今天的教育应该带给‘90后’怎样的信仰?”“您是怎么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的?” 

    面对大学生的这些问题,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支边医生王万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出了回答。这位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大学生,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主动选择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条件最艰苦的玛曲草原当了一名普通的医生,如今已是第43个年头。“我在毕业分配表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当我们站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当我们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当我们自身在成长的同时又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我们激情澎湃,但也会心存困惑。”团上海市委书记潘敏说,青年学生只有学习大量的马列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从党的光辉历史和科学理论中,寻求智慧和启迪,获得力量和勇气。

    本报上海5月13日电

上海大学生热衷理论学习
张锦:“快乐天使”的生命备忘
见义勇为致残 谁为英雄埋单
重生喜悦抚平丧子之痛
“权房交易”的典型样本
张超/曹臻获世乒赛混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