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科远是河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在2010年的全国导游大赛中获得了第七名。从2004年入行到现在,许多波折促使他对这个职业进行过多重思考和选择,最后他还是决定留下。他说:“我热爱导游,并将从事这个职业直到我再也干不动为止。”
大学期间,杨科远学的是经济专业,按理说是接触不到导游行业的,但是机缘巧合,他看了一本名为《我的导游生涯》的书,书中作者介绍到了自己的带团经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导游的自豪与斡旋技巧。从此,杨科远便萌生了当导游的想法,并在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份导游工作。“当时朋友们都觉得我疯了,但只有我自己明白那种渴望和热情。看了书才知道,导游不仅要像文人一样出口成章,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期待成为那样的人。”他说。
但当真正从事了这个行业,杨科远面临工作中的第一个选择——干还是不干?
“如果你是一个女性,那还比较好选择,因为现实给予女性的经济压力比男性要小很多,但是男人不同,男人需要养家,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支撑。我家里条件一般,做导游能否给我的生活提供保障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杨科远在回忆那段时间的挣扎时,口气并不轻松。据了解,导游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分可以得到稳定的收入,但现实中绝大部分导游却处于收入不稳定的状态。
原来当导游可以这么幸福
经历一系列的思想挣扎,杨科远选择了继续走下去。那个时期,追逐导游梦想的热情和冲动仍然大于现实的压力。
2006年,杨科远带了一个台湾来河南旅游的团。其中有一个游客在闲聊时说起,他在大陆有一个失去联系很久的亲人,以前试过很多方法都没有找到,这次过来旅游一方面是放松,一方面也是抱着找人的目的。杨科远听了以后,按照谈话时游客提供的关键词试着找了找,打了一些电话,没想到真的找到了他的亲人,并设法让他们见了面。
“当他们拥抱在一起,聊起以前的经历时,我感动之余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以前总觉得当导游可以获得很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学习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就是没想过,原来当导游可以这么幸福。”杨科远说。
这件事情坚定了杨科远从事导游的决心,真正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这一行,也从一个更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行业。他告诉笔者,现在当导游挣钱可能很少,但不是最少的;工作很辛苦,可还有更辛苦的。人确实需要靠赚钱来维持生活,但并不是为了赚钱而生活。“如果从一个更大范围来说,导游的收获其实是很富足的,除了维持生活所必需的钱物,还有知识、经验、快乐。”他说。
杨科远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他当导游至今,免费去过的旅游地点,观赏过的景区,玩儿过的设施,节省下来的费用加起来可能也值几十万元了。“就算从一个更加功利的角度来看,当导游的福利也不错,毕竟几十万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并不是小数目。”
好导游没有恒定的标准
2007年之后,由于媒体的报道,导游界的黑幕被一点点拉开,社会大众对于导游也越来越不信任,导游的职业声望越来越低。杨科远又一次考虑是否换工作。
“大环境的变化使得导游赚钱越来越难,那时我家里经济又恰好遇到问题,我考虑了一下是否要换工作。”杨科远说,所谓的职业荣誉感,并不是促使他换工作的前提,工作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而没有贵贱之分,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一个具体体现。
“什么职业好,什么职业不好?其实并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我认为像什么样的导游是好导游,什么样的导游不好,这种界定本身就不科学。”杨科远说,“比如,我喜欢深入地讲解景点的历史典故,与游客们交流古代建筑物背后的故事,很多人都觉得我是个好导游;但我有一个同事,他讲话非常没有逻辑,就好像是拿把凳子坐在巷子里和大爷大妈唠家常一样,但是游客们也很喜欢,觉得听他的讲解很放松,我认为他也是个好导游。”
从吃青春饭到成为知识型导游
对于目前导游行业中的一些现象,杨科远虽然觉得很失望,却又表示理解。他说,导游拿提成已经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秘密了,但是这反映的并不是导游个人的问题,而是经济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时间解决的。经济水平提高了,游客的消费理念提升了,国家的政策法规逐渐完善了,旅游市场渐趋成熟了,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杨科远目前仍在考虑他的导游生涯该怎么继续下去。“很多人说,导游是吃青春饭的,我起初并不怎么认同。可是这几年当我身边出现的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时,我真的要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再干下去。”杨科远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疑惑,虽然喜爱导游行业,但他也想知道自己还有没有竞争力。
“最近,我看到上海出现了一群‘知识型导游’,我觉得非常适合我。相较于吃青春饭的年轻导游,知识型导游会更长久。加上我本身也喜爱历史、文化,在这方面会有优势。所以,我会努力朝知识型导游的方向去发展,一直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他说。
但愿坚持可以让杨科远如愿以偿。
实习生 刘诗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