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假宣传到买卖哄抢生源,从春季招生到滥发录取通知书,中职教育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如今,中职学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校企互动“潜规则”再被曝光揭秘,中职教育的声誉必然会进一步受挫。人们不禁要问,中职层次的教育究竟有无存在必要?
道理明摆着,以一个初中毕业就“辍学”,自己进企业打工的学生,与一个上了职校然后由学校“安排”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相比,“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加班时间,以及和工厂所签的用工合同,没有任何区别”,惟一的区别只在于,自找工作者可以领到全额工资,而实习生们则需要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实为“被拿出”)或多或少的一笔“实习管理费”给学校。如此现实,让人不得不对中职教育心存芥蒂。
平心而论,每年花掉几千块钱上学,到头来却只能换取一张看似“有用”,但却一文不值的毕业证书,学生入读中职学校根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学校是否值得去读、有无存在必要也就不言自明。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中,普通老百姓的表达最为直接,他们喜欢用“投票权”和选择权说话。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发展迅猛,“出口”通畅,“进口”火爆,家长热捧,用人单位欢迎;如今,中职教育即使拆了“门槛”,免了学费,甚至送教上门,仍然没有吸引力,很多职校门可罗雀,甚至有不少县城以下的中职学校纷纷关门大吉。
于是,有许多专家、学者在旁征博引、高谈阔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校企合作必要性的同时,不惜将中职发展不畅的责任不分青红皂白地推向职业学校,指责学校搞“生源大战”坏了职教“门风”,指责职校教学质量低劣影响了就业,指责就业质量不高影响了职教声誉和招生“进口”。
众所周知,上述这些都是事实。媒体每年也都要欣喜若狂地公布政府部门“统计”的中职就业率,连续N年都达95%以上,大败专科,稳超本科,然而却始终无法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原因何在?值得深思。
前不久,笔者因课题调研曾与一所中职学校的校长攀谈,提及眼下老百姓对中职学校招生简章的真实性普遍缺乏信任。这位校长坦言,学校“美化”招生简章,无疑是为了增强吸引力,但一份完美的招生简章的编制,往往蕴含着校领导的办学智慧,体现着学校管理者的育人思路,凝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理想和目标,“我们很想按照招生简章的设想办学,但很多无法避免的难题与障碍却常常使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
在这位校长列举的种种难题中,学校缺乏自主生存空间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很多地方,在很大程度上,中职学校已然成为政府发展政绩经济的重要抓手。”去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下文,要求省内职业学校动员、组织二三年级的学生到富士康进行顶岗实习,以“保证富士康集团正式落户河南、年内批量投产后有充足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从行文中的“务必完成”和“严格落实一把手责任”不难看出,学校已经完全被行政压力绑架。同样的事情在山西省教育厅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如出一辙地上演。综合2009年重庆市119家职业学校与富士康集团共同签订实习员工管理协议的情况看,中职学校在实习问题上缺乏自主空间显然并非空穴来风。
据报道,一位从事中职教育多年的教学副校长,曾试图以“打乱了教学计划”为由,抵制“整建制”派送学生在学期中途突然停课去市教育局指定的企业实习,结果却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文件面前哑口无言,甚至差点儿被教育局扣上“不熟悉政策”、“不懂教育规律”的帽子。事实表明,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学校,中职学校上什么课、怎么上、何时上、要不要上,到哪里“实习”、“实习”多长时间、专业要不要对口,已经全然由不得学校“自作主张”。
由此,笔者想到,要想破解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的难题,我们决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学校身上。面对乱象,学校固然需要自查自纠,而政府部门更应反思有没有掠夺学校自主发展的权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教成为经济发展的推手,这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发展职教不能违背教育规律,政府决不能为了政绩而杀鸡取卵,更不能因为行政干预而使职教陷入恶性循环。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清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职教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而决不应该成为政府干扰正常教学的借口。顶岗实习工作走得再远,我们也别忘了为什么出发。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