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纠结的小兰和小强
4月初的一天,一位刘女士打进热线电话说,自己的女儿小兰是应届高中毕业生, 两个月后,即将参加高考。女儿最近身心状态特别不好,非常焦虑,遇到哪怕一丝儿的噪音,都会非常敏感、烦躁。一直头痛、失眠,甚至无法坚持上完一天课程,往往下午就要回家休息调整。女儿甚至央求妈妈带她到医院看看或者开些药。刘女士感到非常无助。
4月底,12355又接到一位孩子母亲的电话,表示儿子小强今年18岁,高考前夕,决定不参加高考,并拒绝参加高考体检,因此失去了今年高考报名的机会。母亲表示,其实只要儿子参加考试,哪怕只考到200多分,也可以通过关系想办法让他有大学上,现在后悔也已经于事无补。儿子现在脾气暴躁,天天一个人在家上网、看电视、不愿与人交往,更拒绝和父母沟通,偶尔父母说一句他就顶撞说“这一切的后果都是父母造成的”,现在母亲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打来电话进行求助。
12355对症下药见功效
团江苏南京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马上为小兰预约了服务台的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文清老师进行了面询。
刚开始,小兰表现得非常拘谨,低着头,蜷缩在沙发上,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文清老师通过细心的交流,逐渐弄清了小兰的苦恼:小兰已经寒窗苦读12年,担心高考失败,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小兰一直反感所在的学校,特别想尽快地离开这所学校;模拟考试的成绩忽高忽低,自己接受不了成绩的波动,自尊心与信心严重受挫;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法无法适应,总是处于紧迫感,危机感之中;看到身边的学生如此刻苦,总觉得自己的努力始终不够,身心俱疲,逼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文清老师了解了小兰的基本情况之后,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引导小兰将心中的不满与看法宣泄出来,引导她看到学校的各项措施的积极方面;同时,让她主动认识到学习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控制节奏;更需要关注学习效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充沛的精力高效学习,教会她运用动机理论更有效地学习。
咨询非常成功,小兰当即表示要回家制订一张学习作息时间表,做到劳逸结合;调整心态,尝试用动机理论帮助自己学习,开始对高考充满信心。信息反馈的情况是:当天电话回访,母女均表示对当天的咨询非常满意。一周后电话回访,小兰说现在的睡眠得到保证,头痛状况明显减轻,学习效率提高了;母亲反映说,尽管小兰还会出现听到噪音后的焦虑症状,但程度明显减轻。
针对小强的情况,12355同样请来了专业咨询师。经过一番认真倾听,咨询师了解到小强家境比较优越,家长对孩子从小比较宠爱,但家教也比较严厉。家长处于绝对权威,孩子属于服从型。孩子在学校和同学交往过程中,如果遇到纠纷时,都会采取逃避、退让的方式处理矛盾。小强在高二分科时也是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自己虽然不愿意,但是也屈服了。小强到了新的班级之后,对一切很不适应,感觉非常失望,心理落差很大。他融入不到新的班级里,希望父母帮他转到其他班级,但父母并没有同意。小强渐渐变得越来越忧郁,导致后来看到父母就产生厌烦的心理,也不愿意去学校,甚至脾气上来,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摔东西的方式来减压。
咨询师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认识到,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需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在此当中,父母要学会逐渐放弃自己的权威。父母和孩子都要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如何合理减压,听专家建议
一位12355热线专业咨询师介绍,当前,处于中高考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通过日常的预约可知,许多高三、初三的学生,表现出焦虑、烦躁、恐慌等情绪,甚至表现在身体上,出现头疼、食不下咽、呕吐等症状。一些学生则表现出不愿到校学习或者不敢参加模拟考试等问题。对此,家长可以通过改善饮食、适当补充运动、转移注意力、营造轻松氛围、保证足够的睡眠等方法帮助他们缓解减压。同时,更需要注重孩子的内心变化。
她建议家有考生的家长,在以下两点多加注意:
首先,鼓励孩子与外界多加沟通。现在,许多中学生处于内心的“孤军奋战”之中,总认为自己的糟糕状态是别人不会有的。比如,当自己疲倦得想睡觉的时候,总觉得别人还在熬夜学习,于是开始有负罪感;当复习的状态不理想的时候,又会自责“为什么别人总是那么好”。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在全体考生中普遍存在的,但是,由于与同学之间缺乏交流或者由于部分学生过分敏感,总是觉得所有的压力都是在独自承受,这样他们就会越发感觉自卑、失落,自己无法接受现在的状态。对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意识到,面临高考,每个人都在承受各种压力与挫折,有些问题孩子自身已经成功克服,有些虽然还没解决,而别人克服起来也不是自己预期的那么艰难。让孩子时刻意识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他们才会更有斗志。
其次,家长确保自身保持轻松状态。许多家长自身也出现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无疑给孩子加重负担。当然,有许多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总是口口声声劝导孩子放松、不要过于在意高考,等等,而家长本身并没有真正放松。比如,每当孩子考试就非常地谨慎;孩子复习的时候,总是以嘘寒问暖的名义,一次次进入孩子的房间,等等。这种表现实际是在不断地给孩子传递焦虑的情绪。因此,家长内心真正放松,才能够真正帮助到孩子。家有考生,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而不是一味地“口是心非”,反而加重孩子的负担。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