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5月25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这份名单中,出现了多位在职或卸任的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中国工程院的各个学部中,央企高管或政府高官最为集中的是工程管理学部。该学部2011年的有效候选人包括中石化董事长、原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中石化副总曹耀峰,原中石油副总胡文瑞,中电投副总张晓鲁等。(新华网5月25日)
这一现象近年来已经不算新鲜。今年两会期间,有多位院士就此现象进行了批评,揭露了一些院士候选人拉关系、包装成果,甚至造假的事情。相较而言,一些央企高管和高官候选院士,似乎将“跑院士”倒了过来——一方面像是学术向权力的献媚,另一方面难免让人质疑权力对学术的倾轧。
以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为例,现有44名院士,包括数位铁道部、原水电部、原能源部、卫生部等部委的前任高官,以及大庆油田、鞍钢的前任高管。不得不说,顶着院士头衔的高官已经不少,“官学”混乱的现状亟待改变。
作为国家在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既是重大的荣誉,同时也必然挂钩很多物质利益。对于央企高管和高官们来说,院士头衔所带来物质上的利益,或许不是他们所求,但学术荣誉是他们所期望的。院士意味着荣誉和骄傲,却并不必然呼应大量的“官员院士”。
央企高管也好,官员也好,按照现行的院士评定规则,都是可以参选的。如果规则公平,增选过程没有瑕疵,一些优秀的学术性官员未尝不可做院士。如果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也不至于引起公众和一些院士的不满。但是,当院士增选,甚至整个科研学术领域,出现大量“官学”混乱的现象,就不得不检讨,我们的科研学术机制是否存在严重问题。
比较而言,那些“跑院士”的行为,很多是单位集体行为,这已经让学术的尊严扫地;而官员院士的大量出现,则意味着权力赤裸裸地向科研学术要地位,这是学术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这样的现实如何奢望科学技术进步。当然,不否认有些官员确实在科研学术上造诣匪浅,不应该受到斥责。但唯有让权力归位,科研学术领域建立起良好、值得信任的共同体,院士增选才能保证公开公正公平,官员候选也才不会遭受非议。当然,在一个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之下,大部分学术性官员也会主动避嫌,不会去争夺院士的头衔、学术上的领军人。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