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会宁,这里举世闻名,它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会师的地方,也是当今全国闻名的“西北高考状元县”。至今,这里还流传着“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的说法。会宁教育为什么堪称是中国教育史上特有的成功范例?就是因为这里在贫瘠的自然条件下,穷困落后的生存环境里,以其崇文修德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情牵魂绕教育的地方领导,爱岗敬业的辛勤园丁,发奋刻苦的莘莘学子,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改写了基础教育的现状,创造着令人瞩目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教育发展史上的佳话。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部,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53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初级中学51所、小学321所,教学点54个,幼儿园18所。在校学生130504人,拥有教职工8062人。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战略,培育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探索出一条符合会宁实际的教育发展路子,实现了教育的和谐持续发展。
一、领导苦抓——体现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高度
在会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始终不渝地把教育发展作为会宁的百年大计,振兴会宁的根本战略常抓不懈,形成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向教育聚集的局面,为教育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会宁教育在艰苦环境中实现崛起。
会宁教育不断得以发展,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把“三苦”精神和“两乐”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会宁教育品牌发展之路。首先是构建教育事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其次是构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体系,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的不同需求,把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第三是打造会宁教育品牌,培养一批名师,创办一批名校,提升和丰富会宁教育内涵。尤其是近年来,全县上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着力加强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推进特殊教育,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累累硕果。
据统计,近年来,在国家和甘肃省的大力支持下,会宁县教育总投资近6亿元,完成校舍建设50多万平方米,配备了一大批教育设施设备,有力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自2007年来,会宁县已经为13125名提出申请的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总金额11641万元。此外,会宁县在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挤出109万元资金,用于奖励学校和资助学生,帮助1571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入学。
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工作,会宁县从强化管理入手,坚持教育走和谐发展的路子,学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学生走全面发展的路子,全县教育管理由传统粗放逐步走向精致科学。
二、家长苦供——体现家长对教育与现代文明的追求向往
会宁地处偏僻,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底蕴一直是世世代代老百姓谕人理家的规范,“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始终是普通家庭推崇的人生信条,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追求现代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会宁,千万个家庭演绎着千辛万苦供子女上学的相同故事,求学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支撑,孩子维系着他们全部的希望,为此无论付出多大的物质和精神牺牲,都在所不惜。会宁父老乡亲的“人梯”精神,不但浸透着人类自强图存、追求发展的原始渴望,还凝聚了对美好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三、社会苦帮——体现各界视教育为脱贫致富的根本期盼
会宁人执著办教育的精神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在外地工作的会宁籍有识之士,牵线搭桥,捐资捐物,兴学重教,反哺家乡;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为会宁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海内外各种基金会、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志士仁人和全县干部群众累计为会宁教育捐款捐物达2亿多元,先后援建学校90多所,资助学生10万多人次。所有这些关怀和厚爱,有力地推动了会宁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教师乐教——体现了广大教师以教为荣的境界和情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会宁的教育质量和高考辉煌,与一大批各级各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教师密切相关。会宁的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事业,“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乐在其中,从而形成求真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会宁的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门科学,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严谨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会宁的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门艺术,形成“教学有规、教无定法、广采百家、自成一格”的科学方法。可贵的是,这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学生乐学——体现了学子立志成人报效祖国的品质和志向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家庭的耳濡目染,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的潜移默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敏而好学、奋发图强、乐观向上、立志成才的会宁学子,他们走出大山深处,走向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2007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会宁视察时说,一个贫困县出几万名大学生,不仅为全国、全省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当地的脱贫致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年来,会宁县为实现全县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出台《会宁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计划尽快完成新一轮布局调整规划,全县办好5所普通高中和2所公办职业中学,各乡镇办好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初中、一至两所标准化的寄宿制小学和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村办好一所小学或一个教学点。据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会宁教育主管部门提早准备,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优化教育结构为契机,从培训队伍入手,在省内外建立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培训基地,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一轮次的全员培训;从规范管理入手,新出台及修订完善20多项规章制度;从提升科研水平入手,先后出版教育类著述21部,有10项成果获得省委省政府的奖励,50项课题获得市委市政府奖励,690多项成果获得省市基础教育成果奖。
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成就斐然。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大学生近7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000多人、硕士学位5000多人。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20多万名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会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会宁教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原因就在于: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构成了会宁教育振兴的根本原因。尤其在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新的历史时期,会宁县委、县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信心百倍,干劲十足。我们相信,会宁的教育将迎着太阳走,会宁的孩子将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宏火 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