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1日   06 版)

    106 王琼琳

    107 厉莉

    108 买世蕊

    109 刘华

    110 刘丽

    111 刘磊

    112 孙茂芳

    113 朱孝敏

    114 许月华

    115 闫立平

    106 王琼琳

    王琼琳,女,汉族,193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蚕桑局退休干部。

    王琼琳一生以张思德和雷锋为榜样,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为追求,甘守清贫,慷慨助人,以凡人善举丰富了助人为乐的时代内涵。

    1981年4月,王琼琳在路上碰到一位因家庭矛盾导致精神失常的年轻妇女,好心的她将这位妇女领回自己住处,悉心为她洗澡、换衣、梳头,第二天将她送到精神病院治疗。一月后,年轻妇女康复回家时,王琼琳又送上5套衣服和100元现金。后来,这位妇女写信感谢道:“谢谢您啊,我的大恩人,没有您就没有我全家的今天……”正是这件事让她深深懂得,做一点好事或可改变人的一生。由此,她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爱心生涯。            

    王琼琳十七年如一日,坚持资助高坪一小的贫困孩子们,成为学校有名的“爱心婆婆”。每年儿童节和教师节,她都要给学生和老师们买钢笔、本子和毛巾等学习、工作用品,从未落下过。

    王琼琳对于身边的人总是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三轮车夫刘大爷3个孙儿上学困难,她共资助1500多元;西华师大一位贫困学生无钱完成学业,她带动社会各界捐款2万余元;贫困党员马庭华患脑溢血,她省下200元钱送到马家;白塔居委会何德发老人的儿子患精神残疾,老伴去世后孤苦伶仃,她先后捐助500余元;区委送她200元慰问金,她再添100元捐给脑瘫儿童家庭……

    1986年退休后,她的退休金每月只有200多元,直到现在,每月也只有809元。对急需帮助的人,她是那样大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而对自己和家人却很“吝啬”。家里除女儿2008年春节为她新买的21英寸彩电外,没有一件现代家具。立柜、平柜、架子床是1958年结婚时添置的。6年前老伴为她买的皮鞋至今锁在衣柜,还穿着补了7个补丁的旧皮鞋。多年以来,王琼琳帮助别人的资金数额超过8万元,对于一个身患多种疾病且3次开刀的老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难能可贵、撼人心灵的数字!

    2005年11月30日,王琼琳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她变得更加忙碌,在继续关心帮助他人的同时,不顾左腿残疾,拄着拐杖为群众作报告。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只要有邀请,再累她都赶到,而且坚决不要报酬。

    王琼琳先后获得南充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特殊贡献奖、帮扶之星、扶残助残先进个人、感动南充十大人物、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107 厉莉

    厉莉,女,汉族,1978年8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助理。

    2009年4月,厉莉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受捐者捐献了骨髓,这是她继2007年为其捐献后第二次倾力相助、再赋新生,也是她坚守利他精神、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她用自己坚定不移的无私博爱谱写了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受到人们的广泛称颂。

    2002年2月,厉莉在大学毕业后登记成为一名骨髓志愿捐献者,她始终信守着这份承诺和责任。5年后,中华骨髓库打来电话告知厉莉:患有白血病的小女孩小颖需要她的帮助!厉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时,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怕父母担心,就瞒着二老,边筹备婚礼边暗中做起了骨髓捐献前的准备。婚礼结束后不久,厉莉捐献出骨髓,小颖手术治疗成功,恢复健康。捐髓后,厉莉始终挂念着小颖,经常通过电话、短信等鼓励孩子。2009年3月,小颖再次发病。如果此时捐献骨髓,已过而立之年的厉莉的“生子计划”至少要搁浅两年,到时将面临高龄产妇的危险。但是,在丈夫的支持下,厉莉很快作出决定,自费飞赴上海,第二次捐献骨髓。“只要孩子能够平安康复,其它事情可以慢慢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给社会一个向前的加速度”,厉莉从奉献中得到了喜悦和满足。

    厉莉的爱心和执著一直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农民工追索工资的案件增多。厉莉对这些急需法律帮助的农民工视同手足,耐心沟通了解,妥善处理案件。“真没想到首都法院的法官态度这么好,把案子交给这样的法院审理,我们放心”,农民工兄弟们动情地说。赴青海考察之行中,她率先拿出身上所有的钱和食物捐助贫困的牧民家庭。厉莉的优秀品德深入人心,被称为爱心法官。

    厉莉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法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08 买世蕊

    买世蕊,女,回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30多年来,买世蕊倾注大量心血,帮扶老红军、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下岗职工、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先后资助数十名特困家庭辍学子女,帮助40名失学女童重返课堂,照顾8位孤寡老人,与20多名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义务为100名老荣军提供帮助。她用实际行动树立起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用无私奉献感动了中原大地。

    她是荣军休养院的常客,“他们都是人民的功臣,应该享受到更多的亲情”。她每周为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送货上门,为伤残军人洗衣服、拆被子、打扫卫生、送医送药。老荣军们只要听到她的脚步声,就兴奋地相互转告“咱闺女来了!”每年“八一”节前夕,买世蕊都要带着慰问金、慰问品到部队看望子弟兵,帮助战士做饭、缝补衣服、做思想工作,先后资助20多位家庭困难的战士,帮助19名军嫂安排工作,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知心姐姐”。

    买世蕊特别关注孤寡病弱的老人。特困户魏河英,丈夫去世早,本人腿有残疾,还患有严重皮肤病,无钱医治。买世蕊得知后,不仅上门帮助料理家务,提供资助,还四处奔波、多方协调,为魏大娘恢复工作、生活待遇。72岁的王继荣身患癌症,还要照顾两个痴呆儿子,买世蕊带头捐款捐物,帮助老人度过困境。买世蕊关心山区失学儿童,个人出资举办全省首个“春蕾女童班”。她还先后帮助47名下岗职工和大学生顺利就业。汶川地震,买世蕊个人捐款10万元,组织单位和社会捐款近50万元。玉树地震,她又带头组织社会捐款近30万元。

    买世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09 刘华

    刘华,女,藏族,1966年7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公民献血科科长。

    作为一名驻藏部队军人的后代,刘华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下,自幼养成了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她从2003年起,每月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助贫困大学生,并发动身边同事、朋友共同参与。至今她已资助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院校贫困大学生244人,累计资助金额20多万元。在经济上给予孩子们帮助的同时,她还教导孩子们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关爱、相互照顾,把爱心不断传递下去。刘华还从拉萨市孤儿院领养了一名叫曲吉的孤儿,不仅承担了她的学习、生活费用,还经常把她带回家,给她做可口的饭菜,买漂亮衣服和玩具,给予她家庭般的温暖。在自治区急救中心工作期间,她还先后为20多名贫困农牧民患者垫付医疗费5000余元。

    2006年,受组织安排,刘华陪同几位美国友人赴纳木错观光。在途中,他们中的一位小姑娘见到牦牛很稀奇,很想与牦牛亲近一下,用手摸了一下牦牛,但没想到这头牦牛脾气大,低头就用牛角顶小姑娘,眼看就要伤到小姑娘,刘华奋不顾身冲上去,一把抱起小女孩,孩子脱险了,可是刘华的右腿却被尖利的牛角划伤,鲜血直流。美国友人拿出500美元感谢她,被她婉言谢绝。美国友人不仅为这一场面感动,更为藏族人民的善良朴实深深折服。伤痛使她几天都走不了路,但她内心感到非常欣慰。

    2005年,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成立。由于群众对无偿献血的常识有限,刚开始采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各医院的临床用血需求。刘华积极奔走新闻媒体,组织了10多次大型公益活动,帮助大家了解无偿献血的意义和常识。通过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目前拉萨市无偿献血量已基本可满足医院临床需要。

    刘华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十大杰出护士、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被西藏自治区团委、民族宗教委、青联评为第三届全区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110 刘丽

    刘丽,女,汉族,1980年10月生,福建省厦门市名悦休闲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十多年来,足底按摩师刘丽先后资助了家乡20名贫困大学生,还在厦门市开展一对一的资助,加上平时一次性的资助,“80后”的刘丽用满手老茧实现了上百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想,被誉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刘丽家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偏僻农村,为减轻父母的负担,身为长女的她不得不提前结束初中学业,外出务工供弟妹上学。1995年起,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以微薄的收入供弟妹上学。2000年,刘丽在厦门找到一份“洗脚工”工作,月薪达到3000元左右,家庭经济状况在她的支持下逐渐好转,弟妹也先后完成了学业。 

    减轻了家庭负担,想到自己曾因家贫辍学,刘丽萌生了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念头。2000年,她开始资助贫困学生。第一年资助了7个,第二年20个……至今接受她资助的孩子已达上百个,其中53个孩子为固定资助。刘丽把每个月的工资分成3份,一份日常开销,一份寄给父母,一份资助贫困学生。这些年,刘丽捐资助学已近百万元。为了省钱资助学生,她一直与姐妹们栖居在出租屋里。

    刘丽始终觉得,个人的力量有限,要让更多的人加入,才能帮助更多的学生。她建立了3个爱心QQ群,已有400多位网友加入。在众多善良网友的支持下,刘丽的资助对象既有福建贫困地区的儿童,也有家乡阜阳的贫困学子。刘丽利用工作机会,劝说经济条件好的客户捐资助学,一对常来刘丽足浴店的夫妻被刘丽的诚意和善心感动,一次资助了30名贫困失学儿童。为了使爱心人士的捐款得到妥善的管理,去年底,刘丽在厦门市儿童少年基金会里设立了“原乡人刘丽助学基金”。现在,刘丽正利用自身的技艺,与朋友共同经营一家足浴店,她的愿望是把足浴店经营好,有更强的能力帮助困难儿童,也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帮助更多的贫困儿童。

    刘丽当选中央电视台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授予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111 刘磊

    刘磊,男,汉族,1973年5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村民。

    他曾是川藏线上一名交通运输兵,穿梭在“生命禁区”整整4年。因伤退役后,他婉拒政府的工作安排,自愿来到农村当一名编外教师,自筹资金成立留守儿童助教中心,接管管理困难的村敬老院,十三年如一日,他甘做五保老人的“保姆”,乐当留守儿童的“爸爸”,敬老扶幼,爱洒乡邻。

    刘磊所在的岳西县毛尖山乡地处大别山深处,成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大量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与山里孩子朝夕相处的四年里,刘磊注意到,不少留守儿童存在生活自理困难、心理孤僻、行为缺乏约束等诸多问题。2006年,他筹资6万元,在家中创办了毛尖山乡留守儿童中心,配备电脑、电话及近万册图书。针对部分留守儿童长期亲情缺失存在的心理障碍,他为助教中心每一位儿童建立了详细的成长档案,定期从省、市邀请心育专家为孩子进行免费的心理抚慰。目前,通过助教中心一对一心理辅导的留守儿童达500多人次,集中进行心理辅导的有3000多人次,不少有心理障碍的孩子重新走上了健康成长之路。2009年3月,他建立岳西县留守儿童网,呼吁全社会来关爱扶助留守儿童,至今共募集款物达20余万元。

    2007年,板舍村敬老院正式创办。敬老院里有13位高龄老人,最大的有87岁,23名老人是智障或残疾人,一时无人愿意接手负责。刘磊毛遂自荐当上了月薪只有300元的院长。上任伊始,他对敬老院运作模式大胆改革,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集中供养,生活能够自理的“五保户”按需上门服务,同时广泛开展各项经营创收活动,所得赢余全部用作改善五保老人日常生活。每个传统节日,刘磊都要带着妻儿陪敬老院老人们一起过节。每位老人的生日,他都会亲自下厨做一碗长寿面表达自己的孝心。

    刘磊荣获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112 孙茂芳

    孙茂芳,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

    孙茂芳被称为“京城活雷锋”,四十八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地照顾5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难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一名退休军人乐于助人的情怀,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道德与操守。

    “我就是您的儿子!”这是孙茂芳照顾王炎老人17年间常说的一句话。王炎老人无儿无女,多病缠身,且脾气古怪,对谁都存有戒心。孙茂芳就用一颗善心去温暖他。老人脚趾溃烂流脓,孙茂芳搀着他去医院看病取药,还帮他搞卫生、做家务。老人87岁那年得了白内障,孙茂芳背着他到医院住院,守在病床前整整15天。王炎老人曾骨折卧床4年,孙茂芳每天去老人家中喂饭喂药、端屎端尿。就这样,孙茂芳凭着真情实意,彻底感动了老人。老人91岁那年,要立遗嘱,执意把一笔存款和一座四合院的私房全部赠给孙茂芳。但孙茂芳坚决婉拒了。他动情地对老人说:“我愿意伺候您一辈子,但决不要您一根草。”

    在河北农民卫福安眼中,孙茂芳是他家的救命恩人。卫福安的女儿卫丽娜从小得了“依赖型糖尿病”,全家为她四处求医,几年时间,光医疗费就花了8万多元,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卫福安的媳妇哭得几乎双目失明。在卫丽娜一次病发住院时,他们一家碰到了同样在住院的孙茂芳。了解情况后,孙茂芳掏钱给孩子看病,为他们送去营养品,自己带病去中国政法大学、联勤部队作报告,讲述卫丽娜不幸的故事,不到一周,为其募集到3万多元捐助款,为这一家人解了燃眉之急。

    孙茂芳还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做好事。他组建了“树新风、孝敬老人联络网”网站,每月与青少年网友一起为卧床老人理发,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他坚持每年定时领着小学生“学雷锋义务打(自行车)气队”服务路人,用雷锋精神滋润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田。他给自己定出了“百千万”学雷锋目标:在5年内讲百堂道德课、培养千名青少年雷锋、发动万名网友学雷锋做好事,把雷锋精神传递下去。

    孙茂芳48年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被编写成《京城雷锋孙茂芳》、《心碑》、《京城雷锋在前进》、《道德楷模孙茂芳》等书籍,做成光盘和电视片传播开来,产生了强烈反响。他先后获得全军学雷锋先进典型、中华慈善奖、全国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

    113 朱孝敏

    朱孝敏,男,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麻栗坡县个体工商户。

    朱孝敏是开照相馆的个体户。2003年,他在网上了解到许多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的故事,知道了这些老兵仍十分牵挂麻栗坡的各族群众。出于对英雄的崇敬,朱孝敏把照相馆交给了妻子料理,自己背着数码相机翻山越岭到边远村寨,拍摄了大量反映麻栗坡县各村寨改革开放成果、群众生活状况等内容的照片。他创办了“老山之眸”网站,把照片发布到网上。

    2004年4月,朱孝敏在网上发布了一组反映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赵占英烈士母亲扫墓的照片并配发了文字说明,在网友中间引起强烈反响。这组照片一次次被点击,《妈妈,我等了你20年!》被网友制作成配乐动画,感动了亿万网友。一场捐助赵妈妈的爱心活动展开。许多网友自发捐款,一位云南籍年轻教师捐款800元,并把赵妈妈的故事刻录成光盘,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许多学生观看后潸然泪下。在网友不懈努力和帮助下,赵妈妈的生活状况改善了,她的晚年有了温暖和关爱。

    朱孝敏依靠“老山之眸”网站帮助了很多烈士家属和贫困学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位好人,是个网络“爱心使者”。他通过网络汇聚网友力量,为陈昭录烈士的遗孤解决了学费和部分生活费用,又通过多方联系,免去烈士长子陈瑞大学4年全部学费。联络深圳市蛇口小学两位老师和《深圳特区报》的4位记者,为麻栗坡县下金厂乡的田坝等3所小学81名贫困学生捐资6500元。随后,《深圳特区报》“深圳情、老山魂”系列报道又引来几位香港爱心人士出资38万元,在麻栗坡县援建了“泰强希望小学”。

    多年来,朱孝敏通过在网上发起募捐活动,共募集善款40多万元,援建希望小学1所,资助贫困学生106人,帮助烈士家属20户、支前困难老民兵2人。朱孝敏的义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谈及今后打算,朱孝敏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影响,动员广大网友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114 许月华

    许月华,女,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供养人员。

    她12岁时高位截瘫,两个小板凳是她行走的支撑;17岁时,她被送进了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她是130多名孤残儿童的“妈妈”,洒播着伟大的人间母爱。37年来,她始终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热心助人。她的事迹在网上热传,无数网民为之动容,亲切地称她“板凳妈妈”。

    1973年,许月华被送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她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向院长提出要帮着照看小孩。院长拗不过她,就让本来是被供养对象的许月华,成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保育员,成了福利院孩子们的“板凳妈妈”。 

    胜利是“板凳妈妈”的第一个“孩子”。福利院从拖拉机轮子底下捡回胜利时,她才几个月大。胜利患重感冒并引发肺炎,必须专人重点照顾。领导正发愁到哪里抽人手时,许月华一句“交给我吧”!抱起胜利就开始哄起来。胜利是先天唇腭裂患者,喂进去的食物,往往会立刻从鼻腔里流出来。许月华就把她抱在手上,用调羹慢慢地滴药,用注射器挤进奶水,这样一点一点地喂她长大。胜利唇腭裂手术愈合后,长成了漂亮姑娘,如今已结婚生子。她逢人就说:“我能有今天,全靠‘妈妈’。”

    在福利院,许月华从没有休过节假日。有回她肾结石急性发作住院,刚出院她就直接进了福利院幼儿宿舍,一工作就是30多个小时。“我要把欠孩子们的时间补回来。”护理班长心疼她:“月华,你这样下去会累死的。”许月华轻轻一笑:“真这样累死,我乐意。我还留了几十块钱,就拜托你替每个孩子买件衣服,算是我给他们的一个纪念。”

    随着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婴幼儿不断增多,许月华抚育的“儿女”也越来越多,最多时同时带着15个。为了方便,她让孩子们都睡在自己的床上。床铺太窄,就不断加宽,最后加宽到了5米,她那张大床成了一座小型幼儿园。白天,许月华给他们喂奶,换尿布,陪他们玩,逗他们笑,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这个刚睡下那个又醒了,这个刚停止哭那个又扯开嗓子喊,许月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37年里,许月华带大了138个孤儿。一批孩子走了,又一批孩子来了。不少都已成家立业,他们在填履历表时,在“母亲”一栏里,写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名字:许月华。

    许月华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责任公民”,2011年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全国“三农”人物奉献奖。

    115 闫立平

    闫立平,男,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出租行业泰欣工会主席。

    自2000年从事出租车行业以来,闫立平总是在乘客需要之时,尽心尽力提供帮助。他给自己立下70岁以上老年乘客一律不收车费的规矩,平时遇见长期患病或是残疾乘客,他主动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随时提供上门接送服务。他曾连续3年免费接送一名接受透析治疗的老人,连续5年接送一名福利院的儿童上下学。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闫立平免费接送高龄乘客700多人、残疾乘客600多人、高考学生800多人、患病乘客200多人。现在,他和他的同事们成立的“爱心车队”已经成为西宁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0年8月,为帮助一个同事筹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闫立平组织师傅们捐了款。自此之后,他坚持每个月给这个孩子寄去200元生活费。2010年12月,闫立平带领18辆出租车与26名师生走进互助西山乡张家沟小学,进行“手拉手、献爱心”活动,送去1000元现金和电脑等价值8000多元的物品。其实闫立平自己并不富裕,为了多挣点钱,他每天早晨6点出车,晚上11点收车回家,起早贪黑,日复一日,不辞辛劳,乐此不疲。闫立平的车上放着一个铁盒子,里面放着他每天的第一笔收入,作为贫困生“教育基金”。闫立平用这些“教育基金”,并发动身边人作贡献,共资助了20多名贫困山区孩子上大学。

    玉树特大地震发生后,闫立平组织了8名“爱心车队”队员赶赴灾区,发放救灾物资30余吨,搭建救灾帐篷8顶,搬卸救灾物资50余吨。事后,又与青海大学民族学院的学生会联系,与灾区所有在青海大学的学生建立了联系卡,随时满足他们的用车需求。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闫立平和他的爱心车队通过广播和网络承诺:凡来青海求学和务工的人员,他们一律免费接送。

    闫立平获得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全国抗震救灾英模和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见义勇为勇士、抗震救灾模范、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