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1日   21 版)
330 李维廉
331 李辉忠
332 李鹏举
333 李影
334 杜景仁
335 杨兆顺
336 阿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337 陈亚忠
338 庞富英
339 林水英

    330 李维廉

    李维廉,男,汉族,1933年6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病人把最为宝贵的生命交给我,我没有理由不以心相待、以诚相许,这可是生死之交啊!”在李维廉的心中,医生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天下最重、最神圣的责任,因为他承受着病人对生命的托付。

    李维廉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通过《天津日报》向全社会发起“拒收红包”的承诺,倡议医务人员拒收红包,得到全市100多名专家和医生的联名响应。一个外地乳腺瘤患者慕名找到李维廉,在手术前一天把一个厚厚的信封硬塞到他手里。他严肃地说:“这钱我绝对不能收。收了病人的红包,我的良心会受到谴责,手术时双手会发抖。”在他从医的55年中,从未收过患者的一份钱物,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道德情操。

    李维廉将诚信行医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他推动医院在全市率先建立起“三清一明”的规章制度,即:让病人清楚为他服务的医生和护士,清楚为他服务的项目和价格,清楚为他治疗的规范方案及药品档次,所有服务费用公开,让病人根据经济情况自主选择。

    李维廉心中始终装着病人。他口袋里装着一个记满了病人姓名、住址、电话以及治疗、检查和服药的各种相关情况的小本子。处在康复期的病人会准时接到他的电话提醒:该换什么药了,要注意些什么等。一位女工患了乳腺癌,术后不久又发现了转移。他了解病情后,立刻采取化疗和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给她治疗,几个疗程下来,女工的病情大大好转,而且住院费却出奇的低。当他知道女工因为200多块钱不想验血复查,就自己垫钱为她付了化验费。经两年多的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李维廉从医55年来,诊治了10余万病人,没发生过一例纠纷,做了万余例手术,没出过一例事故,没收过一个红包。领导说他是优秀的医生,同行说他是医界的楷模,患者说他是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救命恩人,送给他的感谢信和锦旗挂满了整个屋子。

    李维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医德楷模荣誉称号,先后5次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331 李辉忠

    李辉忠,男,汉族,1951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桂发祥麻花饮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让十八街麻花货真价实”是李辉忠的信条。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以德正身,以诚待人,以信做事”企业发展理念,以自己的诚信坚守让“中华老字号”熠熠生辉。

    李辉忠始终把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对原材料、配方、技术严格要求,还对一些特殊配料的规格、产地制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在他的带领下,桂发祥集团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2002年投资兴建了全封闭无菌净化生产车间,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品保、储运等全过程形成8大节点控制,确保了产品更加安全、健康。在集团规模扩大,厂房紧张的情况下,他拍板投资建设了产品留样室,实现全过程的网状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做到标准严格、责任到位、永久追溯。整个生产流程从产品配方到原料进厂、生产制造、出厂检验,层层负责,道道把关,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质量零缺陷标准。2010年,原材料大幅涨价,桂花、闽姜大幅减产,他坚持要求“不论压力多大,必须保质保量从原产地进货!”

    李辉忠将 “诚信经营、以质取胜”的理念,贯穿到了桂发祥生产经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他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不断强化职工的职业道德、诚信教育,因为在他看来“每一道工序都有质量否决权,每一名职工既是产品生产者也是检验者”。如今,“以质取胜,安全至上,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已深深根植于每一位职工心中。多年来,集团商检抽箱合格率达到100%,向客户提供食品安全率达100%,合同履约率达100%,良好的质量和信誉为企业开拓了广阔空间。目前,桂发祥在全国20个省市设立了销售分公司,营销网点达到1000多个,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李辉忠的带领下,桂发祥集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李辉忠本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332 李鹏举

    李鹏举,男,汉族, 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庆阳市新绿园养猪场场长。

    李鹏举1984年7月入伍,历任排长、参谋、营长,先后荣立三等功8次。转业时,他毅然选择回到农村,喂起了“无公害猪”,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都靠养“无公害猪”致了富。别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喂“无公害猪”,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猪肉!”

    面对市场上出现的注水、激素、瘦肉精猪肉,李鹏举决定回家养猪。他立志要开辟一条诚信于民,生态环保的绿色养猪之路,当一个造福民众的好猪倌。如何养出口感好、健康优质、出栏率高的生猪,他做了不少功课,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连续跑了7家全国知名的大型养猪企业,自费参加了各地组织的养猪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收集了第一手资料、技术,了解了国内的先进养殖模式。经过深入学习,他的脑海里对养猪有了创新的思路。他给自己的猪场取名“新绿园”,引进空心砖水帘降温系统,粪尿分离、雨污分离、猪粪高温堆积法、沼气池发酵法、污液厌氧发酵法等新工艺,秸秆分解养猪、发酵床养猪等新技术,目标就是养出真正的“生态猪”。

    经过5年的努力,“新绿园”以全新的模式,率先在庆阳市开辟出一条科学、环保、高效的养殖业发展之路,成为省级“万头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生产的“陇东新绿园”牌猪肉被农业部批准为无公害产品,商品猪远销到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广东等地。

    渐渐地,许多养猪的农户和有养猪意向的农户开始找上门来向他“取经”。他每次开头就说:“我养的猪是无公害的猪,你们如果想用原来的方式养猪,就不要来找我。”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人接受了他的观点,那就是,猪肉最好是无公害的,养猪也要讲信誉。从此,免费咨询、上门服务逐渐成了他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他的影响下,周边500多户退伍军人、农民、甚至城镇居民开始按照新的养殖理念、养殖模式发展养猪业。

    由军官到“猪倌”,李鹏举从来都没有后悔过。“新绿园”在探索中逐渐壮大,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复转军人和乡亲们依靠发展新型养殖业走向富裕。李鹏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荣誉称号,荣获第二届甘肃省道德模范。

    333 李影

    李影,女,汉族,1981年1月生,中共党员,上海闸环灵石环境卫生工程有限公司沪太路1170弄(龙潭小区)29号公厕管理员。

    一位“80后”年轻姑娘,不嫌活脏,不怕事小,以诚敬的心干着方便他人的工作,以诚实的力量彰显劳动的光荣,把小小公厕打理成为大上海的文明窗口。

    1998年,17岁的李影从苏北农村来到上海打工,其间她做过服务员、推销员、当过投币厕所管理员。2005年10月,李影成为沪太路1170弄(龙潭小区)29号公共厕所管理员。这里的公厕与一般公厕一样,简单的设施,潮湿的环境,有时还会泛起阵阵异味,但自从李影管理起这间公共厕所,变化悄然发生。从大家关注的环境入手,李影一步一步提高公厕的服务水平。当观察到顾客特别是老年人用厕后,地面时常会留下尿渍,既容易产生异味,干了以后又不易清除,她自创“跟踪式”保洁法,即每来一位客人,就进行一次打扫,这样的保洁方式劳动强度很大,一天下来相当于走了数千米的路,但李影觉得能保持公厕干净无异味,自己累点也值得。当发现公厕便民设施不多,李影自掏腰包在公厕内点起了檀香,贴起了“小心地滑”的提示,摆上了洗手液,在洗手台下方添置了一个大鱼缸,原本呆板的公厕环境立即变得整洁生动。

    看到顾客的自行车、助动车停放不便,李影便自己动手把公厕门前的一片泥地改造成了一个停车点,将废旧长椅修缮成为休息座椅,极大方便往来顾客。公厕50米外是龙潭小区居委会的便民输液点,许多老人们常常举着吊瓶跑到公厕方便。李影发现这一情况后,上班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朝居委会的方向望望,只要看到有举着吊瓶的老人过来,就主动迎上去,将老人扶进厕所。几年下来,李影“望一下、问一声、扶一把、送一程”的服务程序得到输液老人的交口称赞。

    双腿残疾的居民朱祖康住在公厕附近,从他家到公厕20米长的路面坎坷不平,李影就动员丈夫与自己一起,利用正月初一到初三的休息时间,用方砖砌成宽约1米、长约20米的平坦通道。这红砖小道既方便了朱祖康,也方便了其他用厕人员,看似小事却凝聚了李影对邻里的真情。龙潭小区内住着一对老年夫妇,由于年事已高,许多家务干起来力不从心,李影知道后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这对夫妇洗衣晒被、打扫房间,买菜并做些家常小菜给他们吃,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

    5年来,李影始终以热心、细心、虚心、耐心、诚心来管理公厕、方便群众。小小公厕荣获了闸北区十佳文明窗口称号。李影获得世博优质服务贡献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334 杜景仁

    杜景仁,男,汉族,1962年2月生,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花园镇富强村村民。

    57年前,杜景仁的父亲一句“我管你”,让杜家祖孙三代与负伤复员军人马德林结成深厚情缘,用不离不弃的真情温暖着曾经的战场英雄。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英勇奋战的马德林大脑和眼睛严重受伤。因父母双亡,复员回乡后的马德林生活难以自理,不得不辗转投奔儿时好友杜文山。看到朋友生活无着,朴实憨厚的杜文山说:“我管你,不就是多添一双筷子的事。”他告诫自己的四个儿女:“你马大伯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咱们能有现在的生活是他们用命换来的,照顾好你马大伯是咱们家的责任,谁也不能给他气受,谁也不能给他甩脸子。”

    1997年,杜文山突发脑溢血,弥留之际嘱托儿子杜景仁一定要照顾好马德林,杜景仁含泪承诺为马德林养老送终。当时杜景仁两个孩子正在上学,生活并不富裕,但对于奉养一个常年看病吃药的老人,全家没有任何怨言,妻子将老人安排住在全家最亮堂的房子里,孩子们轮流为老人端茶送饭。2009年,老人因突患小脑萎缩瘫痪在床,杜景仁夫妻轮流陪伴在老人身边,端屎、端尿没有怨言,翻身、擦澡不嫌烦琐,在夫妻俩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病情很快好转。

    为了让老人住得更舒适一些,杜景仁用政府救济的3000元钱和家里全部积蓄15000元,特地为老人新建了两间住房。一次杜景仁夫妇外出,老人不慎引发火灾,烧毁了新房和全家一年的口粮,损失4万多元。夫妻俩回家后没说一句埋怨老人的话,反而多次安慰老人宽心。马德林年事已高,到医院是常有的事。为了能减轻老人病痛,夫妻俩省吃俭用,手头再紧也要挤出给老人看病的钱。几年下来,仅医药费一项,杜景仁就花了2万多元。

    马德林的生日是杜景仁全家最大的喜事。周边邻居说:每年都参加马德林的生日,老杜家对待马德林跟自己的至亲没什么两样。2009年,杜景仁的女儿女婿怕父母过于操劳,特地从外地搬回老家,帮助父母照顾马德林老人。如今,已经83岁的马德林老人已在杜家生活了57年。

    2010年,杜景仁被评为感动大庆人物,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335 杨兆顺

    杨兆顺,男,汉族,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桃浦镇紫藤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

    担任党总支书记以来,杨兆顺16年如一日,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服务承诺,以开展“旗帜、堡垒”活动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抓手,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曾经的老大难小区已成为了文明和谐的乐园。

    紫藤苑初建时,曾一度是治安复杂的“高危区”、刑事案发的“重灾区”。杨兆顺上任以来,把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作为牵动性工程,以开展“旗帜、堡垒”活动为主要载体,要求每个党员“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护好自家楼”,并安排一些身体较好的党员组成巡逻护卫队、护绿护洁队、法制宣传队。在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下,小区骨干分子踊跃参与,形成了以党员为核心、楼组长为骨干、志愿者为网点的社会管理模式,织就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平安网络。同时,杨兆顺还善于将党建活动与创建平安小区、和谐小区和迎世博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增添党建活动的时代特色,推动中心工作与党建互促互进。

    为了掌握外来人员流动信息,杨兆顺将社区所有房东的房客姓名、居住室号、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制成卡片上墙,根据居住人员的日常表现优劣按红、白、绿、黄动态分色管理。四种颜色,每星期调整一次,及时反映流动人员动向和思想变化。他倡议建立了“稻草人”工程,把小区内的8位清洁工和固定维修人员、小区商贩组织起来,佩戴治安执勤红袖标,有效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

    面对小区困难群众多、帮教人员多的情况,杨兆顺用爱心和耐心慢慢化解。夏贤明16岁时误入歧途,多次入狱,对生活失去信心。杨兆顺17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并及时给予生活上的帮助,终于感动了夏贤明,主动要求参与社区管理。现在,夏贤明已担任了小区护村队的队长。为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杨兆顺推出寒暑假“红孩子”活动,把中小学生编成红孩子广播站……

    紫藤苑小区多次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小区和上海市文明小区、平安小区。杨兆顺先后获得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提名等荣誉称号。

    336 阿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阿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女,维吾尔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邮政局乌鲁却勒镇邮政所主任。

    1986年,阿孜古丽高中毕业后成为阿瓦提县邮政局乌鲁却勒镇邮政所的一名营业员。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她就对自己说,心诚则灵,不欺客、不欺心,真心诚意,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为给办理业务的顾客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阿孜古丽每天上班前都将营业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添置了放大镜、老花镜、座椅等设施,极大地方便了老人和残疾人。一位60多岁的大娘要给在乌鲁木齐打工的孙子寄一个包裹,具体地址说不清楚,她用自己的手机与老人的孙子取得联系,帮老人填好包裹单,办理了邮寄手续。一位由邮局代缴话费的用户来到邮政所责怪说,话费有误,导致手机被停机。她二话没说,马上带用户到移动营业厅帮助查询,发现原来是用户的手机漫游导致话费剧增,她的耐心解释及时化解了用户的误会。后来这位用户还与阿孜古丽交上了朋友,成了乌鲁却勒镇的邮储大户。一位农民想存1万元,带着现金不方便,希望能上门服务,阿孜古丽没有多想,记下地址后马上骑车赶到这位储户家里为其办理。她还把邮政代销的农资背到巴扎上,真心实意地向农民介绍服务承诺,农民逐渐认可了邮政提供的农资。

    阿孜古丽认为,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只有多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更支持、更满意。有一次,阿孜古丽去村里为储户办理储蓄业务,回到所里复核时发现多出了1万元,她立即返回将钱退还。当那位客户接过这1万块钱时,手都在颤抖,非要拿出几百块钱对她表示感谢,她连连拒绝说:“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的,如果我拿了你的钱,以后谁还敢把钱存到我这里啊!”

    2003年,阿孜古丽开始担任乌鲁却勒镇邮政所所长。她经常对员工们说:“把顾客当上帝不如当亲人,用户的信任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她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全体员工做到礼貌待客,牢记“十字”文明服务用语及服务礼仪,并身体力行地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乌鲁却勒镇邮政所成为当地收益最好、服务最优的农村网点。

    337 陈亚忠

    陈亚忠,女,汉族,1965年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多年来,陈亚忠不仅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更把守信用、重合同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

    为了强化对信用、合同工作的组织管理,她在公司成立了合同管理领导小组,并亲自负责。一是对经营合同及工程合同管理进行全面清理,建立台账;对用工合同进行修改、补充,出台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等配套规定。二是对证照、合同文本及有关资料实行专人管理。三是在对外经营活动中,所有经济合同都由主要领导参与洽谈、起草,最终由总经理签订,杜绝了在合同、信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职责不清、职权不明等问题。她要求合同管理员在合同商定过程中,做到严把法人资格关、个人身份关、合同条款关、履约能力关,对所签订的每一份合同都认真履行。2010年,公司共签订包括购销合同、联营合同、工程承包合同、劳动合同在内的各类合同367份,没有发生一起合同、信用事故,做到了合同、信用管理工作的“零失误”。

    陈亚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诚待人,严格按照《劳动法》及相关法律的要求,招聘录用员工,并为职工购买工伤、养老、医疗保险,按时足额支付工人工资。她秉承着公正、诚实、积极扶持和让利群众的经营理念,用高于市场价格5%的保护价收购方法,与腾冲县5个茶叶主产乡的村民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每年还安排资金对茶农进行2—3次有机茶栽培管理、绿色食品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培训、茶园建设补助等,带动了腾冲县8个乡镇的茶叶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了农民舍不掉、离不开的“生命产业”,陈亚忠被誉为培植和呵护“生命产业”的企业家。

    10年来,陈亚忠为群众修路、架电、捐资助学,无偿提供给农户茶苗、肥料等累计折合人民币260余万元。2011年3月21日,德宏盈江发生5.8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发生的第二天,陈亚忠就筹集了一批灾区急需的物资在第一时间亲自送到灾区,解决灾民的燃眉之急。

    在陈亚忠的带领下,公司被评为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高黎贡山”商标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陈亚忠获得全国先进女能手、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云南省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338 庞富英

    庞富英,女,汉族,1958年12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富英制革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4年,庞富英创建富英制革有限公司。17年来,她坚持诚信经营,不断扩大市场,把小作坊变成了大企业,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加工厂,发展成为占地200亩,拥有固定资产5600万元,员工1000多人的广西最大制革企业。

    庞富英坚持信誉第一。公司每年进出口交易额近6亿元,签订2000多个购销合同,她都恪守每个合同条约,绝不违约,多年来没有因价格、质量、供货期、收付款等与客商发生过纠纷,深受国内外客户信赖。2006年4月,与意大利公司PELL IMPEX签订猪皮鞋里革供货合同,单价为每英尺0.36美元,到交货时,国际市场价格猛涨,一下子升到每英尺0.49美元。庞富英坚持讲信用守契约,不乘机涨价,还婉言谢绝对方主动提出补偿一些损失的好意,履行这项合同使公司少了36万美元收入。如此“损己利人”,庞富英说自己也曾有过迟疑,但在利益与诚信面前,她还是选择了后者。庞富英的诚信深深感动了客商,赢得了更多客户和订单。在皮革行业进出口市场中,只要提及“富英制革”,很多海外客商都会伸出拇指称赞“中国富英制革就是OK”。富英公司从来没有拖欠银行贷款及利息的记录,2002年获得并保持AAA级信用证书,当地各家银行都乐意与富英公司合作。

    庞富英主动向国家纳税,从来不少交一分钱税金,2005至2010年,公司累计缴纳税金11974万元。她还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她还重视环境保护工作,3年来共投入1245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成为广西首家排污达标的制革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庞富英始终维护职工利益,不减员不降薪。17年的艰苦奋斗、诚信经营,庞富英原来那朴素的人生理念得到了升华。

    富英公司连续7年获得广西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和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等荣誉称号。庞富英本人当选广西十大女杰、广西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339 林水英

    林水英,女,汉族,1952年10月生,中共党员,福建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长。

    “种菜就是种良心”,这是林水英的至理名言。她常告诫员工,小小一棵菜,关系到百姓的健康乃至生命,宁愿自己少赚钱,也不把一棵问题蔬菜带到市场。

    生长在福建莆田沿海农家的林水英,从小就对绿色蔬菜有种特殊的情怀。1982年,林水英联合村民承包土地种植绿色蔬菜。1996年,她创办了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绿色蔬菜的规模化生产。为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她不惜花巨资从日本、新加坡引进优质品种,与俄罗斯、蒙古等多家国外蔬菜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并配备了全国一流的农药残留检测仪,一旦发现问题蔬菜,损失再大也及时掩埋处理。

    华林蔬菜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每年与公司签约的农户有一万多户。林水英宁可自己受损失也不让农户吃亏。2006年,因技术壁垒出口蔬菜严重滞销,大量上市的甘蓝蔬菜降到每公斤8分钱,为了保护基地农户利益,林水英坚决按照原先约定的每公斤5角向农户收购,仅此一项就亏损了273万元。

    2008年底,我国南方爆发雪灾,北方市场出现严重“菜荒”。为了让北方群众吃上新鲜蔬菜,林水英不顾个人损失,果断决定将即将出口的近400吨蔬菜“出口转内销”。当这批蔬菜运到北方城市时,长期与她合作的经销商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便夸她是“铁大姐”。有一年春季,莆田市涵江农民有近200亩西洋芹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烂在地里,菜农们心急火燎地找她帮忙。为了让乡亲们种菜有奔头,她冒着烂菜的风险收购了乡亲全部西芹,亏损20多万元。30多年来,林水英从未拖欠一万多农户的田租和万余名农民工的工资。

    林水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等荣誉称号,当选为福建省第六、七、八届党代会党代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31日 21 版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