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1日   23 版)
350 唐中和
351 夏留女
352 徐凤茹
353 徐金库
354 崔继刚
355 常德盛
356 黄万彪
357 彭文军
358 曾玉萍
359 程武超

    350 唐中和

    唐中和,男,汉族,1946年9月生,湖南省新宁县丰田乡庄丰村乡村医生。

    1963年的一天,唐中和在人称“麻风村”的新宁县回龙寺镇胭脂凼村,面对麻风病人热切的目光,说出了他为之坚守了一辈子的话:“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为了这句承诺,他3次放弃了离开麻风村的机会,远离自己的家园故土、挚爱妻儿,在地处大山、条件艰苦、人迹罕至的麻风村孤独坚守了48年。

    唐中和13岁时患上麻风病被送到胭脂凼村。医生住地离“麻风村”有3公里远,每3天进村一次,聪明、好学的唐中和被医生选为小帮手。他在自己接受治疗的同时,跟医生学着治疗麻风病,渐渐地摸出了门道,成了一名“编外医生”。他自学中草药治疗溃疡的方法,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他康复时,病友刘成冬等人找到他说:“小唐医生,听说你要回老家去。你要是走了,我们怎么办啊?” 望着那一双双乞求的目光,本可以离开“麻风村”、回家与亲人一起生活的唐中和,毅然留了下来。

    唐中和后来还有两次离开的机会,但都为了那句承诺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默默守护奉献在“麻风村”。一次是1986年,国家规定麻风病人可以在家中治疗,从此麻风村再也没有新的成员,但他没有回去。一次是1993年,“麻风村”所有病人全部治愈后,他还是没有离开这里。人们感到有点意外。他饱含深情地说:“这里的人麻风病是好了,可他们老了又有其他疾病,也需要我。我在这里久了,我对他们有感情。”

    唐中和几十年来像“村长”一样守护着麻风病患者,为他们治病抓药,为他们送米添衣,为他们中的逝者送终尽孝。这里有49人因年老有病陆续去世,唐中和都是按农村的习俗将其安葬。“麻风村”里的病人最多时达200多人,分住在各个山头。麻风病人多有畸形和皮肤溃烂等并发症,甚至残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皮肤溃烂严重的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难闻得令人作呕。但唐中和没有嫌弃他们,每天从早到晚,他背着药箱奔跑在各个山坡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麻风村不通路、不通电。白天出诊还好办,可到了晚上,石缝路难走且不说,还得时常提防毒蛇袭人。唐中和手提马灯、肩背药箱,在草丛里疾行,跌倒摔伤是常有事,但他从未误过对病人的治疗。

    由于种种原因,唐中和始终没有正式的医生身份,加上手机费、生活费也不足800元,待遇十分低。“如果为了钱,我早离开这里了。我就是觉得,做人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唐中和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用生命诠释了人生的价值。

    唐中和被评为湖南省道德模范,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351 夏留女

    夏留女,女,汉族,1949年8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七团1连退休职工。

    1997年11月,夏留女的丈夫因患癌症离开了人世。丈夫生前,家境拮据的她四处借钱给丈夫治病,加上连队垫付的生活费,欠下了2万多元的借款。丈夫离世后,她一边赡养年近80岁的母亲,抚育未成年的儿女,一边走上了一条艰难而坚韧的还账之路。 

    夏留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自己每月只有不到300元的病退工资,但一家人要吃要穿,女儿要上学,欠款要归还。怎么办?只能靠自己!

    1997年秋季,她用了20来天时间,在连队外的一条荒沟中开垦了一块2亩多的菜地,又整理出别人荒弃的一些菜地,开始了种菜还账的艰难旅程。

    每天,她都挑着三四十公斤的蔬菜走8公里到团部摆摊出售。长期的长途负重行走,让夏留女的身体越来越差。冬天,夏留女的风湿性关节炎发作严重,耳朵也常常被冻得红肿溃烂,想着家里欠下的债务,她常常难过得要掉下泪来。但想到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有希望把欠款还清时,她就会倍感鼓舞。休息一两天后,再挑着菜出去卖。在卖菜和送还借款的路途上,数次遭遇威胁生命的凶猛洪水和狂暴风雪,但她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债未还清,孩子还小,不能倒,一定要挺下去。 

    为了还债,夏留女省吃俭用。每个星期她只蒸9个馒头,母亲吃几个,女儿吃几个都有细致计划。土豆、白菜、萝卜这些自己种的蔬菜和自家果树上的水果,成为她的主食。

    祸不单行。2006年5月,在个体食品店当推销员的17岁女儿遭遇车祸。为了救治女儿,夏留女又向亲朋好友借了1万多元。因为经济困难,直到现在,手术中留下的几块钢板还留在女儿的身体中。老债未还,又添新债。就在借给她钱的人们已不指望她归还时,她却陆续将借款一户户上门送还。

    由于多年的操劳,夏留女的头发早已雪白,挑担卖菜在脖颈上挤压的肿块已消退不了。她说,自己再苦再难,也要做一个有信有义的人。

    2010年,夏留女被评为第二届新疆兵团道德模范。

    352 徐凤茹

    徐凤茹,女,汉族,1942年1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个私协会副会长。

    1989年,徐凤茹从国营蔬菜门市部主任位置上退休。当时,当地人吃蛋难的问题很突出,买鸡蛋的市民经常排起长龙,她决定从外省大批量采购鸡蛋运到西宁市场。不到两年时间,她从一个个体小商贩迅速崛起为经营鸡蛋的大户。有人问她成功秘诀,她说:“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讲信用。‘无诚不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徐凤茹承诺售出的鸡蛋可以退换,绝不卖劣质品。她说:“如果把劣质鸡蛋卖给消费者,吃出了问题,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1998年,她派人到陕西省富平县收了180斤鸡蛋,那些鸡蛋外表看起来鲜红发亮,以为是一等好货,但经仔细检查,发现鸡蛋虽然没有发臭,但已经变质,她二话没说,全部就地销毁。她经常说:“从我们手里卖出去的鸡蛋,绝不能有问题,昧着良心赚钱的事,绝对不能干,这是基本底线。”为了保证鸡蛋质量,她摒弃了由中介人代收鸡蛋的传统做法,自己派员工到现场严格按标准把关收购。现在,徐凤茹的“徐老太鲜鸡蛋”经过正式注册,成了品质保证品牌。

    徐凤茹做生意,追求的是让人放心。她说,我卖的蛋是放心蛋,做人也要做放心人。有一次,青海省刚察县热水煤矿采购员购蛋时,将一只装有6000元钱的皮包忘在徐凤茹店内,她发现后亲自将皮包送到工商所,让失主领取。还有一次,陕西省富平县建设银行给她账户上多汇了5万元货款,半年后,她核账时发现这笔款项,主动退还银行。

    徐凤茹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十几年来,她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30余万元。徐凤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明诚信个体户,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353 徐金库

    徐金库,男,汉族,1950年6月生,吉林省蛟河市05710号体彩投注站经营者。

    徐金库是一个普通的彩票销售人员,面对外地人丢失在店内中奖彩票,他始终坚守着责任和诚信,帮助失主兑出奖金,千方百计寻找中奖人,最终把奖金归还失主。

    2004年6月12日,一名外地人到老徐的体彩投注站买了144注足球彩票,匆匆离去。6月19日,足彩开奖,这名彩民一看开奖结果,觉得自己应该中奖了,可是却怎么也找不着彩票了。他给投注站打电话,非常失落地说:“彩票丢了,没法兑奖了……”由于彩票不记名、不挂失,老徐也无能为力,只好安慰他一番,挂了电话。

    过了几天,老徐在修理投注站的复印机时,突然在柜台下面发现了几张崭新的彩票。他拿起彩票认真核对,发现竟然是丢失的中奖彩票,共中了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一定要把彩票尽快送到中奖人手上!”可是他无法查找到联系方式,怎么办呢?眼看着兑奖日期就要截止了,徐金库只得先把奖金领出来,然后张贴寻人启事,并请求媒体帮助寻找中奖人。

    老徐的苦心没有白费。2004年8月10日,到南方出差多日的中奖者终于来到了投注站。他在门口看了半天寻找中奖者的启事后,有些犹豫地走进投注站,说:“我一直不敢相信世上竟有你这样的好人!”老徐说:“别说不到1万块钱,就是500万,我照样会还你!”异常激动的中奖者给老徐做了一面“道德品质高尚,拾金不昧好人”的锦旗。

    徐金库8岁时因患疾病而导致下肢残疾。他经营的彩票投注站由于竞争激烈,每月收入也只有500多元。近万元钱对徐金库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他并没有将钱据为己有。他说,如果那样做,我就昧良心了。

    徐金库荣获第二届吉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354 崔继刚

    崔继刚,男,汉族,1970年12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本溪市济泰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党员先锋车队队长。

    崔继刚自从事出租汽车服务工作以来,始终发扬千方百计将乘客准确送达目的地、千言万语为乘客热心讲解山城人文景观、千辛万苦将乘客冷暖放在心上的“三千”精神,以诚信服务打造了一个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窗口。

    打开出租车的第一天起,崔继刚就将诚信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身为党员先锋车队队长,他始终坚持使用文明服务用语,熟知日常服务用语、服务礼仪,主动帮助老、弱、病、残乘客上下车;拾到现金、物品等,都会及时送交行管部门和公司。近十年来,他为儿童、70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高考学生提供免费乘车服务近万次。

    2009 年10月4日,崔继刚在行车中,拾到一个钱包,打开一看,顿时惊呆了!原来包里装着一沓厚厚的钱、卡和证件。后经核实,共有1.05万元人民币、465美元、价值8000元的购物卡、4张储蓄额超过400万元的银联卡、身份证等贵重物品。面对巨款,这位的哥想到的是:“丢了这么多的钱物,失主肯定很着急,一定要尽快找到失主。 ”他立即给公司经理打电话,说明情况,在公司经理的陪同下,来到了派出所,经值班民警多方联系,终于物归原主。

    40多岁的崔继刚和妻子双双下岗,孩子正念初三,全家就靠他开出租车养家糊口,1万多元现金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大钱了,面对如此巨款及时归还,崔继刚事后朴实地说:“这钱不是咱的,说啥咱也不能拿,咱不能干昧良心的事儿。”

    崔继刚荣获本溪市感动山城十大人物、本溪市出租汽车行业百名文明驾驶员标兵称号。

    355 常德盛

    常德盛,男,汉族,1944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

    44年来,为兑现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庄严承诺,常德盛带领蒋巷全村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精神传家”的强村富民之路,把蒋巷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环境秀美、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蒋巷村是常熟一个偏远乡村,与太仓和昆山交界,曾经是一个土地贫瘠的“穷乡”。1966年,23岁的常德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当上了生产队大队长。第一次在两间茅草房召开全村会议的时候,连条凳子都没有,村干部站着开会。也就在那次会议上,常德盛对村民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誓言,承诺一定要让大家过好日子。自那以后,他带领全村400个劳动力,花了整整10年,凭着一条扁担两只筐,硬是把1700亩低洼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蒋巷村虽然在农业上取得很大成绩,但比起苏南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庄来说,由于缺乏工业,村民们还谈不上富裕。第一次办工业的常德盛毫无经验,放手让投资者干,结果到了年底,村里不但没盼到红利,反而背负了200多万元债务。再苦再累都没流泪的常德盛,这一次流下了自责的眼泪。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压力最大的常德盛并没有灰心:“我就是死,也要把蒋巷搞起来!”在随后召开的村民大会上,他掷地有声的决心换回了村民的信心。为还清债务,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推销员,吃过闭门羹,掉过辛酸泪,遭遇过车祸,还落下了伤残,靠着热忱和诚信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打开了新型建材的广阔市场。创办的常盛集团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知名的建材企业。

    “复垦复耕,土地扩增;绿化林网,生态平衡。”早在1986年,常德盛就把这两句话竖在蒋巷村的村道上,大致勾勒了蒋巷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蒋巷村曾投资500万元办了个镇南化工厂。工厂投产才两个月,利润就超过了100万元。可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却让河里鱼虾死掉、田里稻秧枯萎。常德盛召开村两委会议,决定关掉工厂。有村干部表示反对:“这么赚钱的工厂,关了挺可惜。”也有村干部提出折中方案:“先把贷款还清再关。”“环境污染了,要再多的钱也没有意义。”常德盛断然决定,宁可赔上400万元,也要给子孙留下青山绿水。如今的蒋巷村,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常德盛早已实现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承诺。

    常德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孝亲敬老之星、优秀乡镇企业家、创业之星和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356 黄万彪

    黄万彪,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宁夏万彪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行医多年,他一直坚持着“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弃医从商后,他仍然始终把诚信作为处事之道、立业之本。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用诚实劳动获取财富,用诚信待人赢得口碑。凭借着这个信念,他把每份事业都做得有声有色。

    黄万彪自幼患小儿麻痹症,是一个重度肢体残疾人。高中毕业后,黄万彪自修完中医中专课程,于1981年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刚开张时门庭冷落,可他并不灰心,他认为,只要为患者着想、诚信经营,总有一天诊所会慢慢好起来的。行医中,患者无论老幼他都一视同仁,能花5元、10元看好的病,绝不让病人花更多。他的诊所从不开一张假处方,从不用一粒假药。他常说:“别人把健康和生命交给你,你能不对他们认真负责吗?看病开药不比其它,决不能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宁可不挣钱也不能做昧良心的事。”由于他诚信从医,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久了,在十里八乡乡亲们那里赢得了“有病找黄大夫看”的好口碑。

    2003年,黄万彪创办了宁夏万彪工贸有限公司。经过几年艰苦创业,公司现有固定资产达到400多万元,年产值4500万元。事业虽然做大了,但他诚信经营的理念一刻也没有丢。他把“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自觉做到按时申报,按时纳税,不拖欠国家税款。他说:“是国家的好政策带动我们富起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讲诚信,不能有负于国家及政府给予的扶持和帮助。”他的企业近年来为国家纳税近千万元,还被税务部门评为“讲诚信文明纳税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形势很不明朗,一些企业相继关停。面对这一情况,黄万彪考虑到不能因经济形势不好而影响还贷,于是想办法提前偿还了银行借款。银行负责人动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一位守信誉重诚信的企业家,都像你这样,我们的工作少操不少心啊!”凭借良好的信誉度,公司连续3年被金融单位评为AAA企业。金融危机期间,公司暂时停产,员工放假回家。公司每月准时向每名员工发放600元基本生活费,继续为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直至形势好转,公司恢复生产。

    黄万彪获民政部全国优秀福利企业家荣誉称号,被中国残联评为全国自强模范,被自治区评为十大新闻人物,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357 彭文军

    彭文军,男,汉族,1960年6月生,贵州省开阳县黔顺公司驾驶员。

    2000年,彭文军从中铁建设五局辞职,回到老家贵州省开阳花梨乡,跑起了个体客运。不久后,他就发现在花梨至开阳县城的客运沿线,有不少六七岁的小孩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每次碰到这些孩子们,彭文军就会叫他们上车,并承诺以后上学都可坐他的车,不收钱。

    从此,每天早上7时20分左右,在花梨乡清江村旁通往县城的公路上,总会有11个孩子准时在这里坐上一辆牌号为贵A70757的金龙大客车;7时40分左右,在翁昭村大湾路段,有23个学生上这辆车;7时50分左右,在翁昭村中院路段,又有6个学生上车……于是,11年过去了,孩子们换了一拨又一拨,许多免费坐他车上学的孩子已经离开本地、外出求学了,而他一直信守当年的承诺——免费送沿途的孩子上学。彭文军说:“我既然说得出,就要做得到,而且要做到底。”

    2006年,彭文军为了可以多带几个乘客,就往与开阳县城反方向的花梨乡建中村建溪组去接乘客,这样,附近的30多个学生又坐上了他的车。为了保证既送孩子上学,又能接到乘客,他每天早上都是先送学生到学校,再返回去接乘客。2011年,花梨乡中院小学教学点撤销,部分学生转到开阳县城关镇南凉小学和顶兆小学读书,这样,彭文军客运沿线上的“免费乘客”又增多了。为了安全行车,每天早上,他都推掉了沿途乘坐短途的乘客,尽量让孩子们坐上车。

    彭文军11年始终如一的“爱心送学”行为,让不少家长深深感动,“没有彭文军的热心肠,咱们的娃娃不知要多走多少路啊!”有朋友为他算了一笔账,每个学生带一趟至少2元车费,11年来,他起码少赚了10万元。对此,他只是一笑了之:“哪个开车不想多赚点钱?可顺路带学生,这是我的一点爱心,这也是我当初向孩子们和家长的承诺。做人要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我也希望孩子们懂得这个道理,更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回报社会。”

    彭文军开客车11年,收到5面锦旗。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许多的人。2008年,他被开阳县文明委评为感动开阳十大真情人物。

    358 曾玉萍

    曾玉萍,女,汉族,1955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隆回县六都寨镇星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1976年,曾玉萍被村里派去培训当“赤脚医生”前,为解除乡亲们担心她学成以后远嫁他村的顾虑,当场写下“一辈子在星星村当赤脚医生,一辈子为星星村的乡亲服务”的保证书。35年来,她坚守自己的承诺,放弃丰厚报酬,谢绝去城里创业,坚持留在村里服务乡亲,呆在条件简陋的村级卫生室,累计接诊超过10万人次。

    曾玉萍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学医。为了查证一个病症的治疗方法,她三天三夜不睡觉;为了采集草药,她怀揣两个红薯,独自在道路崎岖、荆棘密布的大山里呆上一整天。她先后两次到隆回卫校学习,2次到省会长沙培训,4次到北京参加面授,终于掌握了全面的中西医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常见疾病治疗。

    曾玉萍学业有成后,遵守承诺,回到家乡当起了“赤脚医生”。在她看来,“没有比治病救人更重要的事情”。只要是治病、救人的事,她总是随喊随到。出嫁那天,有村民跑来让曾玉萍去看病。她想都没想,也顾不上吉不吉利,扯下盖头就奔村民家。为了及时赶到河对岸村民家中治病,她每次都是脱掉长裤只穿一条短裤趟水过河。她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父母般无微不至。有位老人右腿股骨骨折不便下床,她端屎端尿服侍了整整两个多月。还有位老人患乳腺癌又腥又臭,曾玉萍天天给她喂饭、打针,老人弥留之际拉着她的手说:“萍姑娘,你是世上少有的好人,我死后要保佑你长命百岁!” 

    1985年,曾玉萍光荣入党,由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了一名“党员赤脚医生”,更加竭尽所能为乡亲们治病。2005年,她又被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一面继续出诊治病,守护村民们的身体健康;一面把村里大小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担任村支书3年,村里的环境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更好地践行了为乡亲服务的诺言。

    2011年初,有人慕名而来,以丰厚的条件邀请曾玉萍去城里大医院坐诊。乡亲们急了,担心“萍姑娘”就此离开。曾玉萍没作过多解释,只把35年前写的保证书背给乡亲们听。对她来说,一纸承诺千钧重,而坚守承诺的动力,来自于对村民健康的高度责任感。

    曾玉萍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湖南省优秀女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359 程武超

    程武超,男,汉族,1948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西峡县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办企业,讲诚信,亏了自己也不能失信于国家,失信于员工,失信于社会。”程武超,这个在国内汽车行业被誉为“排气管大王”的企业家,一诺千金,诚信为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社会责任。1987年,程武超的弟弟和侄子贷款30万元创办的玛钢厂举步维艰,偿还贷款遥遥无期。当时,就职于当地大型国有企业的程武超,得知弟弟和侄子拿着国家的贷款,却办砸了厂子,十分心痛。当时有人劝他,按照当地的潜规则,厂垮了,30万元贷款还不起,银行采取的办法就是先扔那儿,停一段“报呆账”就行了。可程武超觉得不能失信于国家,坚决不同意企业破产向银行报呆账,并毅然辞掉公职,想办法救活厂子还上国家贷款。

    刚刚接手一个濒临破产的烂摊子,所有事情都要重新开始。看着手下员工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程武超感觉身上的担子重若千斤。“企业要发展,就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程武超信誓旦旦。为了研发新产品,带活厂子,程武超带领一班人摸爬滚打,四处奔波,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1988年8月31日,企业的第一个救急产品斯太尔排气管样品终于试制成型。就在他决定次日赴山东潍坊进行测试时,却接到医院通知:儿子因炎症治疗不及时,已转化为骨癌。医生建议赶快送武汉治疗,但是此时正是产品试验的关键阶段,他狠狠心让弟弟带孩子去了武汉。新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进口产品要求,弥补了国内空白。此时,因抢救无效,程武超永远失去了16岁的儿子。

    在西排公司,保证质量、优质服务和按时交货被程武超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一次向海马汽车公司供货,产品运送途中遇到台风,轮船无法出航,为保证按时交货,程武超就用飞机将排气管空运送过去,自己承担每支40多元的附加运费。一些主机厂,产品变型快,有时样件刚做好图纸又变化了,但程武超总是想着别人困难,挖掘自己的潜力,从未失信于合作伙伴。

    在程武超的苦心经营和精心管理下,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不仅按时还清了国家贷款,还先后向贫困学生、困难职工、灾区群众捐款捐物近百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程武超荣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20余项,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