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1日   27 版)
427 江志国
428 汤怡妹
429 米吉提·巴克
430 何祥美
431 张浩
432 张雅琴
433 李文祥
434 李桓英
435 李彬
436 杜顺

    427 江志国

    江志国,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团风县皮肤病防治所所长。

    1970年9月,22岁的江志国听从组织安排到湖北省黄冈县麻风病医院(原团风县皮防所)工作,一干就是41年,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麻风病人和麻风病防治事业。

    最初的麻风医院是一座孤岛,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方圆十几里少有人烟,没有道路和水电,岛上的87名病人挤在20间破旧腥臭的茅草棚里,条件十分艰苦。江志国从容面对,带领医院职工盖房、修路、打井、植树,改善医院的工作和生活条件。1976年,由于资金困难,医院因陋就简,将病房改造成土木结构,完成两栋房屋计1280平方米。1987年,他想千方设百计筹集资金,将土砖房改造成红砖结构。2007年,他多方奔走,促使医院成为湖北省六所区域性麻风病院改造项目,并顺利完成改造工程,被列为湖北省麻风病院改造项目示范工程。2010年,身患多种疾病的江志国带领职工开山凿石,将3.16公里的崎岖羊肠山路改造为4米宽的水泥路。

    在改善医院硬件条件的同时,江志国全身心投入到患者的治疗和照料之中。他亲自为医院收治的87名麻风病人打针、敷药,给因病致残的患者喂饭、喂水,端屎倒尿,与医护人员一起清洗病人的衣被,打扫病人房间的卫生。他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医务人员与病人聊天,帮助患者重拾人生尊严,树立生活信心。为了改善病人的文化生活,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购买了电视机,办起了图书室,还多次举办春节联欢会,满足了病人文化需求。

    江志国在黄冈麻风防治中心41年的坚守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昔日的“麻风孤岛”现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畅通、房屋成排,绿树成荫、花果满山,患者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江志国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马海德基金奖,被湖北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感动湖北十大人物,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428 汤怡妹

    汤怡妹,男,汉族,1952年5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洪塘镇庄溪村党支部书记。

    自1983年起,汤怡妹任庄溪村党支部书记,二十多年如一日,把党性根植于心底,把真情融于百姓,扎根偏远山村,一心为民,勤奋工作,忠诚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所在的庄溪村实现了丰顶山山区八个“第一”:第一个建小学,第一个修村级水泥路,第一个搞新农村建设,第一个建村办公大楼,第一个安装程控电话,第一个安装高压电,第一个办企业,第一个开发高山蔬菜。

    汤怡妹坚持以“公”字为做人准则,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深得人心。他既是村党支部的“班长”,也是全村百姓的“家长”。2003年,庄溪村与沙泥坪村合并,支部班子包含了两村的党员干部,班子如果出现问题分歧,各项工作将很难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汤怡妹在党建工作中通过抓团结、讲民主、建制度三项举措,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里的大小事务,汤怡妹从不搞“一言堂”,每次都会召开支部会议,发扬民主作风,实行群体决策。他每次出门跑项目、争资金,不管严寒酷暑,从来舍不得“打的”,近点的地方就步行,远点就坐公交,饿了就吃碗扎粉,人称“扎粉书记”。可就是这样一位“扎粉书记”,对村干部和家属要求却是严之又严。在他任职期间,庄溪村的村干部及其亲属在计划生育、土地、农村低保等民生领域从来没有享受任何照顾和优惠。这些年,村里渐渐富裕起来,村里许多人都盖起了新房,可汤怡妹家一直是几间平房,屋里的家电也都是旧的。从2004年被检查出患有咽喉肿瘤到病逝,汤怡妹一直坚守在工作第一线,治病所花费的5万多元,从来没有向镇里、村里报销过。2009年8月,汤怡妹咽喉肿瘤复发,但他放不下村里的工作,到庄溪小学指导小学围墙建设,去袁州区蔬菜办争资立项,甚至到抗洪抢险现场参与救灾。即使已经无法进食,仍硬拖着日益羸弱的身躯,坚持在家和办公室之间往返;当他已经无法言语的时候,每天仍用纸和笔写下一句句对同事的叮咛和一份份村里工作的安排,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最后的誓言。

    2010年,中共宜春市委追授汤怡妹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429 米吉提·巴克

    米吉提·巴克,男,维吾尔族,1951年6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和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区文联主席。

    28年来,米吉提·巴克走遍了和田的山山水水,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朴素的语言传播到千家万户,全区84个乡镇1300多个村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声音。他每年平均宣讲70多场次,累计听众达到80多万人次,被当地的群众尊称为“政策使者”、“当代阿凡提”、“大个子老师”…… 

    在多年的宣讲实践中,米吉提·巴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理论宣传要“口语化”,让老百姓都能听懂,从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讲起,贴近群众生活,大家都喜欢听。许多人说,农民素质不高,不喜欢开会,灌输教育已完全过时。了解农民的米吉提·巴克有着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农民群众非常渴望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只不过他们不喜欢照本宣科讲大道理、喊大口号。对农牧民宣传党的政策之前,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党的各项政策,要用农民的语言说出来,这样他们才容易接受。”有一次,米吉提·巴克到洛浦县多鲁乡宣讲。在宣讲中他用大量生动鲜活的事实,驳斥反动宣传,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精彩处热烈鼓掌。这时,坐在后面的3个农民站起来,指着两个人说:“你们给我们说的事情怎么和米吉提老师讲的不一样?米吉提老师讲的是对的,是你们在骗人,胡说八道。”这话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两个散布谣言的人。

    米吉提·巴克在工作实践中受到了各族干部群众的拥戴。每当听说米吉提·巴克来村里了,群众的第一反应是:“大个子老师”又给我们带来好消息了。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前来,将会场挤得满满的。1996年7月,米吉提·巴克到洛浦县洛浦镇博西坎特村宣讲,300多位农民早早来到会场,在宣讲过程中,闻讯赶来的农民越围越多,300人的场地挤了600多人,场地挤不下,有的村民爬到围墙上、树杈上,最后村委会屋顶都爬满了人。年末,地区检查组到这个村进行测试,农民政策知晓率高居榜首,扶贫工作排名全地区第一。

    28年,他记下了近200万字的学习笔记,起草了近50万字、1尺多高的宣讲提纲,编写了《民众必读》等10多部理论著作。年近60岁的米吉提·巴克因长期患病,双脚肿胀、溃烂。为了坚持工作,他专门穿了一双45码的大号鞋,半天治疗,半天宣讲。

    米吉提·巴克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自治区宣传战线先进个人、和田地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430 何祥美

    何祥美,男,汉族,1981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3653部队73分队上士。

    驾驭翼伞,如雄鹰掠过海面;跳入水中,如蛟龙潜游上岸;扑进滩涂,瞬间失去踪影。南京军区某部上士何祥美在一帮媒体记者的眼皮底下“人间蒸发”了。“出来吧!”部队领导一声令下。身着迷彩蓑衣的何祥美“呼”地从草皮底下钻了出来,黑洞洞的枪口已经伸到了众人眼前…… 

    飞天无踪,踏海无声,遁地无形。这就是“三栖精兵”何祥美!

    “当兵就当能打仗的兵”——入伍12年,何祥美牢牢锁定这个目标,像一颗上了膛的子弹,像一支上了弦的利箭。入伍第一年跳伞训练,他是新兵“第一跳”;海底潜水考核,他在同批学员中潜得最深;轻武器射击,200米目标他指哪打哪,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安保任务中的“1号狙击手”。

    谁也想不到,“蛙人”何祥美原本是个“旱鸭子”。当新兵时,参加全连3000米游泳比武,他倒数第一。知耻后勇,一次次挑战极限,一回回喝了海水又吐出来,他终于成为“浪里白条”。

    军人的职业注定要与风险与艰辛相伴。何祥美有句名言:“要当个好兵,最舒服的日子永远是昨天。”2005年,部队首次组织狙击手集训。何祥美把圆石子、弹壳放在枪管上,两个小时不掉。为了有效识别目标,他盯着手表秒针练眼力,5分钟不眨眼、不流泪。有一次在无名小岛进行潜伏训练,何祥美面对300名教官的“拉网搜捕”,连续潜伏3个昼夜,硬是没挪窝,创造了部队狙击手潜伏时间最长的纪录。

    打仗需要什么,何祥美就练什么、钻什么、精什么。他能进行低空、水上、夜间和“三无”跳伞及定点着陆,能驾驭动力三角翼远距离掠海飞行,能下潜到30多米的海底进行水下突击,能操纵“蛙人”运载器、各类冲锋舟和水上摩托艇,成为掌握30多种特战技能的“三栖精兵”。

    入伍以来,何祥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荣获爱军精武模范士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入选中央电视台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431 张浩

    张浩,男,汉族,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五支队挂职副支队长。

    从警18年,张浩一直奋战在刑侦工作第一线。他爱岗敬业,勤于钻研,自学成才,在侦查破案工作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信息化追逃“技战法”;他强忍病痛,全力奋战在世博安保工作的最前沿,以青春和智慧奏响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动人乐章。

    1993年7月,张浩加入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在工作中爱动脑筋、想办法。他凭着对信息化的敏感自学成才,带着手提电脑和便携打印机出入现场,当场就能做完一份完整漂亮的笔录,并巧妙地运用信息化方式方法侦查破案。2005年夏天,上级交办了一起影响很大的假军牌案件,要求限期破案。他大胆转变思路,通过停车场收费、房屋中介等信息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卞某,并通过车辆GPS,将十几部涉案车辆一一起获。2007年7月,张浩竞聘刑侦总队五支队追逃探长岗位。张浩之前从未接触过追逃工作,他凭着虚心好学、苦心钻研、四处取经,很快就为上海警方追逃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2008年,学习无锡的“家属信息追逃”,掀开了上海信息化追逃的序幕。当年全市利用家属信息抓获各类逃犯101名。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上海市公安局连续3年追逃信息质量排名全国第一,并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追逃工作先进单位”。张浩这种事业第一,忘我工作的精神,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发挥到了极致。2010年3月19日凌晨,徐汇区天钥桥路麦当劳餐厅内突发一起持刀伤人致死案。两天后,徐汇警方迅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准备连夜将其上网追逃。张浩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从被窝里钻出来,赶到办公室,以最快的速度办理好督捕和通缉令手续,不到48小时即将其抓获。

    2010年10月13日晚,张浩在工作中突然口吐鲜血,昏倒在岗位上。其实,早在2001年的时候,张浩就被查出了脾脏肿大、肝硬化。7月30日,张浩被确诊为肝癌。为了世博安保,张浩一直向同事和家人隐瞒病情,默默奋战在追逃工作岗位上。当领导、同事和亲友前来探望他,他脸上露出难得的羞涩,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没能坚持住!”

    张浩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上海市平安英雄等荣誉称号。

    432 张雅琴

    张雅琴,女,汉族,1954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镇江丹阳市新桥镇金桥村党总支书记。

    张雅琴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拼搏进取,把一个经济薄弱村发展成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于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于2010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2000年7月,时任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张雅琴临危受命,被镇党委任命为木桥村支部书记。当时的木桥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上访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村干部多年没发工资,先后10任村支书都没能改变现状,没人愿意来接这个烂摊子。她上任后,短短4年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村集体没有造桥修路的钱,她带头捐款7000元,又到企业和富裕村组一家一家“化缘”。有人担心村里借钱还不了,她就以个人名义打了借条。在她的影响下村民们自愿捐款,终于筹足了资金。工程施工后,她带着村干部四处找旧砖、捡材料,并承担挖土方的活。时值寒冬腊月,她卷起裤腿,就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挑土方。在她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修建了一座新的水泥桥,修通了镇上到村里的水泥路,使木桥村的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张雅琴提出了“增加集体收入,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2002年,她成立村绿化园艺工程队,利用十几亩废地办苗圃,栽植景观树。她用第一桶金在镇子边投资建起了门面房,发展服务业;通过整治荒地和废弃河塘,盘活450余亩存量土地,投资建成拥有300多座标准厂房的村级工业园。木桥村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2004年,当村集体经济刚有好转时,八字桥村、闸桥村两个经济薄弱村被合并到木桥,取名“金桥村”,由张雅琴担任党总支书记。经过不懈努力,金桥村集体经济由负债60多万元发展到年收入6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5000多元增加到23000元,实现了由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2009年5月,张雅琴被确诊患上食道癌。治疗期间,她忍受着手术和化疗的痛苦,依然坚持工作。村干部每次去看她,她总要询问村里的发展情况,边输液边与他们讨论工作,并坚持回村开起现场办公会。想起村里的工作,她就拿笔记下,用手机安排部署。得知其他村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她坐卧不安,不停地念叨:“只要3年,哪怕再给我两年时间,金桥村新农村建设的面貌就更好看了。”就在去世的前3天,她仍然牵挂着村里的发展和困难群众的生活,叮嘱丈夫回去看看,想办法解决。

    张雅琴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江苏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中共江苏省委作出向张雅琴同志学习的决定。

    433 李文祥

    李文祥,男,汉族,1925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村民。

    李文祥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战功;和平建设时期,自愿扎根农村,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他1948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先后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10余次战役。济南战役永镇门战斗中,他自愿加入“敢死队”,炸开城门。淮海战役鲁楼阻击战中,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李文祥所在的6连官兵顽强抗击,拼死搏斗, 3个多小时生死阻击,阵地上只剩下指导员蔡同田和李文祥两个人。李文祥毫不退缩,“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跟敌人拼到底,就是死,也要死在阵地上!” 

    他是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哪里有祖国的召唤、哪里有人民的期盼,哪里就有他一往无前的脚步。1956年8月,李文祥转业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他主动放弃舒适的办公室工作,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先后辗转到厦门、泉州、莆田、南安等地,岗位越换越苦、日子越过越差,但他认为“越艰苦越好”。1962年,他又响应国家下乡支农的号召,毅然放弃城市生活,主动要求回到范县老家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当时的北街村,到处都是盐碱地,他带领村民开挖水渠、复耕农田、推行稻改,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产量增长到400多斤。

    他是一名不计名利的老党员。50多年来,无论条件有多艰苦、困难有多大,他从来没有主动向国家伸过一次手,向党和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他把一枚枚军功章悄悄地藏在了小布包里,从来没有向别人炫耀过自己的功绩,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本该享受的各种待遇,周围群众只知道他是一名老军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来到范县,邀请他回原单位恢复干部身份,落实生活待遇。他婉言谢绝:“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1983年,福建省建设厅再次派人来到他家,提出在厦门为他重新安置生活,让他安度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谢绝:“农村再苦再穷,我也要留下来。大家都去富地方了,穷地方没人来了,不就更穷吗!”

    李文祥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评为“战斗模范”。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作出了向李文祥同志学习的决定。多家中央主要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

    434 李桓英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桓英,1946年留学美国,1950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技术专家,1958年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投身到麻风病防治事业上。半个世纪,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17个地州、59个县的每一个村寨,用自己满腔的热忱和全部的爱,为千千万万麻风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年届九旬,她依然坚持奋战在麻风病防治的第一线。

    1979年春天,李桓英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三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为了拉近与麻风寨人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们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让病人感动不已。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李桓英就亲自上门送药,苦口婆心地劝说。半年、一年、两年、五年……这期间,李桓英每年都去西双版纳,查看每一个病人的疗效。在她的精心诊治下,成千上万的麻风病患者恢复健康,重获新生。一位康复的麻风病人紧紧握着李桓英的双手,热泪盈眶地说:“麻风病把我们变成鬼,是您把我们变成人。”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这一次,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缝了7针,她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继续工作。

    1982年,李桓英率先在国内开展非隔离的短程联合治疗,使全国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并经过10年检测,年复发率仅为0.03/100,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年复发率1/100的标准,解决了麻风病防治的世界性难题,现已在全世界推广。1996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实现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1998年,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在北京召开,李桓英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李桓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医学基金会首届“‘圣洁杯’医德医风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435 李彬

    李彬,男,汉族,1971年6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处级检察员。

    李彬作为福建省第二批省派干部,下派到三明市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3年,李彬把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在鲜水村发展上,他把父母和年幼的女儿托付给妻子,自己常年驻守在村里,奔波于田间地头、施工场地、百姓家里,招商引资,发展项目,争取帮扶资金和物资455万余元。与村民一起真抓实干,艰苦创业,赢得村民的信任和爱戴。2010年6月,因积劳成疾,劳累过度住进医院,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做了肾移植手术。病中,他仍时刻不忘关心村里的受灾情况,指导村民抓好灾后重建工作。

    2007年李彬初来到鲜水村时,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三个想不到:想不到村部这么破旧,想不到村貌这么脏乱,想不到冷泉这么好的资源一直浪费着。 “为民谋利要真心、真情、真抓实干”、“要做就做好的,做50年不变的”。第一周的驻村日记,李彬记下这样的字句。他挨家挨户走访,摸清了“家底”。李彬暗下决心要从零开始,真心融入当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学会从实际出发做实事。修复村部、修筑村道、开发冷泉等,一共15件事,列入他为鲜水村制订的三年发展规划。他主动联系省、市、县检察院等多个部门,与全村86户困难群众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为困难户发放慰问金7万多元。鲜水村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由驻村前的2850元提高到2009年的6100元。

    李彬同志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436 杜顺

    杜顺,男,汉族,1964年2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大兴镇万福村小学教师。

    他不能行走,只能靠轮椅助力,却从没耽误过学生一堂课;他不能坐着,只能跪在炕上备课,却工工整整写好每一份教案。杜顺患病17年,执著农村教育事业,在乡村讲台上,坚持拄拐上课、坐轮椅上课,用行动谱写了一曲乡村教师竭诚奉献之歌。

    1985年3月,杜顺成为村小的一名民办教师。1994年1月,通过考试转为一名公办教师。就在事业一帆风顺、人生大展宏图之际,厄运却悄悄降临在他身上。1994年3月的一天,杜顺在讲课时,突然感到右腿麻木并失去知觉,站立困难,经多方诊治无效果。1997年,他病情加重,在长春市吉大二院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而且面临生命危险。面对死亡的威胁,杜顺没有丝毫畏惧和犹豫,他深知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便毅然回到学校,回到学生中间,开始了与死神的赛跑。

    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杜顺的行动日益艰难。2005年5月,他做了开颅手术和颈椎矫正术。次年3月,他坐着三轮车返回校园,坐上轮椅又走进了课堂。多年的工作中,他尽职尽责,无怨无悔。在平凡的教学历程中,记录着数不清的感人事迹。十几年来,他得到的几千元奖金,全部用在给学生买书、卷子和奖品上,而他每天要吃60元的药却吃一半,有时因缺钱还断药。

    杜顺获得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0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向杜顺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31日 27 版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