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1日   29 版)
447 赵月芳
448 赵世术
449 赵红霞
450 赵泉祥
451 赵德平
452 钟杏菊
453 倪建英
454 海小平
455 莫广珍
456 贾仁和

 

    447 赵月芳

    赵月芳,男,汉族,1973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邮政局鹅屋乡乡邮投递员。

    赵月芳自1995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个人,一条扁担,两个邮袋,一年四季,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跋涉在崇山峻岭中,行程45万多公里,磨破鞋子近千双,投递报刊邮件80余万份,以一个普通邮递员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将邮政服务延伸到一个个偏僻乡村,把党的声音和信息传递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猫路上的信使”。

    赵月芳负责鹅屋乡全乡的邮件、报刊投递,3条投递段,全是山路,平均每条投递段的路程有40多公里,每3天轮一次,全靠步行投送。最难走的“猫路”,是一条在接近90度的陡壁上“折叠”而成的路,有10多里长,它是鹅屋乡18个村、172个自然屯、48所学校、近1万人口通邮的必经之路,最宽处60厘米,最窄处只有20厘米,小路的一侧便是悬崖绝壁,稍有不慎就有滚落深涧的危险。在送邮件的路上,遇到过多少次险情,赵月芳已经记不清了。200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一场大雪让太行山区银装素裹,狭窄的山路全都被大雪覆盖。他知道路肯定难走,于是比平常提前1个小时出发了,妻子担心地劝他:“太危险了,就别下山了。”可赵月芳说:“那要误事的。”甩下这句话,赵月芳就拿着木棍一边探路一边挪步,可挪到猫路最窄的地方时,拐杖突然探空,失去重心的赵月芳一下就滑了下去,出于本能,赵月芳一把抓住了树枝,慢慢地爬上来,衣服被树枝剐破,脸上也划了条血痕,凛冽的寒风刮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可他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儿,又站起来继续赶路了。

    “要做就要做好,对得起政府和乡亲们!”这一信念支撑着赵月芳在这条邮路上一走就是16年。16年来,他投递的报刊和邮件从未发生丢失、损毁和积压现象,投递准确率一直保持在100%。他不仅将乡亲们的一份份报纸、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件件包裹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而且谁家要下山登记户口、办身份证、存钱、买生活用品,都会找赵月芳代交、代邮、代收、代取,每次到边远的几个村庄为孤寡老人担水、劈柴,也已成为他邮路上不可缺少的活儿。

    赵月芳获得山西省邮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多次被省邮政公司评为十佳投递员和服务明星。

    448 赵世术

    赵世术,男,汉族,1954年8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上鹿村小学教师。

    34年来,他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即便双腿残疾,他靠妻子背送继续坚持13年,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一所村小学。妻子成了他与学生之间的“桥”,他把自己化作山里孩子通向知识彼岸的“桥”,他用无怨无悔的行动演绎了“春风化雨人做桥”的动人故事。

    1977年,23岁的赵世术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巫溪县皂角乡下泽村校任教。学校在半山腰上,山下有条没有桥的河,学生们上学需要大人背着送过去。河水从溶洞中流出来,常年冰冷刺骨。年轻的赵世术主动承担起护送学生过河的责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要一趟趟往返于河水之中背学生们过河,一背就是5年。由于经常浸泡凉水,赵世术20多岁就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1992年,妻子梁言书的双脚出现无名霉变,无法下地走路,一度生活不能自理。赵世术四处借钱,负债累累,终于为妻子治好了病。可是没过多少时间,到了1997年,赵世术的腿也得了病,最后严重到无法站立,走不了路。但赵世术在家一天也躺不住,“孩子们快毕业的关键时候,我不到学校,他们怎么办!”在赵世术的劝说下,梁言书勉强答应把他背到学校去上课。没想到,这一背,就是整整13年。其间,不管病情多么严重,他都舍不得请一天假。赵世术常说:“只有多识几个字、多懂得一些道理,这些山里的娃娃们才有希望,作为他们的老师,能多做一点就尽量多做一点。”

    2006年,赵世术腿上的病菌开始在手上出现,后来病情恶化,手指肿得不能弯曲,根本无法握笔、翻书。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赵世术找来橡皮筋,上课前请学生帮忙把粉笔绑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以方便在黑板上写字。晚上改作业、写教案要等妻子忙完家务才能进行,因为这样,妻子可以帮他翻书、翻作业本。家里的钱都拿来治病了,夫妻两人有10多年没买过新衣服了,穿的都是儿女和邻居们送来的旧衣服。对于以后的病情,赵世术和妻子不去多想,但对于教书,他们仍然坚定不移:“不管怎么苦,我都会把我的书教好,让这些孩子们走出大山。”

    赵世术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入选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449 赵红霞

    赵红霞,女,汉族,1966年6月生,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城管执法局服务科科长。

    从清扫员到一名清淘工,赵红霞在环卫战线上一干就是20个春秋。这期间,她在生活中忍受了种种艰难,在工作中克服了脏、苦、累、难、险甚至是羞辱,依靠自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成为了清淘工中的“女专家”,被誉为“西宁的时传祥”。

    1990年,赵红霞刚参加工作,就在一线环卫岗位。一个大扫把,从春扫到夏,从秋扫到冬,为城市的整洁而忙碌。无论风霜雨雪,无论头痛脑热,赵红霞都没有敷衍过一次。1996年调入城管局服务科,赵红霞成为全局唯一的女清淘工,长年与粪池为伴,时时与恶臭为邻,一干就是15年。城市小街小巷内,由于道路狭窄,车辆无法进出,个别化粪池的清淘仍旧需要人工作业,人工清淘化粪池仍然是环卫工作中最艰难的工作之一。有些化粪池泄漏,只有下到齐腰深粪便的池中进行作业,臭气熏得人睁不开眼,她只能半闭着眼,摸索着去装,粪便在提出化粪池的过程中,沿着桶壁往下流,不时落在她的头上,落在她的身上,当同志们将她拉出粪池时,她已经被熏得泪流满面,露在外面的皮肤上起满了无数的小红疹子,防水裤里都能倒出水来,人都站不稳当。就是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她坚持了下来,并且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次的清淘工作,现在,凡是她清理过的化粪池,疏通过的管道,都是一年保修,随叫随到,保证通畅。十几年来,她下过无数次化粪池,也面临着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但赵红霞从没有后退过。

    有些朋友对她说,这工作你已经干了十几年了,群众对你反映也不错,你是否考虑换换工作?赵红霞却说:“我热爱这份工作,我不但要干下去,还要把它干好,这是我最大的愿望。”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赵红霞对化粪池污物的处理有了设想和建议,她提出的《关于筹建化粪池污物净化利用的设想》已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她本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环卫2010年度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450 赵泉祥

    赵泉祥,男,汉族,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阳泉市矿区环卫处清淘组组长。

    从参加工作至今,赵泉祥在环卫一线一干就是32年。他特别肯出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受委屈,受到众人的好评。“越是累的工作,越需要不怕吃苦”,这是赵泉祥常挂在嘴边的话。清淘组只有4个人,平均每天要清淘3至5个旱厕,疏通化粪池2至3个,身为组长,他身先士卒,毫无怨言。赵泉祥是个特别认真的人,见不得自己负责的区域有垃圾积存。日潭商业区、华龙分店等地方有许多卫生死角,经常有人堆放建筑垃圾。他总是及时带领工友们把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车子进不去,他们就一锨一锨地往外清运。有的地方清运完垃圾后还有污水,赵泉祥就和工友们拉来黄土垫进去,等到土把污水吸干后,再一锨一锨地运出来。在赵泉祥的带动下,曾经脏乱差的日潭商业区环境卫生焕然一新。优美的环境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日潭商业区成了矿区乃至阳泉市屈指可数的繁华商业区之一。环卫工作有个特点,那就是别人越闲,环卫工人越忙。每年春节期间,他让工友们轮流休息,自己一直在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他从没有正点看过。每年的年三十晚上,他都带领工友们连夜清运垃圾,用他的话说就是“决不能把今年的垃圾留给明年”。2008年,从大年初一到初五,他在日潭整整清理了5天化粪池。赵泉祥曾经带领52个环卫工人负责全区38个公共厕所、86个垃圾点的清淘、清运、清扫工作,虽然任务量大,但他不嫌“官”小、事多、活脏,一直带头辛勤奋战在环卫一线,无怨无悔。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大,工具的磨损度也大,工闲时,他就将破损的工具仔细修理。矿区范围的370个果皮箱和270个垃圾箱,每年的维修次数都在270次以上,仅2007年以来节约费用就达30余万元。

    赵泉祥连续13年被阳泉市人民政府授予环卫职工标兵称号,荣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获得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451 赵德平

    赵德平,男,汉族,1945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大厂县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在负责剧团工作的29年时间里,无论是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前的团长还是现在的董事长,赵德平始终坚持把剧团的发展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做,带领剧团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把舞台搭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城市乡村,把节目送进了全国亿万个家庭,把一个县级剧团办成了全国基层剧团的一面旗帜。

    1982年,赵德平临危受命,出任重新组建的大厂评剧团团长。20多年来,外出演出、装车卸车、装台卸台,他始终与演员在一起。随团演出从不要补贴,出差办事从不拿补助,有时还要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按规定,剧团每场演出应有3%的编剧提成,但他编的戏演出了近万场,却从未拿过一分钱提成,反而把稿费和奖金全部用在了剧团的发展上。赵德平的全情投入,得到了演员的信任和爱戴。全团演员都自觉地承担着责任,自觉排戏、刻苦钻研业务蔚然成风。2008年,大厂评剧歌舞团首次尝试与国家部委、央企合作进行全国巡演,此时赵德平因劳累过度正在北京天坛医院住院。团里安排审查巡演节目,赵德平知道后,偷偷离开医院,来到他一直牵挂的排练现场。当他身穿病号服、在家人的搀扶下站在排练现场时,在场的所有演员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尽管在场的人一直劝他休息,但赵德平忍着疼痛亲自审完了所有的巡演节目,并不时提醒演员要注意的每个细节。他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个人,大家倾心于每场演出,巡演取得了圆满成功。

    为深入基层搞创作,赵德平专门在农村包了20亩地。只要有时间,就到地里干活,找老百姓唠嗑儿,搜集农村发生的新闻趣事。他的创作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数不清的夜晚、双休日、节假日,当别人享受假日的温馨和快乐的时候,他却一个人伏案创作,反复推敲,紧紧把握作品中人物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没休过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活得太累、太亏,可他认为,能够为父老乡亲写出让他们开心地笑、激动地哭、使劲地拍巴掌的作品,那是他最大的快乐。20多年来,他创作的8台大戏和40多个小品,无一不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作品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新剧目奖”等国家大奖。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8次获得中组部、中宣部、文化部表彰。

    赵德平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入选了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452 钟杏菊

    钟杏菊,女,汉族,1954年2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嵊山镇壁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驻岛医生。

    在烟波浩渺的东海深处,有一个面积仅1.2平方公里的小岛——壁下岛。岛上陡壁峭崖,地无三尺平,风吹浪过山,交通极为不便,岛上常住居民不足200人,环境十分艰苦。钟杏菊从1976年8月起,就一直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嵊山镇壁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三十六年如一日用心守护着岛上居民的生命与健康。

    壁下岛不产蔬菜,没有自来水,一天供电不足12个小时,去县城要坐3个多小时的班船,而且隔天才能往返一趟。如果风浪一大,往往十天半个月都出不了岛,吃的用的都成问题,一旦生病要上县城医院那就更难了。性格坚毅的钟杏菊从小立志从医,决心为岛上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1993年冬汛的一个夜晚,渔民崔忠良在海上作业时被起网机绳索绞断腿骨大出血,钟杏菊接到出诊电话,立即赶往码头,登上出事渔船为伤员实施急救,并星夜陪护伤员前往舟山市骨伤科医院。由于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崔忠良不但保住了性命,也保全了劳动的能力。一次,一位渔民在渔场生产作业时突发大叶性肺炎,中毒休克,生命垂危。被送上岛后,钟杏菊迅速实施抢救,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此时,同船的渔民因赶渔汛出海生产了,岛上又没有饭店餐厅,钟杏菊主动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直至痊愈,除医药费外她不收分文,让渔民们感动不已。30多年来,钟杏菊多次放弃了上调县人民医院的机会,没能好好照顾身患尿毒症的丈夫和在县城读书的女儿,甚至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主动要求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面积仅为0.48平方公里的大盘岛上驻岛行医,并不要工资,自负盈亏。2009年3月,钟杏菊退休了,县卫生局想返聘她回去为岛上渔民继续服务。是陪伴在患病的丈夫身边,还是继续留在岛上为乡亲们看病?钟杏菊心里有过犹豫,但更多的是不舍,但最终她选择了留下。

    36年来,钟杏菊甘守清贫耐寂寞,视渔民为兄弟,把乡亲当亲人,坚守崇高医德和敬业奉献精神,受到了小岛群众和各地渔民的赞扬,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她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骄傲——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等。浙江省卫生厅作出向钟杏菊同志学习的决定。

    453 倪建英

    倪建英,女,汉族,1967年12月生,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市环卫局职工。

    从1991年开始,倪建英始终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精神,二十年如一日,不论春夏秋冬,她都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自己的清扫岗位,把路段清扫得干干净净,用扫帚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城市“美容师”。

    这些年来,她曾先后在肃州区南大街南关小学门口路段、西大街小学门口路段从事清扫、保洁工作。面对学校门前商店多、人多车多的难点,她想方设法调整保洁时间,在学生放学、上学时间坚守在清扫路段,学生上课时她才能随便吃点东西。由于她工作耐心细致又有经验,1999年组织上又把她调到北关岗楼至酒银路口路段进行清扫保洁。有人说:“每次都给你安排学校附近的路段,人流量、车流量大,平时乱扔废纸多,清扫作业量大,又脏又难保洁,你还不去找领导调整一下?”她却说:“正因为路段脏领导才安排我们干,如果没有脏东西,还要我们做什么?”她又一次毫无怨言地担当起了这一重任。她每天所清扫的路段面积达8000平方米以上,还收集沿街门点、单位的垃圾,每天都提前上班。个别门店把垃圾扫出门外,她就主动上前收集,扫得干干净净,沿街市民、店主都说她是当代“活雷锋”。

    重活累活抢着干,加班加点对倪建英来说是家常便饭。2006年7月的一天,一场倾盆大雨造成邮电街路段下水道堵塞,污水使周围几条主干道路泥泞难行。正值下班的高峰时段,车多人多,交通陷入混乱,情况十分紧急。同事们试图用铁锹、水管通下水道,但由于积水太深,毫无效果。已下班在家的倪建英闻讯赶到现场,冒雨跳进污水,用手掏挖着井口的污物,不一会儿,她全身湿透了,手被水中的垃圾扎出了血,但她依然继续工作。在她的带动下,几名清扫职工也下到污水中,用手掏,用工具挖。2009年,酒泉市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后,她带头全天候坚守在清扫岗位,带动全片区清扫员积极开展比奉献活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2010年,倪建英被评为第二届甘肃省道德模范。

    454 海小平

    海小平,男,回族,1985年3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预旺镇派出所民警。

    从警3年多来,无论是在基层派出所工作,还是执行抓捕毒贩和援疆维稳任务,海小平都以“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为己任,在艰苦复杂的任务中和生死考验面前,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赞誉,用年轻的生命为闪亮的警徽增添新的光彩。

    2010年3月9日,同心县预旺镇派出所在走访调查中获取一条重要线索:涉嫌团伙盗窃批捕在逃犯杨占龙将于近期潜回预旺镇。所长丁伟同志立即带领民警海小平、马海礼执行排查和抓捕任务,3人在在逃犯可能出现的地方蹲点守候了3天,最终确定杨占龙在丁塘镇良繁场村潜藏。为了抢抓战机,3人不顾劳累,连夜从100余公里之外的预旺镇赶往丁塘镇。3月11日23时,实施了抓捕行动,将杨占龙押解县公安局并连夜审讯至次日凌晨4时,移交看守所羁押。因海小平兼任预旺派出所法制监督员,3月12日,在参与抓捕杨占龙后没有休息,又连续处理了6起行政案卷材料,加班至22时。3月13日凌晨7时许,海小平终因过度劳累诱发心脏病,不幸牺牲,年仅24岁。

    在所里,他身兼数职,既是法制员、国保信息员、内勤,又是外勤,既要管刑事和治安案件的信息录入,又是负责预旺镇415平方公里范围内76个自然村3.5万多人口的农村社区民警。2008年,为了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在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海小平徒步走访采集,仅用6个月就完成了局里下达的采集任务。海小平还默默资助特困户马凤莲一家。2009年7月23日在云南执行缉毒侦查任务中,海小平配合云南瑞丽警方在木姐边防检查站缴获3200克海洛因。2009年10月,局里选派年轻民警执行援疆维稳任务,海小平主动请缨,局里得知海小平即将结婚,没有批准他的请求。执拗的他立即找到局长,诚恳地说:“我是警察,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让我干什么都行!再说这也是对我的一次锻炼,您就让我去吧!”援疆归来,他顾不上休息,为了完成任务,再一次把婚期推迟。

    2009年,海小平被自治区公安厅记三等功1次;2010年,他被自治区团委追授为全区优秀共青团员,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追授为模范公务员,被自治区文明委追授为敬业奉献模范;2010年8月,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455 莫广珍

    莫广珍,女,汉族,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敬老院院长。

    27年来,她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把孤寡老人当亲人,与老人们朝夕相伴,用自己毕生精力和心血,为一群体弱多病的孤寡老人建造了一个家。

    1985年,在莫广珍刚刚接手管理敬老院时,丈夫因意外工伤去世,留下4个年幼的孩子,她毅然扛起了照顾孩子和打理敬老院的双重责任。敬老院在建院初期,生活环境简陋、条件艰苦,每天生活用水都得靠她徒步到3公里远的村庄去挑,这一挑便是6年。多年来,莫广珍没有回家过年,她用自己满腔的热血和真情精心照料着孤寡老人。由于莫广珍无法回家过年,每逢大年初二,她家里的亲戚便会来敬老院,陪着她和全院的老人一同过年,现在她的四女儿和四女婿也几乎都不回家了,都留在敬老院帮着她一同照顾这些孤寡老人。

    27年来,莫广珍共照顾过120个老人,也历经了无数次的生离死别,先后送走了其中的77位老人。她说,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述的。最让她感动的是高良村的一个孤寡老人,临死前把平时省吃俭用存起来的400元缝在口袋里,说莫广珍就像一个女儿一样的照顾着她,她这辈子也报答不了,她一生只有存下来的这400元,希望能够留给莫广珍。老人去世后,莫广珍拿着老人留下的400元为敬老院里的每个老人都添置了一件新衣裳,自己没用一分一毫。莫广珍说,有很多人说感谢她,但同时,她也要感谢很多人。她无怨无悔精心照料孤寡老人的事迹在定城镇产生了广泛影响。定城镇一家生产皮具的工厂老板林如福,经常带着水果去看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5年来为敬老院捐助了10万元。还有很多默默关心、默默帮助着敬老院的爱心人士,甚至有很多莫广珍都没有见过面。“我心里一直都记着一笔账,记在脑子里,记在心里,记着这些好心人的情分和爱心。”莫广珍双眼湿润地说道。

    莫广珍今年已经74岁高龄,在这样一个需要别人去照顾的年纪,她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他人。她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在这里工作下去。”她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

    456 贾仁和

    贾仁和,男,汉族,1970年6月生,中共党员,武警西藏总队二支队支队长。

    23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部队一名优秀领导干部,他始终牢记职责使命,旗帜鲜明反对民族分裂,全力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热心资助贫困群众,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忠诚颂歌。

    “军人就要尽忠,就要顾全大局,就要时刻维护社会稳定。”贾仁和始终把维护西藏安宁祥和,作为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切实履行着忠诚卫士的职责。他先后带领官兵圆满完成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安保、青藏铁路通车庆典安保等40余项重要任务。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先后10余次推迟假期,最长的一次5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2006年6月,父亲生病住院,已经3年没有休假的他还未等把休假报告交上去,就接到了赴那曲地区执行跨区增援打黑除恶武装押解的任务。带着对亲人的愧疚,他默默地收起报告,带领100余名官兵深入海拔4500米的群山,克服天气恶劣、路途遥远、极度疲劳、睡眠无法保障等困难,往返700余公里,连续奋战19个小时,在黑恶势力犯罪嫌疑人刀枪相逼的情况下,斗智斗勇,将28名黑恶势力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并押回拉萨。

    2008年3月,在执行维稳任务中,贾仁和积极参与并严密组织指挥,抓捕不法分子惩治违法犯罪,解救被困群众,为打击民族分裂、维护西藏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每一次生死关头,贾仁和总是一马当先,勇上一线,攻坚克难,哪里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需要他就奋战在哪里。他总说:“战士们还是孩子,不少都是独生子女,若有个闪失,怎么向他们的父母交代呀!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兑现不了军人的誓言,如何向人民群众交代啊!”当兵23年,他参与处置突发事件120多起,抢救遇险群众1280多人。

    多年来,贾仁和坚持把资助民族教育事业作为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在部队中发出了“少抽一包烟,捐款十元钱;献出一片爱,救助穷孩子”的倡议,开展了“人人捐出一本书、一个笔记本、一支笔、一个书包”的“四个一”和一名团职干部资助一名贫困学生的“1+1”助学活动。面对困难群众他总是慷慨解囊,热情相助,先后资助75名贫困学生,指导137户农牧民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为贫困群众捐款达40000余元,捐物价值3000余元。

    贾仁和荣立一等功1次,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提名奖、自治区青年五四奖章、自治区第二届道德模范。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31日 29 版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