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1日   30 版)
457 贾正方
458 盘晓红
459 彭文忠
460 彭燕
461 覃俊
462 韩慧瑛
463 詹红荔
464 额尔敦
465 濮存昕

    457 贾正方

    贾正方,男,汉族,1936年9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党支部书记、宝山企业集团董事会主席。

    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双目失明的贾正方带领宝山人把一个穷山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集体致富的“西部华西村”。“5·12”汶川大地震把这个富裕村顷刻间夷为平地。在苦难和厄运面前,贾正方没有认输,他用坚强、毅力和智慧带领宝山人战胜困难,创造了人间奇迹。

    1966年,贾正方在地质队工作时被炸伤双眼,带着一身的病痛,毅然回到家乡。面对家乡的贫困落后,贾正方带领村民从改土造田、解决温饱问题开始艰苦创业。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宝山村拥有24家村办企业,宝山企业集团公司固定资产达到40亿元,村里人人享有退休医疗补助、子女读书免费、老年人每月领退休金的待遇,全村一般家庭年分红5万元、近半数村民住进别墅,昔日贫穷的宝山村变成了富裕文明的新宝山,有了“西部第一村”的美誉。

    2008年5月12日,离汶川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的宝山村片刻间变得满目疮痍,损失极为惨重。“只要我们的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人在,我们的事业就可以从头再来,党委班子的决心和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地震后贾正方对全村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领着濒临绝望的村民说干就干,在百废待兴中踏上了艰辛的灾后重建之路。为确保整个龙门山镇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开展,恢复龙槽二级电站的供电成了当务之急,贾正方带领大家不分昼夜,分工协作,流血流汗,全凭双手作业。5月18日,龙槽二级站试机发电成功,在给龙门山镇重新带来了光明的同时,也吹响了龙门山灾后重建的号角。在家园重建中,贾正方没有局限于眼前的吃住问题,又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增长性重建,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地震前,宝山村就在筹办一个中纤板厂,地震后,他立刻着手这件事,在人手、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得到了临时驻扎部队的支持,完成了场地平整。去年7月,中纤板项目顺利投产,如今月产值达到3600万元。

    宝山人说:“没有贾书记,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不管是过去文明富足的宝山,还是灾后重建的宝山,只要有他在,我们就有勇气和力量。”宝山村村民共同奋斗,二次创业。目前,全村608户村民都搬进了新居。2010年宝山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宝山村奋斗到总资产40亿元,用了30年;一场大地震,毁掉了70%;灾后重建仅3年,总资产又达到了40亿元。这就是贾正方和他的宝山村所创造的奇迹!年逾古稀的贾正方言语依然铿锵有力:“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只要人民需要我,我永不退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贾正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明星村支书等荣誉称号,被中央领导同志赞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458 盘晓红

    盘晓红,女,瑶族,1970年11月生,湖南省蓝山县楠市中心小学副校长。

    23年来,盘晓红扎根条件极为艰苦的农村学校,用心履行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奉献之歌。

    2004年暑假,盘晓红冒着酷暑,顶着烈日,连续48天走访了15个乡镇38个村,行程千余公里,走访了65名孤儿家庭,写下了10余万字关于儿童失学的笔记。此后,她为65名孤儿和留守儿童奔走呼号,广泛寻求社会援助。她不顾家境清贫,义无反顾地收养了5名孤儿。她和5个孩子的宿舍,除了一台录音机、一个旧沙发,几乎没有别的家具。一张书桌和一张吃饭的小方桌是她晚上教孩子们做功课的地方。6个人只有一张床,晚上只好打地铺。“生活上的困难想想办法就过关了,我觉得孩子们需要一位母亲,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家庭。”盘晓红说。读书、唱歌、学英语、体育锻炼、写日记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她为孤儿撑起了母爱的天空,细心呵护他们,抚慰他们幼小的心灵,教育他们学会做人,懂得感恩。

    盘晓红在工作中记下17本厚厚的近百万字的笔记和教育日记。她让20多名问题学生当“校长小助手”,她开设德育帮扶班,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为转化一个问题学生,她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付出多少心血,但她毫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教过语文、数学、音乐、自然等多门课程,教每一门课,她都认真负责,学生都喜欢上她的课。她善于学习,把学习与工作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2000年,她了解到国家要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而农村学校英语师资又非常缺乏。她就自学英语,跟着录音机苦学苦练。现在,她是有着1500多名学生学校的副校长,还主动担任了两个年级4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工作极其辛苦。但她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写下了大量的教学心得。

    盘晓红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为维护学生利益,为维护学校权益,敢于担当从不言弃。她为修好学校操场和校门前的一条水泥路,不辞辛苦走村串户去募捐。为促使对学校产生严重污染的化工厂的搬迁,她不怕得罪化工厂老板,从镇里找到县里,从县里找到市里,终于使化工厂停产关闭。

    盘晓红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459 彭文忠

    彭文忠,男,白族,1969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毕节分院反贪局副局长。

    彭文忠始终用责任和良知来对待检察工作,从检17年,没有一件错案、没有一件超时限、没有一件违法违纪、没有一次不良举报,他用对检察事业无比忠诚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2010年1月,彭文忠刚刚调任反贪局副局长,就接手查办大方县供电局干部在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虚列电线杆数量涉嫌巨额贪污的案件。为了收集证据,彭文忠放弃了所有节假日。1月底,正是天气最冷的时候,他和同事顶着严寒翻山越岭,对涉案的每条输电线路进行野外查勘和丈量。两根电杆之间直线看起来距离并不远,但有时需要上山下山,绕路钻林。彭文忠腿上的旧伤复发,步履非常艰难。同事劝他:“这两根电杆的间距看起来和前面测量的差不多,顶多相差一两米,你的腿又不好,用眼睛估算一下就行了。”可彭文忠坚定地摇了摇头:“看起来只是一两米的差距,但无数个一两米加起来,就是老百姓的利益!”他带领办案组走遍了3个县10个镇的多个村庄,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他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多年来,他先后审查提起公诉大案要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170余件,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6件;立案复查刑事申诉案件80件,办理赔偿案件12件,清理排查中央及省检察院交办的涉检信访案件72件,接待控告、申诉、举报来信来访512件543人次。

    作为政法系统的工作者,时时刻刻都会面对来自不法分子的诱惑。“修筑好自己心中抵制诱惑的防线,是每一位政法干警的必修课,反贪工作就是良心工作”,这句话作为彭文忠的口头禅,随时都被他作为底线来约束自己并告诫同事。至今,毕节检察分院纪检组仍存放着他主动上交的高档西服和几万元钱。在生命的最后10天里,彭文忠带领办案组连续奔波4000公里,辗转贵阳、上海等地调查取证。2010年5月6日,办案组回到毕节。因长时间连续加班,精力透支,一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换鞋、放包,彭文忠就倒在了家门口。经医护人员检查,确认为劳累过度猝死。

    彭文忠被贵州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为全国模范检察官。

    460 彭燕

    彭燕,女,汉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西藏军区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师。

    12年来,彭燕作为全军驻地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那曲军分区门诊所唯一一名女军人,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矢志不渝地坚守在生命禁区,把青春和生命融入高原护理事业,为部队建设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7月,刚从原成都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彭燕,主动申请到全军驻地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成为军分区组建来的第五十七名女军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60年来,在那曲工作过的57名女军人中只有7人坚持了10年以上。2002年、2004年,与她并称“藏北军营三朵雪莲”的另外两位女护士——36岁的段绍慧和刚满37岁的郑金玉相继因病去世后,彭燕从此成为那曲军分区唯一的女军人。各级党委首长了解到彭燕的情况后,提出把她调到低海拔地区工作。但彭燕想到有那么多戍边卫国的战友牺牲在这里,想到还有那么多身患高原疾病的战友需要去救治,想到同为军医、在西藏工作了35年的父亲,她毅然选择了坚守。 

    2010年11月,她在巡诊过程中感染风寒伴发急性肺水肿,连续输液13天才好转,1米65的个头瘦得不到80斤。军分区领导很为她的健康担忧,又提出把她调离那曲。但彭燕恳切地说:“我还能坚持,等实在不行再走吧!”12年来,她先后14次放弃调离机会,始终坚守在信念的高地。

    那曲高寒缺氧,平均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8%,心脏负荷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行走,90%以上的官兵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病。作为医护人员,彭燕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对待官兵,官兵得了病她比谁都急。2007年,生产营二连藏族战士罗布因高原恶劣环境导致下肢肌肉萎缩无法站立,经多家医院治疗未见好转。彭燕每天抽出两个小时到连队给罗布按摩,并专门拜师学习针灸康复疗法。经过半年悉心治疗,罗布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除了关爱部队官兵,彭燕还是牧民心中的“好门巴”。12年来,她走遍了那曲11个区县的所有牧民聚居区,曾被风雪困在海拔5000多米的牛头山上长达18小时,曾被10级狂风推下12米深的沟谷,曾多次掉进冰窟窿,致踝关节4次脱臼。

    由于工作繁重,彭燕很少能照顾到家人。她呆在父母身边尽孝的时间屈指可数,但却以女儿身份为4位孤寡老人送终;她的女儿长到7岁,母女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只有半年,但她先后资助7名贫困学生考入内地藏族中学。

    彭燕的事迹感动了藏北高原的官兵和群众,她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461 覃俊

    覃俊,男,侗族,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覃俊立党为公,秉公执纪,率先垂范,鞠躬尽瘁,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2008年3月,覃俊被确诊为鼻咽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一直隐瞒病情,总是在下班后一个人偷偷到县医院打点滴。2009年9月4日,融安县浮石镇因一起刑事案件引发纠纷。此时覃俊正在接受治疗,得知这一消息时已是当天晚上9时。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拔掉输液针头连夜赶回融安县,到达事发地点时已经凌晨4时,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立即和其他县领导一起进行现场处置,由于处理及时,事态很快平息。

    2010年8月开始,覃俊协助分管政法、维稳工作。身患重病的他,没有因为逐渐恶化的病情而退缩、推辞,而是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重担。2011年正月初五,融安县长安镇江口村发生破坏生产事件。覃俊闻讯后,不顾虚弱和剧烈的头痛,已经不能开车的他,硬是叫妻子开车把他送到事发现场,并且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和工作组同志一直坚持到最后,直至事情解决。就在发病前的3月4日上午,覃俊还主持召开县纪委常委会,研究部署纪委全会的筹备工作。3月5日是星期六,在家里休息的覃俊还不断通过电话协调处理融安县的维稳事情。吃过晚饭,他加班审看纪委全会材料到凌晨1时多,连日的劳累使他连续咳嗽,引发颈部右侧出现“假性动脉”大出血,当家人发现时,他已因失血过多休克,曾一度停止呼吸,后因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直到这时,柳州市纪委和融安县委、县政府才知道覃俊同志已经身患癌症3年了,并一直带病工作直至倒在工作岗位上。

    他秉公执纪,为了查案,他排除各种阻力。2010年,在查处某单位人员贪污、违反财经纪律问题时,涉案人员纷纷通过亲戚、朋友、领导关系找覃俊说情,均被他一一回绝。覃俊对办案人员说:“无论什么人打招呼都要查!有什么事我顶着。”最后,案件很快水落石出,违纪人员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追回赃款39万元。

    1999年7月,覃俊被柳州地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462 韩慧瑛

    韩慧瑛,女,藏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青海省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

    17岁从医,韩慧瑛立志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自己心爱的事业。作为医生,在过去的31年里,她每天的工作:诊治病人和研究业务,不论深夜还是休息日。作为学科带头人,她组织普查全州儿童健康工作,研究高原性儿科疑难重症,建立地区儿童健康网络,填补了玉树儿童健康数据的空白;作为院长,她一次又一次启动着改革和创新的引擎,使玉树州医院成为地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最多的医院。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这时,韩慧瑛因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正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得知家乡发生地震、人员伤亡很大的消息后,韩慧瑛心急如焚。在地震发生40多分钟后,她毅然放弃治疗,踏上了余震和地质灾害隐患未息的返乡之路。经过一天的奔波,当天夜里10时韩慧瑛出现在了患者和职工中间。她顾不上休息,忍受着疾病和高原反应带来的严重不适,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凭借着手电筒发出的微弱光亮,带领医务人员对全院所有患者进行会诊,对职工进行慰问。天亮了,忙碌了一夜没有休息的她又投入到了伤病员的转运工作当中,她穿梭在患者中间,安排路途药品供应,向家属讲解注意事项,指导和协助搬运伤病员,确保伤病员安全到达目的地。在她的领导和带动下,震后3天时间内,全院共救治伤病员3400余人,转运400余人,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前期伤病员抢救工作。

    为避免集体财产损失,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多次深入危楼内查看受损情况,对设备、器械、药品等物资转运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带领职工深入危楼内搬运物资。这使她没有康复的身体更加虚弱,职工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中,纷纷劝说她去休息,她回答:“我没事,能搬一部分是一部分,大家早点搬完,早点离开危楼,就少了一分危险。”职工们看不下去了,两名护士强行将她带离了危楼,安排在车上休息,可没过一会儿,她又出现在了搬运现场。

    两个多月,韩慧瑛无暇顾及震前疾病的后续治疗,强忍病痛,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撑着虚弱的身体与全院员工奋战、奉献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2010年7月3日,韩慧瑛因中断治疗和劳累过度病倒在岗位上,被转往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几天后,她因病危被转往北京治疗。8月23日,韩慧瑛因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

    韩慧瑛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被人们誉为“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

    463 詹红荔

    詹红荔,女,汉族,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

    詹红荔从事少年审判工作8年来,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将少年审判工作不断向庭前、庭后和庭外延伸,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少年犯和问题少年,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矛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作为少年审判庭庭长,在她看来,那些失足少年都是“折了翼的天使”,只要帮助他们将翅膀修补好,他们就能重新飞翔。为此,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她总是仔细了解被告人的情况和经历,通过法律教育和亲情感化,将庭审化为失足少年的人生“转折点”。16岁的陈某,只因小事就将另一少年捅死,在看守所里又因琐事把一位老人踢成重伤。问及杀人原因,他恨道:“他瞧不起我,该死!”问他是否后悔,他满不在乎:“反正我是未成年人,判不了我死刑。”为了感化陈某,詹红荔两次远赴他的老家调查其成长经历。原来陈某的童年很不幸:生父对母亲百般施暴。离婚后,母亲带着他和姐姐远嫁他乡。备受欺凌的他具有典型的攻击型人格障碍,但对继父和家人的感情很深。了解到这些后,詹红荔亲自前往看守所,对陈某进行心理疏导。陈某怎么也想不到,詹红荔对他的了解竟然比父母还多!庭审时,詹红荔向陈某坦陈了他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姐姐和哥哥到医院伺候被踢伤的老人帮其赎罪、继父四处借债赔偿受害人等情况。陈某泣不成声,跪求被害人家属原谅,并向父母叩头发誓改过自新。被害人的父母被感动了,宽恕了他。8年来,詹红荔还依靠社会各界的帮助,先后为70余名出狱后无依无靠的少年找到了工作,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或顺利升学。詹红荔审结未成年犯罪案件487件1120人,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

    詹红荔把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重要责任。她坚持为20多所中小学校上法制课,连续举办了3届“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制作了100多幅“流动法制宣传展板”,推出了“互动式法制教育”、“社区心理辅导”、“QQ在线”等一系列法制教育的组合模式。2007年,她开通了延平区青少年维权热线,4年来已接到求助电话1800多个,在詹红荔的疏导和心理干预下,有12名问题少年重返课堂,4名在犯罪边缘徘徊的少年走向正道,她被亲切称为“法官妈妈”。

    詹红荔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福建省十佳法官、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福建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忠诚卫士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个人一等功,2010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464 额尔敦

    额尔敦,男,蒙古族,1963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院长。

    额尔敦入伍以来,始终把立足本职、敬业奉献作为自己人生准则,在每个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成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名党员、军人忠诚报国、敬业奉献的良好形象。

    额尔敦从到二五三医院工作那天起,就有一个信念:当兵就要当好兵,要干工作就要干出点名堂来。几年间,额尔敦的休息日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为拜访名师、求得真经,额尔敦经常穿梭于呼和浩特、北京、上海、西安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9月,额尔敦的研究课题“γ—干扰素免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使得二五三医院首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得知国内非典疫情暴发,他毅然放弃导师提供的优厚生活条件和学习机会,回国投入抗击非典的战斗。

    作为医院院长,额尔敦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在观念上求新突破,在发展上谋新思路,在实践上用新办法,医院整体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跃升,物业化保障改革、为全体职工缴纳过去15年保险、推行绩效管理等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额尔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有把发展成果惠及部队官兵,惠及全院人员,才是真正的发展。额尔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几年,医院在为兵服务方面,每年都有新措施出台,如安排专职导医为军人患者提供“无缝链接”就医服务、重新装修军人病房、开通“部队网络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等,受到官兵的普遍欢迎。额尔敦还深挖红军医院文化底蕴,策划组织了“神舟系列飞船主着陆场航天员医疗救治保障研讨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院同志的荣誉感。

    额尔敦有强烈的宗旨意识,扶危济困、爱民助民,先后为600多户农牧区家庭改造“锅连炕”,每年为特困家庭减免医疗费200余万元,积极开展农牧区巡诊、周边旗县医院帮扶、街道社区义诊、救治“三无”人员、帮助贫困学生等公益性活动,被群众誉为“爱心院长”。

    在额尔敦带领下,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学雷锋先进单位,他本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被评为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公益之星。

    465 濮存昕

    濮存昕,男,汉族,1953年7月生,中共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北京剧协主席。

    在舞台上,他热爱话剧事业,一年十几部话剧、上百场演出,被同行称之为“话痴”,塑造了众多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在生活中,他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政议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公益事业倾注全力。

    1986年,濮存昕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话剧演员。多年来,他以其独特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众多艺术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赞誉。然而,在成名后,他放弃了片酬丰厚的影视拍摄,始终把最大热情和创作活力倾注于清贫的话剧舞台上。2007年,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他积极参加了《蔡文姬》、《万家灯火》、《李白》、《白鹿原》、《大将军寇流兰》、《茶馆》等新创、复排剧目的排练、演出,出色完成了随《茶馆》演出团赴香港参加“第六届华文艺术节”、赴澳门商演以及“十一”期间参加国家大剧院试开业演出任务,并配合文化部做好中国话剧百年系列庆典活动,全年累计演出达123场。他在艺术实践上勤奋敬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每天都早早来到排练厅,反复练习台词和动作,对每一场演出都倾注百分之百的热情,说好每一句对白,做好每一个动作,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将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濮存昕主演了献礼剧目《窝头会馆》。从接到剧本起,他就认真琢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与剧组人员一起投入到紧张的排练演出之中,最终使《窝头会馆》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拾理想主义话剧年代喜剧风貌的一部标志性作品,得到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濮存昕除了在舞台上塑造好每一个角色,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从预防艾滋病宣传员、禁毒义务宣传员、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北京文明市民形象大使,再到中国红十字总会理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主动放弃影视拍片和个人大量休息时间,奔波于各地进行艾滋病预防、禁毒和无偿献血等宣传教育活动,资助艾滋病人遗孤和贫困学生。

    濮存昕获得第十三届宋庆龄樟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中国红十字博爱大使、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繁荣首都文艺事业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当选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31日 30 版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