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1日   33 版)
523 张能平
524 张蕾
525 李国峰
526 李建珍
527 杜明祥
528 杜威
529 杜雪梅
530 杨立英
531 杨洪彬
532 杨海英

    523 张能平

    张能平,女,汉族,1955年11月生,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山北村村民。

    在家庭关系中,姑嫂关系被认为比婆媳关系更难处理。然而,张能平用她的行动,演绎了一段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40年“姑嫂情”。

    张能平的大姑子查秀民13岁时从牛背上跌落下来,导致身体瘫痪。17岁那年,一种怪病让她手指、脚趾溃烂,失去手指。从嫁到查家开始,张能平就一口一口地给查秀民喂饭,给她穿衣服,铺床、端屎、倒尿。查秀民说,如果不是弟媳40多年的照顾,自己早就没了! 

    张能平夫妻结婚10年才有了孩子查波。虽然生活负担很重,日子过得很清贫,但张能平始终没有减少对大姑子的关爱。查波小时候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可查秀民从没有穿过打补丁的衣服。查波上大学和读研期间,张能平一家更是“吃紧”。偏在这时,查秀民多次生重病,张能平为她花去医疗费数万元。有一年,查秀民生病昏迷不醒,家里甚至给她准备了后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能平也没有放弃。听说有一种药草能救治大姑子,张能平便到山上到处找,找到后熬成药水给她喝。奇迹出现了,查秀民竟然真的好了起来。

    40年来,在张能平的体贴照顾下,查秀民的身体状况挺不错,身上从没有得过瘫痪者常得的褥疮;衣服也干净整洁,头发一丝不乱;精神头也很足,见到人喜欢和人家拉家常。除了照料生活起居,张能平一刻也没有忘记对查秀民的精神关爱。每天,她都要抽出时间用轮椅推着查秀民在家前屋后转转。查秀民无意中流露出她想念她远在扬州的妹妹查秀云了,张能平克服旅途不便,毅然将查秀民送到扬州。在查秀云家小住了四五天,了却了查秀民在有生之年要亲自到妹妹家看看的夙愿。前年,张能平请来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给查秀民过了60岁生日。张能平和查秀民的姑嫂情感动了身边的所有人。村里的老人总会这样对儿媳妇说:“你再难,还能比上张能平!”

    张能平被推选为第二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候选人,获得感动盱眙十大道德楷模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524 张蕾

    张蕾,女,土家族,1987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学生。

    张蕾8岁那年,父亲患青光眼并最终完全失明,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村中长辈劝张蕾放弃读书,开始养家糊口。面对双目失明的父亲、年幼的弟弟,懂事的小张蕾流着泪点点头,第二天便扛着锄头下了地。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每天天蒙蒙亮,小张蕾就出发下地犁田、栽秧;中午还要回家给父亲、弟弟做饭;夜晚11点才一身疲惫回到家。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张蕾总是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张蕾内心仍十分渴望读书。失明的父亲知道女儿的心,懂点二胡的他决定沿街卖唱乞讨。辍学一年半后,在父亲张正学的坚持和青岛市妇联的资助下,张蕾又回到了学校。

    2004年,张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印江民族中学。为了不再让父亲出去卖艺,她在学校食堂里做临时工,还利用晚自习后的时间到夜市帮人洗碗,靠每天10元钱的收入来维系父亲和弟弟的生活。2007年,张蕾顺利考入铜仁学院中文系。在她的辅导和鼓励下,弟弟也于2008年顺利考上了贵州职业警官学院。此时,家中只剩下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父亲。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张蕾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2008年,张蕾在铜仁学院老校区后面租了一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简陋民房,月租60元。

    为了照顾父亲,每天放学后,她徒步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行程达10多公里,去给父亲做饭。她还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课余时间打工挣钱,给父亲买药治病。生活虽然艰苦,但她的学习成绩从未落后,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并在2010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张蕾的感人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贵州全省掀起了向张蕾学习的热潮。2010年,她荣获第二届贵州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25 李国峰

    李国峰,男,汉族,1955年6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田坪乡庙山村村民。

    他是盲人,本身就需要照顾,但他80岁的老母亲更需要照顾。在这种情况下,他在“黑暗”中通过听觉、触觉了解世界,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还学会了做生意、拉板胡。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盲人李国峰用孝心为八旬老母撑起了晚年的幸福。

    庙山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民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3岁那年,李国峰不幸患上眼病,家人抱着他到处寻医问药,但终没有治好。两年后,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个年仅5岁的孩子眼里彻底消失了。1966年,患重病的父亲拉着儿子的手说:“我去后你要照顾好你妈妈……”父亲的去世,就像天塌下了一样,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更沉重的打击。之后,乡亲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李国峰家干农活、喂养牲畜。而懂事的李国峰认为,靠乡邻的帮助维持生计不是长久之计。他对母亲说:“我爸去世了,可我有两只手可以干活,照顾妈妈。” 

    李国峰开始学做饭,摸索着从面袋中取面,从水缸中盛水。一次、两次、一年、两年……不知浪费了多少水和面,手不知被烫伤多少次,但在母亲的指点下,他终于学会了做饭。到水窖边挑水时,他拿着盲杖摸索前行,遇到陡坡,只能一步步向前挪动,摔倒了挣扎爬起,擦掉脸上的泥和泪,提起水桶继续前行。乡亲们怕他挑水发生意外,主动帮他,但李国峰总说:“慢慢学,我会学会的。”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找到村干部说自己要干活挣工分,村干部商量后让李国峰到村部打扫卫生,看管粮场。

    李国峰每天早早起床,用一根伴随了他几十年的榆木棍作“第三只眼睛”,给母亲烧火做饭,梳头洗脸。冬天,为了节省柴火,他用刺骨的冷水洗衣服。夏天,他总会带母亲到村头散步解闷。李国峰是个很聪明的人,他15岁学会了拉板胡,20岁时在村口开了家小商店,实现生活自立。李国峰几十年如一日给母亲做饭、洗衣、看病喂药,然后到自己的小商店经营。晚上回家后,他给母亲拉板胡、吹笛子。李国峰用自己的努力赢得村民的尊重,用孝心感动着乡邻。村民们说:“国峰虽然双目失明,但心地善良,孝敬老人,我们经常用国峰的事教育娃娃们。” 

    2010年,李国峰被评为感动宁夏人物。

    526 李建珍

    李建珍,女,汉族,1967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工人。

    1991年,李建珍结婚后便生活在一个由三个不同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里。20年来,她用责任和真爱精心呵护着三个家庭:一个是公公婆婆的家,一个是丈夫外婆的家,最后一个才是自己的家。

    1991年李建珍与李文结婚后就和婆婆住在一起。由于公公因公殉职,婆婆体弱多病,李建珍便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后来婆婆与刘鸿儒再婚。1997年公公刘鸿儒患中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婆婆当时因工作原因脱不开身,而公公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地。李建珍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她和同事换班,白天去医院照顾公公,晚上再回厂上班。每天喂水喂饭,擦身按摩,倒屎倒尿,她从不抱怨。由于她的无微不至,同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生女儿。刘鸿儒奇迹般地康复后,逢人就夸李建珍孝顺。婆婆95岁高龄的老母亲也曾与李建珍一家一起生活,老人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但李建珍从未嫌弃。几年后老太太搬回自己家居住,由几个女儿轮流赡养,当轮到婆婆照料时,李建珍除了及时送上生活费、买补品和日用品外,周六、周日还主动代替婆婆上门服侍。

    丈夫的表妹李兵,夫妻俩都是下岗工人。2008年,李兵丈夫病重,李建珍一家鼎力相助,前后资助了上万元医疗费,帮他们渡过难关。当年7月,李兵的丈夫不幸去世,李建珍又主动帮李兵实现了再就业。后来,他们又把李兵儿子的教育问题接管下来,当过老师的婆婆负责辅导语文数学,女儿李欣则担任了英语辅导老师。李兵对李建珍感激万分:“多亏有了建珍,不然我都不知道生活怎么过。”

    李建珍的爱人李文在工厂上班,工作很忙。李文半是愧疚半是感激地对她说:“家里的事全靠你了。”李建珍的女儿李欣从小就跟母亲一起悉心照顾老人,2005年至2006年,被评为柳州市优秀学生干部,2007年获柳州市“德育先进学生”称号。李建珍的这份爱,不仅在血缘、亲缘里荡漾,同事朋友、左邻右舍无不对李建珍的孝心、热心交口称赞。

    2008年,李建珍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09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527 杜明祥

    杜明祥,男,汉族,1936年3月生,河南省鹿邑县赵村乡茧王村村民。

    53年来,杜明祥坚守在瘫痪弟弟的病床前精心呵护,用执着和爱心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

    1958年,杜明祥15岁的弟弟杜明堂患风湿性关节炎,因家境贫寒,贻误治疗而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那时,杜明祥刚结婚不久。父亲早逝,母亲年迈多病,杜明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照顾弟弟的重任。这一照顾,就是53年。

    53年来,杜明祥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伺候弟弟,给弟弟洗脸,换上干净衣服。杜明堂的一日三餐都由夫妇二人轮流喂着吃。为防止弟弟身上长褥疮,杜明祥每隔几天便给弟弟擦身、洗澡。特别是夏天,家里没有空调、电扇,杜明祥夫妇就轮流给弟弟擦汗、打扇子,不让弟弟长痱子、身上有异味。最为难的是弟弟大小便,每次都要由杜明祥抱着才能解决,有时一个晚上就要起来好几次。200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弟弟拉肚子,杜明祥一夜起来八九次,第二天就患重感冒病倒了。家人请来村医为杜明祥打针,一瓶液体还没输完,弟弟又要小便,杜明祥马上拔掉针头,咬着牙抱着弟弟上厕所。

    由于常年卧床,杜明堂情绪不稳、容易动怒,杜明祥总是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行安慰和疏导。杜明祥早年爱赶集、爱听戏,后来为了照顾弟弟,哪都不去了。家距县城不到15公里,30多年来,他没去过一次。为了减缓弟弟的痛苦,杜明祥处处留意、多方打听。听到谁家有经验,就赶紧过去看看、学学,听到哪里有好方法,就赶紧回家试试、用用。杜明堂感觉连累了哥嫂,多次萌生自杀的念头。杜明祥察觉后,流着眼泪鼓励弟弟:“我就是骑着三轮车拉着你出去要饭,也要伺候你一辈子。只要我能活一天,就会带着你活下去,你是我的亲兄弟啊!”几十年下来,在杜明祥夫妇的精心照料下,杜明堂虽然身体不好,却精神矍铄。在杜明祥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对叔叔也都非常孝顺。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来看望、伺候杜明堂,给叔叔买一些水果和营养品,就连孙子、孙女也积极地为杜明堂洗脸、洗手、送饭。

    杜明祥不离不弃、精心伺候瘫痪卧床弟弟53年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杜明祥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528 杜威

    杜威,男,汉族,1991年5月生,共青团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

    10年前,杜威的妈妈因为脑出血压迫脑干神经,导致全身瘫痪,近乎植物人。由于爸爸工作忙,7岁的杜威主动挑起了照顾妈妈的担子。为了既照顾好妈妈,又不耽误学习,他合理地安排时间,学会了下胃管、插尿管、打针、按摩、营养配方等医学护理知识。每天早晨,他早早起床,先用导尿管帮妈妈小便,然后按摩帮助妈妈大便。之后就是给妈妈洗脸洗手漱口。等这些都做完后,再把爸爸买回的奶子、饼干、小米等熬成汤食,通过胃管喂妈妈“吃”。杜威的学校离他家仅一墙之隔,课间他总要回去看看,喂水、盖被子。中午,他同爸爸一起给妈妈熬肉粥,熬各种蔬菜合并的菜汤……下午的课间,他照例回家看妈妈,帮助她小便、喝水。晚上时间长,他不仅喂妈妈吃饭喝水,还给妈妈洗澡、捶背、做全身按摩,然后再完成家庭作业。一日三餐,他都是这样安排的,时间长了,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

    为了疗养好妈妈的病,杜威写了一本《妈妈日记》,总结和记录了妈妈吃什么饭香甜,吃什么饭身体好些,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大便,隔多长时间量血压,隔多长时间服药,每天分别服了哪些药,效果怎么样,有什么反应,以及妈妈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有什么预兆,需要提前应对和预防等等。有了《妈妈日记》,杜威照顾妈妈更周到了。

    在杜威的悉心照料下,妈妈卧床10年竟然没有长过一次褥疮。医生给妈妈配的各种药,服用后他都认真记录、分析、对比。哪种药效果一般,哪种药效果明显,他都心中有数。时间长了,他成了妈妈最好的保健医生。杜威还买了不少诊治瘫痪病患者疾病的书籍,对症购买药品。同时加强对妈妈的康复训练。2010年,妈妈奇迹般地恢复了大脑思维,失去了近8年的记忆又回来了,用眼神和表情告诉人们她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冷了热了等等,有一侧肢体已能够轻微地活动,而且有明显痊愈的势头。

    杜威荣获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第二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自治区优秀共青团员、乌兰察布市“孝星”等荣誉称号。

    529 杜雪梅

    杜雪梅,女,汉族,1947年3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海村村民。

    杜雪梅与瘫痪的丈夫相依相伴26年,演绎了一段美丽的乡村爱情故事。

    1965年,杜雪梅与杨兴华结婚,过着平静的乡村生活。1986年5月,不幸降临到这个和美的家庭。杨兴华在一次意外事故后高位瘫痪。杜雪梅没有被压倒,此后的3年里,她先后带着丈夫到银川、西安及各县区医院就诊。多年来,她凭着一颗善良、坚强的心,尽心竭力照顾好杨兴华。丈夫瘫痪时,杜雪梅才38岁,经常有亲戚朋友劝她说,“趁早离婚,随便找个男人嫁了都比他强,否则你一辈子都要遭罪!”对于亲朋的劝说,杜雪梅也不反对,她说:“行呢,但无论嫁谁我要把杨兴华带上。”就这样一句话,从此再也没人敢提让她改嫁的事,更多的人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倔强的女人,都夸她是个好妻子。

    最初的5年,杨兴华甚至不能转动脖子,只能躺在炕上。为保证丈夫不生褥疮、保持身体洁净,杜雪梅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给丈夫做早饭,然后下地干活,晌午的时候又赶紧回家给丈夫喂饭送水、接大小便。晚上回到家,还得为他翻身擦洗、推拿按摩,一忙忙到深夜。夜里,她要为丈夫翻几次身。在杨兴华瘫痪后的25年里,她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杜雪梅总是没日没夜地劳作。大旱之年,村子里其他人都没有心思到田里去,而杜雪梅却领着孩子们将地里的杂草拔得干干净净,她这样做只是为了多收一点粮食;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的母亲是世上最坚强的女人,她总是一身泥土地回到家,总是弯着腰给丈夫按摩,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在锅灶前给孩子们做饭。

    26年的坚守,26年的努力,杜雪梅让一个曾经濒临破碎的家庭,一步一步地变得富裕。如今,杜雪梅的子女都已成家,但她心中还有一个未了却的心愿,她希望有一天奇迹会发生,那就是丈夫能够站起来。“哪怕让我老头能站起来一天也好,我想带着他到大地方、风景好的地方走一走,这样他这一辈子就不亏了!”

    2010年,杜雪梅被评为感动宁夏十大人物、吴忠市家庭美德先进个人。

    530 杨立英

    杨立英,女,汉族,1958年5月生,北京市朝阳区常营地区荟万鸿社区居民。

    整整13年时间,杨立英靠着自己顽强的爱,唤醒了曾被医院诊断为植物人的丈夫。而因病变成植物人的母亲,在她的照顾下以另一种方式“颐养天年”。

    身为女人,谁不希望有丈夫为她遮风挡雨,但自从1996年的那次意外,杨立英便失去了丈夫的呵护。那一年2月14日,杨立英和丈夫双双煤气中毒。杨立英康复出院,丈夫却成了植物人。从此,为照顾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不会吃喝、不会说话的丈夫,杨立英给自己定了严格的“日程表”:早晨5点起床,换尿布、擦澡、换衣服,再把丈夫抱到沙发上休息,然后开始做饭、喂饭、洗尿布。白天,给丈夫讲故事、聊见闻;晚上60分钟全身按摩,防止肌肉萎缩;夜里起来三四次为丈夫换尿布,翻身。为了刺激丈夫的大脑,她天天开着收音机;为了让丈夫睡得安稳,床上足足垫了6层褥子;为了让丈夫能坐稳,特意用布做成了“安全带”;为了让丈夫换衣服方便,专门缝制了30多条裤腿;为了不让丈夫长褥疮,每天将丈夫抱来抱去,换姿势、晒太阳。2009年的一天,杨立英终于等到了奇迹——丈夫苏醒了,喊出了她的名字。现在,在杨立英的细心照料下,丈夫已经能说一些简单的绕口令了。

    2006年,作为娘家惟一的“闲人”,杨立英将患上脑白质软化瘫痪在床的母亲接到了家里。两年后,母亲也成了植物人。如今,母亲面色红润,表情安详,没有长过一个褥疮,床铺总是干干净净。

    生活对于杨立英来说充满了坎坷,但她从不放弃。面对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她也尽其所能回报社会。街坊邻里有困难,她手勤腿勤;同胞遭遇地震,她慷慨解囊。“用爱回报社会”成了她新的生活方向。

    杨立英曾获首都十大道德模范、首都和谐家庭标兵等荣誉称号,2010年获北京市百姓爱心故事奖。杨立英说:“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照顾好丈夫,伺候好母亲,善待邻里亲朋,用实际行动擦亮‘道德模范’这块金牌。”

    531 杨洪彬

    杨洪彬,男,汉族,1966年1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一中教师。

    他和妻子一道,十三年如一日,用有力的肩膀支撑起失去双臂的儿子。他没有让孩子成为社会的负担,失去做人的尊严和对未来的梦想,而是用人格的力量让孩子学会了生活,把孩子培养成了国家的人才。

    1997年,杨洪彬6岁的儿子杨孟衡被10万伏高压电击中,由于伤势太重,截去了双臂。抱着失去双臂的孩子,看着痛不欲生的妻子,杨洪彬意识到,自己的绝望只会断送孩子的未来,他决心要为残疾的儿子重新找回“双手”。小孟衡截肢出院没多久,杨洪彬便开始每天清晨带他跑步,训练身体平衡力和体力;孟衡出事后不到半年,杨洪彬就让他重返课堂,并且顺利升上了二年级。孟衡刚上三年级,杨洪彬就教他用脚洗袜子、洗衣服,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孟衡刚满10岁,杨洪彬就要求他拖地、洗碗、炒饭,帮助妈妈照顾妹妹,强化家庭责任感。孟衡还在上五年级,杨洪彬就为他报名参加田径队训练,鼓励他到足球场上踢球,锻炼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信念。孟衡刚考上高中,杨洪彬就把他送到昆明市残疾人游泳队,争取未来发展的机会……为了让儿子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杨洪彬和妻子10多年来几乎放弃了所有娱乐。早上他和儿子一起练立定跳远、“金鸡独立”,晚上他帮儿子练肩关节、仰卧起坐。杨洪彬的亲戚都说他太残忍,但他清楚地知道,回避与同情只能让孩子过早地失去奋斗的动力。他给儿子讲张海迪的故事,他对儿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一样”。

    在杨洪彬的教育和鼓励下,杨孟衡养成了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优异。2010年6月,杨孟衡作为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文科状元,考入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并在2010年9月中央电视台一套《开学第一课》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全国各主要媒体对杨洪彬帮助儿子成长的励志故事进行了深入报道。

    532 杨海英

    杨海英,女,侗族,1969年2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龙胜镇桂龙社区居民。

    杨海英带着前夫改嫁,与潘昌杰共同照顾瘫痪前夫。两个破碎的家庭通过重新组合,又找回了往日的幸福。

    1995年,25岁的杨海英不顾家里反对,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朱明佳。结婚的前4年,可以说是杨海英最幸福的日子:丈夫体贴、儿子可爱,夫妻俩开起了一家快餐店……可好景不长,1999年中秋节,朱明佳在家门口不幸被摩托车撞倒,头部严重受伤。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和护理,丈夫醒来了,但却失去了意识,丧失了语言能力,半边身子不能动弹。吃、喝、拉、撒,所有的责任全落在杨海英一个人身上,她一边照看丈夫和孩子,一边摆烟摊以维持生计。脑瘫的丈夫总是白天沉睡,在午夜时分醒来嚎啕大哭。刚刚睡下的杨海英又得起床喂药、按摩……待丈夫安静下来,太阳已冉冉升起。丈夫还出现偏瘫后遗症——癫痫和胃出血,经常在夜半的时候癫痫发作,吓得年幼的儿子哇哇大哭。此时此刻,杨海英强作镇定,只有40多公斤的她想尽一切办法将80多公斤的丈夫一点点地挪回床上,一个来回下来累得精疲力尽。

    一晃几年过去了。看着杨海英的日子那么艰难,越来越多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有不少亲友甚至是朱明佳的家人劝她离婚改嫁。渐渐地,杨海英被触动了。她要求对方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能接纳并一起照顾瘫痪的丈夫与幼小的儿子。2003年初,同样生活不幸的潘昌杰站到了杨海英面前。潘昌杰的妻子1999年因患癌症去世,留下了他和13岁的儿子、9岁的女儿。在潘昌杰同意杨海英带着前夫改嫁之后,杨海英与朱明佳经法院判决离婚,随后与潘昌杰办理了登记手续。潘昌杰勤劳朴实,平时外出打工挣钱,在家时则经常帮朱明佳倒屎倒尿、擦背洗衣,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潘昌杰的两个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农村。为此,杨海英只要一有时间就往乡下跑,给孩子洗衣服、做饭,逢年过节必陪孩子一起过,孩子一放假就把他们接来县城团聚,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妈妈的爱。慢慢地,两个孩子也喜欢上了这个“阿姨”,并亲切地叫她妈。

    杨海英带前夫改嫁,和丈夫一起悉心照顾瘫痪前夫的事情感动了街坊四邻,也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新闻媒体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杨海英一家加入了低保,申请了廉租住房补贴,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于社会各界给予的关爱,杨海英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她义务负责起风雨桥至龙胜收费站一带的卫生保洁,无论是刮风下雨,始终坚持不懈。

    2009年,杨海英被评为首届桂林市道德模范。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