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1日   34 版)
533 杨德碧
534 闵青梅
535 陈九
536 陈永忠
537 陈礼国
538 陈立荣
539 陈芝文
540 陈进梅
541 陈雪峰
542 周喜花

    533 杨德碧

    杨德碧,女,汉族,1970年4月生,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村民。

    杨德碧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十九年如一日,侍奉着亡夫前妻的父母。

    1989年,吴明超经人介绍与刘永禄的二女儿结成夫妻,但结婚不到1个月,妻子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吴明超选择了“留守”,独自一人照顾着岳父岳母,从女婿变成了“儿子”。两位老人深受感动,亲自为他重新选择伴侣,操办婚事。1992年,22岁的杨德碧与吴明超喜结连理,夫妻俩与和他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刘永禄夫妇,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结婚后,吴明超外出打工挣钱,杨德碧独自在家料理家务,侍奉两位老人。当时,两位老人都已年过花甲,体弱多病,家里家外、田间地头的事情全靠杨德碧一个人张罗忙活。对待两位老人,杨德碧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她经常省下钱来,为老人改善生活、添置衣物。老人的生日,她也是熟记在心,再忙再累,都会为他们准备丰盛的菜肴。老人生病的时候,她嘘寒问暖,端水递药。2001年,69岁的公公刘永禄得了肺结核,每天干完活,杨德碧就守在公公床边,熬药喂汤。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公公康复了,可是她却瘦了6斤。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1月,在煤矿打工的吴明超因瓦斯中毒不幸死亡。安葬了丈夫后,杨德碧擦干眼泪,毅然选择了“留守”,毫无怨言地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一如既往地服侍着年近八十的“公婆”。2009年,刘永禄白内障加重,她送到涪陵区中心医院做手术,天天在医院伺候老人,同病房的人都认为杨德碧是刘永禄老人的亲闺女。吴明超去世后,好心人不断地给杨德碧介绍对象,公婆也不停地催促杨德碧再婚。但人家上门提亲,杨德碧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对方必须上门当女婿;二是要对刘永禄夫妇好;三是要德行好,勤劳。杨德碧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一个人,2010年3月,龙潭镇万寿村村民陈永连走进了杨德碧的家,接过了她身上的重担,和她一起承担赡养两位老人的义务。

    整整19年,杨德碧用平凡而质朴的行动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奏响了一曲令人钦佩的敬老乐章,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534 闵青梅

    闵青梅,女,汉族,1975年9月生,江西省靖安县环卫所临时工。

    年仅20岁的闵青梅不顾家人反对,走进了这个欠下一堆债务还有一对儿女的家庭。丈夫高位截瘫后,她历尽艰辛把垂危的丈夫从死神手中奇迹般地夺回,并含辛茹苦地把丈夫与亡妻的一对儿女抚育成人。不抛弃、不放弃的誓言被闵青梅诠释得淋漓尽致。

    1995年,闵青梅嫁给了中年丧妻并有两个孩子的舒少波。一个孩子8岁、一个4岁,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在得知自己怀孕后,闵青梅毅然放弃了生  育。为了尽快还清家中所欠债务,闵青梅独自在路边摆起了早点摊。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2000年,丈夫舒少波突遇车祸导致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专家会诊结论是:随着肌肉血管萎缩,神经坏死,生命也将随之终止。这一噩耗没有将闵青梅击倒,她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把丈夫从死神那里夺回来!”她带着几乎全身瘫痪的丈夫,辗转于上海、江苏、北京等多家医院,背着比她高出一头的丈夫,蹒跚在车站候车室、医院走廊……为了节省开支,闵青梅总是为丈夫买一张卧铺票,给自己买一张站票,一站就是一夜。

    在各大医院寻医未果后,闵青梅回到家,听说民间疗法有效,她就每天推着丈夫走十几里路去做按摩推拿。时间长了,自己也慢慢学会了整套推拿按摩手法。从此,每天两个小时雷打不动地为丈夫的推拿按摩。十几年来,闵青梅没睡过一个安稳觉,长年瘫痪卧床的丈夫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在闵青梅的悉心照料下,舒少波非但手脚上的肌肉没有继续萎缩,而且头能转动了,手指能简单活动了,可以自己吃饭了……

    照顾丈夫的同时,闵青梅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舒少波的家人曾担心她不堪重负,闵青梅只有一句话:“两个孩子我自己带,谁都不给!”为了不让读初中的女儿辍学,她在县城里找了一份环卫清洁工的工作,起早贪黑干活贴补家用;为了不让儿子中午吃冷饭冷菜,她每天骑车送饭,风雨无阻……如今,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儿子也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闵青梅荣获江西省首届十大道德模范、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江西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535 陈九

    陈九,女,汉族,1923年10月生,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皇甫街道办事处前皇甫村村民。

    89岁,对许多老人来说,正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美好时光,而陈九却仍在为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奔波。她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91岁的大伯哥及智障眼盲的侄子,成为家里3个男人的生活支撑。

    陈九的侄子张铁山从小痴傻,嫂子临死前把傻儿子托付给了陈九。丈夫张玉科1958年因病去世,留下了刚满1岁的儿子张宝堂,从小智力同样有问题。才三十几岁的陈九含泪在丈夫面前立下誓言,一定会把家照顾好。从此,一个年轻的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难生活,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个家。

    儿子张宝堂智力有障碍,多年没有成家。8年前,儿子终于成家了,儿媳妇的到来为这个家增添了不少生机,不幸的是3年前儿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2009年冬天,儿子又遭遇车祸被撞成重伤,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年近九旬的大伯哥在下地劳作时摔断了腿,卧床不起。自此,这个“四口之家”3个残疾人的生活起居,全部落在了陈九身上,年逾八旬的她,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家里3个男人,既病且老。为方便照顾,陈九就把一家人都安排在一间房子里,相对像样些的床铺和被褥分给了侄子、儿子和大伯哥,自己睡在低矮的小炕上,没有一块完整的木板,被褥又旧又烂,她一住就是数十年。一家人的生活,吃饭是头等大事,也是陈九每天要面对的最实际的困难。由于收入来源少,一家人平时都是馒头加咸菜,半年才能改善一次生活,买上几块钱的肥肉,有时到村口捡些烂菜叶,保证每周能炒两次菜。 

    苦难的经历,长期的劳作,严重的营养不足,压不垮陈九老人的信念,却剥蚀了她当年的风华和挺拔的腰身。她的背驼得更厉害,身高不足1米5,体重不足40公斤。大伯哥、儿子和侄子生活都不能自理,3个男人的大小便问题,都要由陈九来解决。大伯哥、侄子可以端碗吃饭,儿子却要一口一口地喂。

    陈九的事迹经各级媒体报道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千家万户。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她家纳入了低保,并组织了捐款,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帮她料理家务、打理农事。

    2010年,陈九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536 陈永忠

    陈永忠,男,汉族,1939年12月生,江西省永修县柘林邮政分局退休职工。

    一位古稀老人,悉心伺候瘫痪婶婶17年,尽了亲生儿子的孝道,陈永忠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了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谱写了人间佳话。

    1994年,陈永忠叔父病逝,79岁的婶婶夏光兰想到自己无儿无女、孤苦伶仃,买来安眠药准备结束生命。陈永忠发现后,坐在婶婶床前动情地说:“叔父去世,还有我照顾你,我就是你的亲生儿子,我会尽心照顾好你的后半生,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寂寞,就搬到我家里去。”第二天,他果然把婶婶接到自己家中,像服侍亲娘一样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当时,陈永忠的结发妻子已去世多年,他一人省吃俭用,忙里忙外,把婶婶的生活及各个方面打理得井井有条。老人逢人便夸陈永忠对她好。

    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3月,90岁高龄的夏光兰因行动不便出门摔倒,导致左大腿粉碎性骨折,陈永忠立即把她背到医院治疗。在婶婶住院的30多个日夜里,他日夜守护在病床前……1万余元的治疗费也是陈永忠自掏腰包。当地政府曾多次找到陈永忠,要为他的婶婶办理低保,但都被陈永忠拒绝了,他说:“我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我可以照顾她。有的村民比我更困难,他们更需要救助。”

    由于年岁已高不适合动大手术,夏光兰从此瘫痪在床。陈永忠日复一日守候在老人身旁,一日三餐,端水喂饭,擦洗身子,洗衣换被,从不抱怨。婶婶时常会发点脾气,而且唠叨不停。陈永忠总是想尽办法用各种方式使老人开心。一年后,老人可以下床了,但腿脚还是不方便。陈永忠特意为婶婶做了一个坐式便桶,买了一辆轮椅,在天气好的时候,推着婶婶到户外散心,陪她聊天、晒太阳。

    为了更好地照顾婶婶,陈永忠省吃俭用,甚至自己有病也仅是吃些草药硬撑着。他患有肾炎、肠炎、脑梗阻及前列腺增大等疾病,由于尿失禁,有段时间甚至装了一个尿袋。在医生的再三告诫下,他才在2010年4月做了前列腺手术。但即使自身生病,他最牵挂、担心的还是他的婶婶,他甚至还写下遗嘱给两个女儿,让女儿在他死后不要把婶婶推给社会,要好好侍奉老人,直至百年寿终。

    陈永忠老人以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敬仰,并于2010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537 陈礼国

    陈礼国,男,汉族,1953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96401部队高级工程师。

    “这人还活着吗?”一些国内知名医学专家看到陈礼国妻子脑室CT片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每当听到这个问题,陈礼国都自豪地回答:“活着,还活得好好的!” 

    陈礼国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创造了医学奇迹,也感动着许多知道他们故事的人。

    1996年7月,不幸突然降临陈礼国原本十分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突发脑溢血,手术后失去部分记忆,并伴有狂躁和自虐倾向。医生告诉他:“你妻子能活着,已是奇迹。如果细心照料,可以活3到5年。”从此,帮助妻子战胜病魔成了陈礼国工作以外的头等大事。他每天坚持扶着偏瘫的妻子上下楼梯,采取绑腿拉脚等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肢体功能;用筷子夹黄豆等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为鼓励妻子快乐地活下去,他带妻子出去旅游,到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到白云山下逛五羊城,到上海滩游东方明珠塔…… 

    造化弄人,不幸再次降临。2006年3月,陈礼国的妻子脑溢血再次发作,彻底失去了记忆和知觉,成为植物人。“只要妻子还有一口气,孩子就有妈,我就有一个完整的家,就要尽到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从那时至今的近1500个日日夜夜,陈礼国忍着悲痛,悉心照料重病的妻子。他坚持为妻子按摩,擦洗身子,给妻子讲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悦和烦恼。

    2008年国庆节,在妻子的病房里,陈礼国为女儿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完成了妻子“看着女儿成家立业”的夙愿。妻子患病后,陈礼国又当爹、又当妈,精心呵护年幼的女儿。女儿高中毕业考取西安交通大学,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女儿留学期间,得知母亲再次病重的消息,执意要中断学业回国。陈礼国坚决不同意:“天塌不下来,即使天塌下来,也由老爸替你顶着!”他发动亲人给女儿讲道理,劝女儿完成学业再回国。

    陈礼国让人们钦佩的,还有他对老人的格外孝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父母和岳父母4位老人都活到高寿才含笑离去。

    陈礼国先后有近20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荣获全军“十五”期间武器装备管理先进个人,为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538 陈立荣

    陈立荣,女,汉族,1957年2月生,吉林省东丰县大兴镇新胜村村民。

    21年来,陈立荣倾心照顾植物人丈夫,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她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亲朋和乡邻。

    1991年9月15日晚,丈夫张伟突然遭遇车祸,头右侧上边有个洞,右腿骨折,全身僵直,只剩一口微弱的气息。在陈立荣执意坚持下,医生为张伟做了长达17个小时的手术。虽然把他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但是从此成为一个植物人。出院回家后,陈立荣一边像伺候婴儿一样细心照料丈夫,一边四处求医问药。听说东丰县猴石镇一位医生有能治丈夫病的偏方,她借了一辆自行车一天往返100多公里把药买了回来,她的两条大腿磨掉了一层皮,血浸透了裤子,但她双手捧着药,面带笑容径直走进厨房为丈夫煎药。婆婆流着泪说:“我儿媳妇只要一听到能治好我儿子病的药,不管多贵,费多大劲,她都想法弄回来。”

    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陈立荣都按时给丈夫擦洗、按摩,面对丈夫呆滞的目光,绘声绘色讲述他们共同经历的许多往事和儿子的事、公公婆婆的事,努力唤醒丈夫的记忆,恢复丈夫的思维意识。目前张伟已有了起色,虽然不认人,不讲话,但左手能动了,能点头、摇头了。乡亲们感慨地议论说:“陈立荣硬是从阎王爷那里把张伟抢了回来。一年行,两年也能坚持,可是20年呢,陈立荣太不容易了!”

    20年来陈立荣为丈夫操碎了心,出尽了力,自己得了胃病,经常痛得直不起腰;高血压、心脏病、肩周炎,双手真菌感染,干巴巴地裂大口子疼痛钻心,她都一个人默默地扛着。张伟出车祸时,陈立荣才三十几岁,好心的人劝她“离婚吧”。她说:“那怎么能行呢,一日夫妻百日恩,10多年的夫妻恩情似海深。只要他有口气躺在炕上,我就不能离开他。我一个人受罪,儿子有亲爹亲妈有一个完整的家。我公婆有大儿子和大儿子的家。我一走,把张伟留给年迈的老人,那3个人都活不长了。”

    在大兴镇和新胜村提起陈立荣,人们总是竖起大拇指。2010年,陈立荣被评为第二届吉林省道德模范。

    539 陈芝文

    陈芝文,男,汉族,1962年12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平坝县公安局白云派出所民警。

    作为一个丈夫,陈芝文用他的真爱以及责任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给妻子树立起生活的勇气;作为一个父亲,陈芝文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给孩子做榜样,将儿子培养成才。21年来,陈芝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

    1988年,陈芝文与黄恺慧自由恋爱结婚组成家庭,1989年活泼可爱的儿子出生,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然而人生的不幸偏偏就降临到这个家庭,1990年黄恺慧因骑自行车不幸摔伤,造成第七胸椎损伤,手术后一直就没有再站立起来。这一年,陈芝文28岁,黄恺慧26岁,他们的儿子只有1岁。突如其来的不幸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生活的重担从此就落在了年轻的陈芝文身上。日常生活中家务事的压力、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让陈芝文屈服,作为丈夫、父亲,陈芝文默默地承受着,既当爹又当妈,又当“护士”,支撑起这个特殊的家庭。陈芝文每天的日程表是这样安排的:清晨6点半起床,为妻子、儿子做好早餐,送到妻子手中,给儿子喂饭,之后匆匆忙忙去上班;中午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赶回家,安抚儿子和妻子,做饭、喂饭;傍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立刻开始做饭、打扫卫生,洗洗涮涮。等一切收拾停当,孩子入睡后,打上一盆热水,为妻子揉揉已经没有知觉的双腿。一年下来,陈芝文这个原本魁梧的男子瘦得只有90斤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边照顾妻子,一边抚养儿子。妻子有时会悲观失望,要求和陈芝文离婚,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陈芝文的岳父也劝说陈芝文同女儿办理离婚,去寻找新的幸福。但陈芝文毫不退缩,他心平气和地做妻子和岳父的思想工作,帮助妻子坚强地面对生活,让妻子看到生活的曙光。渐渐地,妻子开始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坐在轮椅上主动担当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辅导起孩子的学习。儿子的学习成绩也不断取得进步,中学时就屡次荣获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国家级、省级奖项,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陈芝文荣立二等功3次,多次获嘉奖,他的家庭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540 陈进梅

    陈进梅,女,汉族,1970年6月生,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结子乡典史村村民。

    陈进梅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一个病重的奶奶、两个瘫痪的男人(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前夫)和3个未成年的孩子。无论多难多苦,她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她用瘦弱的肩膀承受着生命之重、生活之痛,以拳拳的孝心、宽厚的善心、伟大的爱心、坚毅的恒心,谱写了一曲当代农村女性孝老爱亲的奉献之歌、真爱之歌、生命之歌。

    1991年,陈进梅的丈夫王定军在挖土垒窑时被突然滑塌的土石压埋。经过紧张抢救,昏迷了7天7夜的王定军终于苏醒,但因脊柱骨折,下肢终身瘫痪。三伏酷暑,陈进梅挺着大肚子,昼夜不离王定军左右,给丈夫端屎端尿、翻身洗身,给他做喜欢吃的饭菜,用温情的话语安慰他。

    不久63岁的老奶奶不幸患上了肺气肿。她每天5点就起床,开始料理家务,忙完孩子忙老人,忙完老人忙丈夫,为他们穿衣、熬药、喂药、做饭。每次吃饭时,她都要先尝一口,看烫不烫、可不可口,再逐一喂给孩子、老人、丈夫,然后自己再吃,还要喂完猪和鸡,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此时,大儿子王亮刚两岁,女儿刚出世,作为全家五口人命根子的2亩地缺少耕种,家里还欠下了4000元的外债……

    王定军主动要求与陈进梅离婚,但遭到陈进梅拒绝。后来,丈夫以死相逼,苦苦哀求。本村村民尹本银同情王定军的遭遇,更被陈进梅的善良之举所感动,主动要求和陈进梅一起承担家庭的苦难。1993年2月13日,王定军、陈进梅、尹本银三家代表和乡村干部30多人在王定军家里举行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离婚、结婚仪式。尹本银与陈进梅夫妇在“保证义务照看王定军,抚养王定军的孩子王亮、王菲长到18岁,赡养王定军奶奶并送终”的契约上签了字。1995年,王定军的奶奶病逝,陈进梅精心办理了老人的丧事。

    1999年冬天,尹本银在采石场劳动不幸跌至河谷,造成腰椎多发性压缩骨折,不可逆性的下肢瘫痪,终生无法自理。不幸的陈进梅再次承受起这灾难性的打击,为了3个孩子和2个瘫痪的男人,她拼命地与不公的命运抗争。多少年来,陈进梅几乎都是每天清晨5点起床,喂猪、打柴、洗衣、伺候病人,一天到晚忙个没完,她每天的休息时间根本超不过6个小时。

    陈进梅的事迹传遍了四面八方,人们对陈进梅的遭遇表示同情,也被她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所感动。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好心人和当地政府,纷纷对陈进梅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这位伟大的妻子、孙媳、母亲。

    541 陈雪峰

    陈雪峰,男,汉族,1966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祁东县红旗水库管理所党支部书记。

    接二连三的厄运,无情地降临在陈雪峰的家庭。陈雪峰十几年如一日,照顾患病的父母与儿子,用不屈的脊梁撑起整个家。

    1997年初,陈雪峰的母亲突然患上一种怪病,发病时高烧不退,腹部肿胀、内脏疼痛、全身僵硬、卧床不起,后被确诊为亚急性败血症。医生说,这种病的治愈几率很渺茫,只能靠护理和药物延续生命。母亲想放弃治疗。陈雪峰安慰母亲说:“现在医术很发达,就是跑遍全中国,我也要想办法。”为了给母亲筹措医药费,他把在县城刚买的集资房卖掉;还买回许多医书古籍,拜访民间中医,并学会了注射、按摩、开药方。

    母亲的病刚有起色,2004年3月,父亲又突发脑溢血昏迷,虽然从死神手中被拉了回来,但之后便瘫痪在床。重担又落在陈雪峰身上。下班后,陈雪峰陪父亲聊天,用轮椅推着父亲到街上散心,为父亲翻擦身子、熬汤煎药。老人有时莫名其妙地发脾气,陈雪峰总是耐心开导。瘫痪的父亲生活不能自理,陈雪峰常常是一口一口地给父亲喂饭。父亲像小孩一样边吃边流口水,吃一半剩一半。为了节省,他常吃父亲剩下的口水饭。

    陈雪峰的儿子1995年出生时就患上脑瘫,由于不能运动,肢体慢慢开始萎缩。陈雪峰每天坚持为孩子进行全身按摩,教孩子读书、识字,从不间断。

    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孩子,陈雪峰把他们接到了工作驻地,一家老小挤在水库管理所一间16平方米的房子里,一住就是7年。

    十几年风雨,十几载艰辛。陈雪峰是父母的拐杖,是孩子的翅膀。

    陈雪峰荣立三等功5次,2010年被评为衡阳市道德模范。

    542 周喜花

    周喜花,女,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二中教师。

    17年来,周喜花奇迹般地让自己的双胞胎聋儿学会了说话,走进了校园。她的执着,彰显了母爱的崇高和伟大。

    1994年,周喜花夫妇喜得一对双胞胎儿子,但先后被诊断为极重度和重度神经性耳聋。周喜花翻阅了大量资料,从1998年开始走上艰难的家庭语言康复训练历程。她每天逐字逐句地教孩子说话,将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口中、喉部,让孩子感受声带与舌位的变化,一个发音、一个字、一句话地教,直到会发音为止。大儿子许健喜欢牛,周喜花就带他去看牛,不断地教他发“牛”的字音。有一天,周喜花又带儿子去外面看牛,突然听到儿子激动地发出 “ou!ou!”的声音,并拿过画笔在她的手上写下“牛”字时,周喜花惊呆了,她抱着儿子,任眼泪尽情流淌。许健在母亲的耐心训练下,半年内学会了叫“爸爸”、“妈妈”,还认识了几百个字。6年后,周喜花的两个儿子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走进了校园,学习成绩都很优秀。

    周喜花的双胞胎聋儿康复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家长慕名前来求助。周喜花决定教更多的聋儿说话。2000年春节后她收下了第一个聋儿学生。2005年,她与丈夫办起了伊犁州唯一一家民营“聋童语训中心”。2000年至今,周喜花成功地使100多名聋儿开口说话,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之路。周喜花说:“每当听到孩子开口说话,看到家长流出激动的泪水时,我就更坚定了干好这项工作的决心,因为这些孩子需要我,孩子的家长需要我。”

    周喜花荣获首届新疆十大杰出母亲、首届自治区道德模范、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31日 34 版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