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31日   36 版)
554 常林庄
555 常桂芹
556 曹江
557 曹阳飞宇
558 曹秋芳
559 黄桂英
560 程秀玲
561 董述勋
562 廉爱新
563 魏迪仁

    554 常林庄

    常林庄,女,汉族,1954年4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长沙县北山镇新中村村民。

    36年来,常林庄毫无怨言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夫兄,时光见证了她的善良、宽容、勤劳、执著和人间的大爱。

    1975年,常林庄与丈夫鲁志勇结婚,她看到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家:公公年迈,婆婆身体不好,夫兄鲁志刚一年前因脊柱损伤瘫痪在床,家徒四壁。面对一副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21岁的常林庄对丈夫说:“你的兄弟,我来照顾。”为了这个决定,常林庄一付出就是36年。起初受伤瘫痪的那阵子,鲁志刚的后背和左腿经常流脓。尤其是臀部长有一个碗口大的肉疮,奇臭无比。常林庄每天两次帮鲁志刚清洗脓血、涂抹药膏、裹缚纱布,善解人意的她不忍心让鲁志刚心灵再受伤害,面对腐臭强忍呕吐。她跑遍方圆几十里寻觅偏方,经过16年的治疗和无微不至的照料,终于奇迹般地治愈了鲁志刚的肉疮顽症。

    端饭送水、换药擦身、端屎倒尿,成了常林庄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她使尽全力帮鲁志刚挪到墙角的痰盂解小便,忍着恶臭用手指将粪便抠出来。尽管鲁志刚的大小便都在屋子里,但经过常林庄每天的清洗,屋里没有一丝异味。天热了,她拿来枕席给鲁志刚垫着后背;天冷了,又给他铺上厚厚的褥子。出门理发不方便,常林庄就自己买了推剪,学着帮鲁志刚理发。为了给鲁志刚解闷,常林庄省吃俭用,买来电视机放在鲁志刚的床边,报纸、收音机也放在鲁志刚触手可及的地方。鲁志刚的床头有个棋盘,只要见邻居有空,常林庄就请他们来陪鲁志刚下棋。

    当年,医生曾断言鲁志刚最多只能活半年,在常林庄的照顾下,奇迹发生了,鲁志刚现在已经68岁了。如今,常林庄渐渐地老了,身体不太好,不得不经常打针吃药,又因患有慢性胆囊炎和子宫瘤先后两次住院。然而,给鲁志刚端饭送水、换药擦身仍然是她生活的必修课。只是,她的身后多了一群接班人,她的女儿、女婿、孙辈在她的感召和教育下,正在传递着爱的接力棒。

    2011年,常林庄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555 常桂芹

    常桂芹,女,汉族,1969年5月生,辽宁省兴城市碱厂满族乡碱厂村村民。

    20多年前,常桂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家中有4个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王之学。二十几年如一日地孝顺老人、照顾兄弟,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善良、勤劳、乐观、仁爱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颂歌。

    常桂芹的婚姻是媒人介绍的,也是她自己选择的。当初见面,王之学十分坦诚地告诉她,父亲是一个盲人,母亲智力不健全,哥哥痴傻,弟弟不仅智力残缺、不会说话,而且只能爬行,家中只有自己是健全人,嫁给他就等于嫁给这个家,婚后要照顾父母兄弟。常桂芹被面前朴实坦诚的小伙子打动了,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到王家,从此挑起了照顾这一家人的重担。

    面对智力不健全、身体残疾的家人,常桂芹像对待孩子一样去照顾他们、爱护他们,和他们交流。婆婆患病时常常又吵又闹,还经常离家出走。有一年冬天,常桂芹和婆婆同时患了重感冒。常桂芹发高烧,咳嗽不停,婆婆又离家出走,她不顾自己体弱,找回了婆婆,又带上家中仅有的2000多元钱去城里为老人治病。常桂芹的公公双目失明,又患了脑血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每天常桂芹为公公擦脸、刮胡子,还主动给公公接屎、接尿。刚开始公公说什么也不同意,常桂芹就苦口婆心地劝公公说:“您儿子出外打工,家里只有我能帮您,您就把我当成亲闺女吧。”眼泪从公公干涩的眼里流了出来。为了给公公加强营养,常桂芹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公公煮几个鸡蛋。每次赶集,都为公公买一些营养品。大伯哥身体很强壮,但因智力欠缺,不知道干活,还常常离家出走。常桂芹不让大伯哥离开家人的视线,下地干活的时候,把大伯哥也带到地里,并教会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小叔子智力也不健全,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还常发脾气。常桂芹格外关照小叔子,小叔子也特别依赖她,很听她的话。

    20多年来,常桂芹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繁忙、辛劳中度过。她没舍得买一身像样的衣服,家里好吃的东西也舍不得吃。没睡过安稳觉,每天她都早早地起来,为一家人做饭,然后下地干活,还喂鸡、养猪。农闲时,丈夫外出打工,一家人完全交给常桂芹照料。常桂芹的行为影响了一双儿女,两个孩子也特别孝顺,她的事迹在十里八村广为传扬。

    556 曹江

    曹江,女,汉族,1988年4月生,中共党员,唐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学生。

    多年前曹江的父母离异,父亲不知去向。她和妹妹由母亲供养上学,后来母亲突发脑溢血病倒,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2008年和2009年曹江姐妹先后考上大学。考虑到母亲留在家中无人照料,经与妹妹商议,曹江毅然将母亲从保定老家接到了学校所在地唐山,开始了携母上大学的不寻常经历。

    曹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边学习,边照顾母亲起居。为了给母亲消暑,曹江买来电风扇;为了给母亲解闷,她又骑着自行车四处寻买便宜电视机。自从把母亲接到身边,曹江的生活变得格外忙碌,除了照顾母亲外,还要做家教赚钱。由于学校到出租屋的路偏僻,为了安全,她决定晚上返回学校居住,其余的时间和双休日都到出租房内照顾妈妈。她的一整天被安排得满满的:每天上午上完课,赶回出租房为妈妈做午饭,有时来不及就在食堂买些回去。由于晚上回不去,她会把晚饭也准备好。照顾妈妈吃完饭后,下午1点40分她再赶回学校上课。双休日是曹江最忙的日子,除了做家教,她还有许多家务活要做。周六周日没有时间学习,平时曹江就会抓紧一切时间。同时,她还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对学校、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很热心。自尊且坚强的曹江一直没让系里领导和老师知道自己的情况,也婉言谢绝了社会热心人士的捐助。她说:“自己能做好就努力做好,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她连续两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还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习标兵、学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此外她还获得“感恩母亲,放飞祝福”征文比赛二等奖、河北省数学竞赛二等奖。

    曹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河北2009年度人物候选人、2009年度河北十大孝星人物、第三届唐山市道德模范。她还被评为唐山市“春蕾计划”的“特殊春蕾”。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

    557 曹阳飞宇

    曹阳飞宇,男,汉族,1988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学生。

    卖掉祖屋救治父亲,一边读书、一边悉心照顾生病的父亲……身为“80后”,曹阳飞宇过早地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同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做了最好的注解。

    曹阳飞宇8岁时,母亲因患癌症去世,年幼的小飞宇随父亲到厦门打工。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手脚肿痛是常有的事情,每当发病,无论时间有多晚、天有多冷,小飞宇都会迅速奔向社区诊所请医生,及时为父亲减轻痛苦。

    尽管是一名寄读生,但从小学到高中,飞宇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良。2008年9月,曹阳飞宇顺利考入三明学院外语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61岁的父亲突然高烧不退,后被医院确诊为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飞宇一人承担了照顾父亲的任务,从联系医生到筹措资金,从买饭喂药到精神安慰,从洗脸擦身到端屎端尿……十几天的住院治疗耗尽了飞宇家中所有的积蓄。为了给父亲做血透,飞宇毅然变卖了老家的房产。

    飞宇曾想休学照顾父亲,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难之间,飞宇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大学!他在校外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间,将父亲安顿在那里。每天天还没亮,飞宇就起床烧开水、做早饭、喂药……安顿好父亲后,他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每天中午和下午下课,飞宇都要一路小跑回出租房给父亲喂饭……等忙过这些,他自己又再返回学校上晚自习。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辛,但飞宇从没抱怨过,他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在风雨中飘摇的家。

    曹阳飞宇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09年,曹阳飞宇获得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558 曹秋芳

    曹秋芳,女,汉族,1992年12月生,共青团员,浙江省上虞市东关中学学生。

    曹秋芳的家在上虞市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曹秋芳只有两个月大时,母亲杨伟娟因一起医疗事故引发压缩性椎管斜直,从此瘫痪在床。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欠了很多债,在曹秋芳4岁的时候,父亲曹金良外出打工。从此,照顾母亲的重担就压在了曹秋芳和哥哥的身上。

    到了读书年龄,为了在求学期间不耽误家务,她三度将妈妈带到身边照顾。10多年来,“90后”的她谱写了现代孝女的人间至情。

    9岁的时候,在外治病两年多的妈妈回到了家中,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因为曹秋芳正在读书的小学离家几公里,中午不能回家。为了照顾妈妈,曹秋芳说服母亲,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在学校旁边租了间小屋,开始了带着母亲读书的生活。每天早上,当别的孩子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小秋芳已早早地起床,洗好衣服,做好早饭,给母亲喂好早饭,然后匆匆地背上书包去上学。放学后,别的孩子还在外面玩耍,小秋芳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做家务活,等给母亲喂好晚饭、做完家务,已经是八九点钟了,她这才开始复习功课和做作业。尽管要照顾妈妈,但曹秋芳从没有放松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中名列前茅。12岁时,曹秋芳以优异的成绩被章镇镇中学录取。章镇镇离曹秋芳的家有10多公里,继续读书就要住校,为了照顾母亲,曹秋芳决定第二次带着母亲读书,继续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的日子。16岁时,曹秋芳又第三次带着母亲走进了高中学习。

    曹秋芳和母亲一直靠低保和残联补贴过着拮据的生活,母女俩常常是共吃一盒饭。为了改善生活,曹秋芳在课余期间种过蔬菜、缝过手套以贴补家用,她也曾因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而晕倒。但在母亲的面前,曹秋芳总是显出一副乐观的样子。因为,让母亲活得开心,是秋芳最大的心愿。在她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照顾下,母亲的病情慢慢地有了好转,现在已经能下床着地、缓慢行走了。

    2010年,曹秋芳当选“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她的事迹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后,社会反响热烈,各界人士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帮助支持新时代的孝女。

    559 黄桂英

    黄桂英,女,汉族,1934年1月生,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西马街熊家台社区居民。

    黄桂英不顾自己经济拮据、年老多病,十七年如一日,抚养当年做保姆时被雇主抛弃的女孩袁杰,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保姆奶奶”。

    1994年6月,袁杰的父亲袁文喻以孩子出生就没妈、餐馆生意忙为由,登门请黄桂英帮忙照顾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小袁杰,并承诺每月支付200元生活费。看到小袁杰浑身长着红痱子,脏兮兮、瘦弱不堪的样子,黄桂英心疼了,毅然把袁杰留了下来。没想到,祖孙二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黄桂英的照顾下,小袁杰迅速地恢复了健康。为给小袁杰补充营养,黄桂英在当时退休工资只有五六百元的情况下,每天花两小时熬煮细细的米羹米糊,尽量买好牛奶给她吃。前年,袁杰晚上突发高烧,几近失明的黄奶奶整夜守护在她身旁,在黑夜中摸索着用湿毛巾敷在她的额头上,为她降温。从袁杰记事起,黄奶奶就没穿过新衣服。有时候周围好心的伯伯阿姨送来了衣服,黄奶奶也总是把好的挑出来给袁杰穿,自己穿剩下的。

    2003年,袁杰的父亲失去踪影,抚养费断供,有知情邻居劝说黄桂英放弃抚养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袁杰,但黄桂英却说:“这孩子没有亲人,蛮可怜的。再说万一哪天她爸爸回来问我要孩子,我怎么办?我答应了要照顾她的!”正是内心深处的这种信念,支撑着她在随后的8年里继续承担抚养袁杰的责任。黄桂英不仅从生活上给予袁杰无微不至的照料,更注重精神上的关爱。有一次,袁杰因为贪玩、爱看电视,导致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为此,黄桂英发了脾气,打了袁杰,边打边掉眼泪。后来黄桂英跟儿媳说:“我也舍不得打她,但她是个没爸妈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我走了,她没个养活自己的本事怎么办?”袁杰知道后沉默了很久,从那以后学习很自觉,成绩也越来越好。在黄桂英的教育下,袁杰不仅孝顺懂事,而且养成了勤俭的好习惯。放学回来她总是抢着扫地、拖地、洗碗;奶奶眼睛不好,她就读书、读报给奶奶听;还坚持每天从自己仅2元的早餐费中省下1元,攒够10块了就给奶奶买水果、买点心。

    袁杰能在这个不算富裕的家庭中生活17年,不仅仅是黄桂英老人的坚持,更是一家人十七年如一日的善良与包容。2011年,黄桂英一家被授予武汉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560 程秀玲

    程秀玲, 女,汉族,1976年1月生,黑龙江省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物资供应处档案管理员。

    程秀玲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然而人有旦夕祸福,不幸接连降临到这个善良的女人身上。她的公公、婆婆、丈夫、儿子、母亲5位至亲相继病倒,程秀玲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重负,但她以意志和孝心,撑起了这个家。

    2005年,程秀玲的公公崔保国因突发脑溢血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婆婆因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引发心脏病。丈夫崔长江又被查出胰腺炎。此时的程秀玲,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一边是需要护理的公婆、患病的丈夫、年幼的孩子,一边是庞大的医药支出、沉重的生活负担。程秀玲没有退却。公公出院回到家后,为防止他肌肉萎缩,程秀玲便为公公做按摩,每天都搀扶着公公在屋内锻炼。公公吃饭不方便,她就把饭送到病床前一勺一勺地喂。公公把屎尿弄到床上,她二话不说,赶紧把公公的身子擦洗干净,然后换洗被褥。公公爱发脾气,盘子、碗不知摔碎了多少,她依然没有怨言。然而,2008年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程秀玲心爱的儿子得了肾小球肾炎。就在这时,又一个噩耗从天而降,程秀玲的母亲被确诊为胃癌。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程秀玲没有倒下,而是变得更加坚强,无怨无悔地去履行做女儿、做儿媳、做妻子、做母亲的全部责任。

    为了不耽误上班,每天她比家人提前近两小时起床,做好饭后服侍老人起床,为孩子换洗衣服,给公公搓身梳洗,把饭菜端到家人面前才去上班。中午,她又要急忙赶回家做饭。除了做好日常照顾外,她还每天为5位亲人买药、熬药、喂药。这个命途多舛而又无比坚强的矿山女性,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承担着家庭重担,用她那娇小的身体撑起了婆家和娘家两片天,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2010年,程秀玲入选黑龙江省百名道德模范候选人、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她的家庭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和谐家庭。

    561 董述勋

    董述勋,男,汉族,1967年6月生,中共党员,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处处长。

    人们常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处处长董述勋却做到了。 

    董述勋的母亲患多种慢性疾病40余年。2001年,他刚在济南分到大一点的房子,就把父母接到身边照料。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他都先到母亲房间,与母亲说话、帮妈妈按摩。2005年,老人病情恶化,导致半身不遂。从此,董述勋每天和妻子一道帮母亲刷牙、喂饭、翻身、按摩、吸氧、洗脚。母亲便秘,他就用手帮忙。 

    2009年以后,母亲彻底丧失意识,成了植物人,饮食、喝水只能用针管一点一点“鼻饲”。董述勋始终不离不弃,母亲的房间、被褥、衣服从来都是干净清爽的,度过3个酷暑,老人没得过一次褥疮。年迈的父亲看儿子每天劳累到深夜,心中不忍,向儿子提出住进养老院的想法,董述勋坚决不同意。他对家人说:“孝是不能等待的,千万别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董述勋不但对自己的爸妈好,对岳父母、妻儿和兄弟姊妹同样也很好。1994年,妻子分娩后的第三天,岳父心脏病加重住进医院,医生会诊后下了病危通知书。他白天照顾妻儿,晚上到岳父床前伺候,直到岳父病情好转,才把父女同住一个医院的事告诉妻子。 

    面对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和生活压力,董述勋用自己的乐观心态影响感染着妻子和儿子,为家庭撑起了一片乐观向上的天空。妻子多次被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上高二的儿子品学兼优、素质全面,才艺表演先后16次获奖。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既不耽误工作,又把家庭照顾好,董述勋平均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先后完成几十项军事科研课题,被评为全军气象装备管理先进个人、军事气象优秀科技工作者。周围人都说他是忠孝两全的好军人。

    562 廉爱新

    廉爱新,女,汉族,1946年11月生,山西省焦煤霍州煤电集团云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职工家属。

    197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廉爱新的家中,在煤矿工作的丈夫被井下坍塌的巨石砸伤腰脊终身瘫痪。从此,她踏上服侍瘫痪卧床的丈夫、拉扯养育3个未成年孩子的人生苦旅。

    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廉爱新用自己孱弱的身体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当时他们全家的生活仅靠丈夫每月51元的工资来维持,丈夫的营养要跟上,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了养活这个家,每当看到家里口粮快不够时,她就躲着家人用红薯干、野菜充饥。每天外出拾煤渣、拣柴火,时间久了,她的两手皱得和树皮一样,即使这样她连一双手套都舍不得买。家里吃水要到很远的山坡下去挑,每次挑水上陡坡,她都必须用手拽着路边的棘草一步一步往上挪,有时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桶滚下坡去,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她家住在一间窑洞里,丈夫每天换下的尿布都要到外面的水管下洗,冬天她的手冻得像胡萝卜一样。冬天她担心丈夫着凉,就用全家仅有的两套棉被盖在丈夫身上,她却在寒冷中颤抖;遇到丈夫上火大便干燥时,她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遇到丈夫腹泻时,她就不停地为丈夫换尿布。在伺候丈夫的日子里,廉爱新又当爹又当娘,她学会了打针、换药、清洗褥疮伤口、煎熬中药、理发,还干起了接电线、修理家电、砌砖抹墙、简单木工等男人干的活计。

    为了报答人们对她家的关爱,廉爱新凭借多年练就的理发、泥炉子等手艺经常为附近居民服务,几十年如一日,尤其是对有病在身的老人她总是主动上门服务,廉爱新说:“我家也有病人,病人的心情我是十分理解的,我愿意为他们做我所能做的一切。”

    历经38个春夏秋冬,廉爱新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今年已经74岁的李彪师傅在老伴廉爱新的精心照料下,满面红光,精神矍铄。3个孩子都参加了工作并成家立业。廉爱新逢人就夸儿子和媳妇孝顺。逢年过节,廉爱新一家聚在一起,人们都会听到她家洋溢出阵阵笑声。

    2008年,廉爱新家庭荣获山西省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她获得山西省第二届公德模范荣誉称号。

    563 魏迪仁

    魏迪仁,男,汉族,1928年5月生,中共党员,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干部。

    魏迪仁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大西南剿匪、抗美援朝等,3次荣立三等功,60年本色依然;他照顾患精神病的妻子张筱湖50年,认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为“黄妈妈”,与黄家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情谊;他40年不懈弘扬中华孝道,为人们树立了当代道德榜样。

    魏迪仁1956年与张筱湖结婚,1960年张筱湖患上精神分裂症。魏迪仁无微不至地照料妻子,陪她说话,唤起她的记忆。妻子住院70天后,病情暂时缓解。1961—1975年,妻子又接连7次发病,他总抱着一线希望辗转携妻子到湖北、湖南、北京等地求医救治。曾有战友劝他与妻子离婚,魏迪仁坚决不同意,他在回忆录中说:“第一,妻子与我结婚前是健康人,现在患病了,却与她离婚,于心不忍;第二,妻子已没了父母,若与她离婚了,她能到哪里去;第三,育有3个儿子,若离婚,对孩子们有影响,有一个完整的家是最重要的。”50年来,张筱湖走丢了10回。每次失踪,魏迪仁就到处寻找。其中有一次,张筱湖走失,魏迪仁和亲友同事找了三天三夜,最后在湖北的云梦县找到张筱湖。50年来,魏迪仁不离不弃精心照料,使张筱湖病情基本保持了稳定。

    魏迪仁与英雄黄继光是一个营队,魏迪仁曾任该营机枪连指导员。魏迪仁十分牵挂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称邓芳芝为“黄妈妈”,精心照顾“黄妈妈”。他十分关心黄继光亲属,与黄家的情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2010年10月,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携儿子黄拥军来湖北孝感看望魏迪仁、张筱湖夫妇。从1969年开始,魏迪仁热心从事传统教育和中华孝道教育,经常到大中院校、企业作德育辅导报告。1978年开始,魏迪仁转业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他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孩子们继承传统,弘扬慈孝,做一个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的人,他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 

    魏迪仁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他2009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0年当选湖北省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