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0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父子四人的中青报情结

王远白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01日   02 版)

    1986年8月8日,《中国青年报》的“把青春智慧知识献给偏僻山乡”栏目中,在头条位置以《科普小组闹红了偏僻侗乡》为题,对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孟寨村的王永良带领侗族群众科学致富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王永良是我父亲,那时候,他是村长和民兵连政治指导员。

    这篇报道,被父亲剪了下来,用浆糊粘贴在老屋的板壁上。1995年,老屋太老,要拆掉建新屋。父亲用近乎绣花的细腻手法和耐心,把这篇报道从板壁上一点点“刮”了下来,然后将损毁的地方精心修补了一番。新屋建好后,父亲又将其粘贴到了新屋的板壁上。

    父亲将《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报道,视为一种精神力量。

    这篇报道对父亲的激励作用非同小可,他更加热情地带领群众致富,使我们村成为当时全县、全州,甚至全省的科学致富典型。他个人亦连连得到上级嘉奖:1988年,父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部授予“成才致富先锋”称号;1989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父亲被国防部通报表彰为“全国民兵预备役先进工作者”。

    也是从1986年开始,父亲每年都订阅《中国青年报》,因此,我们三兄弟是读着《中国青年报》长大的。初中毕业后,大哥南下打工,在厂里到处找《中国青年报》;二哥考上大学后,到图书馆必读《中国青年报》;2004年我考上大学,学新闻专业,父亲常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看了当天《中国青年报》上的新闻,说《中国青年报》是非常好的新闻教材。

    我们村是全县最偏僻的山村,60多户人家孤独地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茫茫林海中,几乎与外界隔绝。那些年,看《中国青年报》,是我们唯一的信息来源。

    对我家来说,《中国青年报》有强大的励志作用,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激励中,二哥成为我们村有史以来首位大学生,改写了一个偏僻山村没有大学生的历史,不久,我成为第二个大学生。

    从1986年至今,已有25年,我们父子四人亦阅读《中国青年报》25年,而且还会一如既往地阅读下去。这份感情,就像我们侗家人酿的米酒一样,时间越久,酒越香醇。

    (作者系《贵阳日报》记者)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活动正在进行中,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查看。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高擎信念的火炬
父子四人的中青报情结
永葆本色立潮头
各地团组织多彩活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