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6月0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记者眼里的乡村生活:
那些快乐或期待的眼神

本报记者 董伟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02日   11 版)

    编者按:

    年轻干部怎样知国情、接地气?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随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团来到湖北房县,和房县野人谷镇杜川村的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周时间里,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走家入户深解民情,深感“震撼”和“教益”。在记者采访中,也深切体会到基层的实情和普通百姓的疾苦。记者将印象最深的两户人家的情况进行了记述,从中感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和改善民生的迫切性。

    杜川村的能人

    在杜川村,乃至整个野人谷镇,戚洋兵都是个名人。很多家的房子都是他建的,他也借此积累了不少财富,成为村里最早富裕起来的大户之一。这一切跟戚洋兵出外“闯世界”大有关系。

    1987年,背着父母亲,揣着50块钱,戚洋兵踏上了去山东的火车,时年17岁。他说,自己不能总在山窝子里待着,也要看看城里人怎么活。

    在山东,戚洋兵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扛过板,也在刘公岛海面上捕过鱼、逮过虾。由于踏实肯干、不惜体力,“湖北小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农民工。论及当年之勇,戚洋兵歪着头、抽着烟说:那时候捕鱼都是用炮炸的,炸完了我一个猛子扎下去,手里各抓一条,嘴里还咬着一条上来,用不着鱼网。

    人说,湖北人精明。戚洋兵确实不傻。出了两年力气后,他就琢磨着学门手艺。那时候农民工的出路多在建筑业,他就把眼光落在了泥瓦技术上。这是戚洋兵高人一筹之处。多数农民工到城市后始终靠一膀子力气,吃苦受累不说,大一点的钱也难挣到。学成以后不久,戚洋兵返乡娶妻生子,种了两年地。1999年,他迎来人生的真正转机。

    那一年,村支书杨守东盖新房。戚洋兵跑过去说:“姨夫,你的房我来建,成不?”那时候,戚洋兵还没有带徒弟,就光杆儿一个,之前也没有独立建房的经验。然而,杨守东竟然一口答应了。“到现在我都感谢老支书,没有他那次点头,估计不会有现在的我。”戚洋兵说,建杨守东的房子比建自己的房子还仔细、上心,鸡蛋大的地方都查好几遍。

    实际上,杨守东的房子没让戚洋兵赚到钱。最后算账下来,他还倒贴了些工钱给帮手。可是,这次建房让戚洋兵名声远扬,之后,十里八村请他建房的络绎不绝,县里也有找他的。“账要看怎么算,要是算小处,我亏了;要是算大处,我赚大了。没有那次建房,谁知道我戚洋兵呢?”戚洋兵算账跟普通农民不一样,他不那么在乎钱,对徒弟也厚道,开的工钱比城里的还高。“做人得大气。有人跟你干,你就别怕没钱赚!”他说。

    现在,戚洋兵带着5个徒弟,拥有自己的建筑队。他的三层小楼,不仅依山面水风景优美,而且还毗邻209国道,顺势开了“农家乐”,成为新的“家庭经济增长点”。日子相当惬意。

    腰包鼓起来的戚洋兵还学会了城里人的情调。每逢妻子生日或者新年,他都会买瓶红酒、弄个烛光晚餐。不过,妻子是“标准的农村妇女”,吃苦持家、相夫教子可以,这一套享受就想不通了:“你这酸溜溜的是干吗呢?就会浪费钱!跟你过日子图的是实实在在。”

    “人家不买账嘛!”戚洋兵说着笑了。

    这里不是桃花源

    自从8年前害眼病以后,84岁的杨守学的面前总是一片灰暗,恰如他的生活一样。

    杨守学住在杜川村邓家沟,距离209国道不到两千米。从野人谷隧道沿山而上,一片郁郁葱葱,夹以流水潺潺,修竹掩映,时而鸡犬相闻,恍如陶公笔下的桃花源。然而,杨守学肯定不是桃花源里人。

    在他家里,几乎看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灶台建在堂屋里,烟熏火燎,屋顶和四壁黑亮。除了盐巴,灶台上没剩什么调料。锅里清煮的是山里采的笋子。灶台旁是最值钱的家具——一个碗柜,他6年前花100多元买的。碗柜上都是灰尘,右上角已经破损,黑洞洞的,里面有一个油瓶,不知道空了多久,横倒着。一个大油桶挨着碗柜,也是空的,说是秋天放玉米用。能看到的饭食是两罐子的腌菜,萝卜缨子。屋顶上有家里唯一的电器:一个灯泡,15瓦,还常年不开。

    家里的4亩坡地,地不肥,种点玉米、土豆。今年房县大旱,庄稼长势很不好。大家都盼着下雨,杨守学心里也急,只是他想下雨又怕下雨:有水,坡地上的玉米自然好麻利儿地长,但是土房子年久失修,一下雨就漏,四处如串珠子一样,他就有得忙活了,用盆、罐接,满了往门外倒,少不得一番折腾。

    杨守学不识字,连名字也不会写,儿子们也一样。不过,他倒是知道学堂所在。“就在那边!”他指着公路的方向,就是从来没进去过。“如果我有孙子,我一定得让他去上……”没说完,他就默然了。

    杨守学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太阳底下数养的鸡。其实也就3只。他喜欢数。这3只鸡是他零花钱的主要来源之一,买盐主要靠它们下蛋换的钱,而买盐是这个家日常唯一的开销。杨守学零花钱另一个来源是卖柴。反正靠着大山,柴总是不缺的,一次能卖30元。和戚洋兵走南闯北不同,杨守学一辈子最远处也就到过镇上。

刘剑文:现行个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被夸大了
记者眼里的乡村生活:
那些快乐或期待的眼神
非法打捞严重威胁水下文化遗产安全
“卧底记者”石野被诉“诽谤”
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
北京市候选人接受群众评议
食品安全事件敲响未成年人保护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