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6月05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大运深圳迈向“志愿之城”

本报记者 陈凤莉 武欣中 通讯员 李洁茹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05日   02 版)

    两个月后,深圳大运会将拉开大幕。来自大运会志愿者指挥部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有20%左右的市民以参加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大运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远远超过计划的127万;超过80%的高校学生申请做大运会志愿者,80%的少先队员加入“小手拉大手”家庭志愿计划,并带动90万名家长参与志愿服务……大运会的到来,加快了志愿服务精神在这座城市的传递和普及,也彰显着这座城市文明的高度和厚度。

    借大运会契机,深圳提出全民共建“志愿之城”。

    志愿精神 源自心灵

    虽然还没毕业,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邬慧珍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五星级”义工了。她觉得义工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职业”,甚至还动过这样的念头——干脆这辈子做一名专职义工算了。

    被问及喜欢做义工的原因,邬慧珍的回答简短而朴素:“能够帮助别人,我觉得挺高兴的。”

    邬慧珍的义工之路是从到儿童医院探访脑瘫儿童开始的,尽管去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想象过病中孩子的状态,但当几十个患脑瘫的孩子出现在她面前时,邬慧珍还是忍不住哭了:“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此后,邬慧珍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陪孩子们玩,领着他们一起做康复体操,看到孩子有了进步,哪怕只是肢体稍微有了一点力量,她都会非常开心。

    张海文是深圳义工社团“大浪爱心之家”的负责人,十几年前,初到深圳打工的张海文遭遇过找工作无门、被“黑中介”欺骗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的困境。“那个时候,有人给我一杯水都是很大的帮助。”张海文说,后来,一个老乡帮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或许是经历过这些坎坷,张海文深知,对身处困境的人来说,一点点的帮助都会产生很大的力量。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后,2003年,张海文去义工联注册做了一名义工。后来,他组织成立了“大浪爱心之家”,先后帮扶1000多名受困者。

    “一些人在得到我们的帮扶后,成了义工,再去帮助别人。”张海文把这种爱心传递称为“感染的力量”。

    在深圳,像邬慧珍、张海文这样的注册义工有25万人。他们中间,有爱心大使丛飞、国际义工李泓霖、募师支教创始人许凌峰这样的模范人物,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市民和来深的建设者。

    随着大运会即将到来,邬慧珍、张海文等义工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大运志愿者。

    小U站有大精彩

    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深圳人逐渐了解义工并成为义工。大运会到来之际,25万名深圳义工整体转为大运会城市志愿者,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加入这个行列。他们将依托遍布深圳的818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U站,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包括信息咨询、文明宣传、应急服务在内的多项志愿服务。

    5月29日,星期天,罗湖区万象城U站站长王栋带着他的队伍正在值班,由环保材料制成、造型别致的U站旁边,两棵由环保材料制成的祝福树格外醒目,密密麻麻的“绿叶”上写着一些祝福语:给力深圳,给力大运,大运让深圳更美好!王栋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为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大运而想出来的“特色服务”。

    团罗湖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罗湖区内的16个一类U站都各有特色,或主打环保理念,或凸显党团员志愿者风采……

    大运会志愿者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25万名深圳义工整体转化为大运会城市志愿者,一方面可以保障深圳义工有序、高效地参与大运会城市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整体转化也让深圳义工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4月以来,深圳义工开始陆续接受外语、法律、应急处理及大运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相比服务理念和服务项目的创新,深圳在U站运营模式上的探索更有新意。

    龙岗区是大运会的主场馆和大运村所在地,承担的志愿服务任务最重,也是深圳辖区面积最大的区。“全区的U站跑一遍,没有两三天根本下不来,而且,我们区高校少,志愿者从何而来?”龙岗区义工联负责人郭流昌告诉记者,刚接到U站建设任务时,摆在眼前的困难让他费了不少脑筋。

    “能不能尝试采取社会共建的模式,让区内的企业、学校成为U站的主人?”为了能找到承建方,郭流昌尝试着在报纸上打广告,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想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热烈响应。短短一个月,有300多家单位来报名,最终有256个单位成为龙岗区U站运营的“承包方”。一家只有200多人的企业,竟选派出92人担当U站志愿者。

    大运志愿者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团深圳市委副书记张志华告诉本报记者,除了企业、单位,全市还有多个从事义工服务的法人组织都主动提出要承接U站的城市志愿服务项目。

    对于深圳在U站建设上的创新,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研究专家、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教授谭建光认为,推动法人义工组织承接U站服务,既可以为大运会之后保留站点、持续服务奠定基础,还可以促进义工组织发展,增强其独立性、自主性,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幸福社会的重要力量。

    深圳“志愿之城”初具雏形

    对深圳青年学院院长巫景钦来说,深圳义工的发展历程早已成为他的城市记忆中最温暖的一部分。作为深圳首批义工成员之一,巫景钦回忆道:“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创业者聚集在这里,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大多是孤身来深圳闯荡,没有家庭的温暖,缺少亲情的交流,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常常连个倾诉对象都没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9年,由团深圳市委权益部牵头,巫景钦和其他18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干部成为深圳第一批志愿者,从一部 “为您服务”热线电话起步,深圳义工开了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先河。此后,全国第一个义工团体、全国第一个国际义工、全国第一部义工法规陆续在此诞生……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服务精神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某种品格;“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也早已成为深圳很多市民的生活方式。大运会的到来,极大激发了深圳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深圳也因此提出,要借大运契机,把深圳打造成为“志愿之城”。

    谭建光教授分析说,“志愿之城”应当包含四大要素,分别是“志愿文化传播面广、志愿活动参与率高、志愿组织繁荣活跃、志愿资源汇聚丰富”,而深圳在这些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谭建光说,大运会是一届青春的盛会,深圳又是一座青春的城市,年轻人的“不安分”和“创造欲”使本届大运会的志愿服务注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本报深圳6月4日电

北京稻香村:做产品就是做人
党心连民心 众志战“湖枯”
大运深圳迈向“志愿之城”
千里驰援送甘泉
高招录取率攀升促高考改革
四川工青妇组织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陕西驻京团工委用乡音联系青年
我国首套井下救生舱设备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