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6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他的人格魅力感召每个人

——追记青年科技工作者任通

本报记者 雷宇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06日   02 版)

    很难想象,一位普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离去能如此持久地搅动人心。

    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一年多过去了,李灿院士说起自己英年早逝的弟子任通,依然禁不住泪如泉涌。

    任通身边的人不约而同地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内心多么清澈的人!”为了帮任通治病,大连化物所的员工自发捐款30多万元。

    “如果生命如此短暂,你将选择怎么度过?”实验室里,一群研究生在追忆任通的文章中提出这一命题。

    在这些80后眼中,任通32年的短暂人生旅途中,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其生活点滴带来的启迪,就像湛蓝的大海,清新鲜活,浸润心灵,“是新一代科研人最好的榜样”。

    有一种追求叫志存高远

    在原始创新路上披荆斩棘,任通说,“凡事总要有个开头”。

    2003年8月,25岁的任通从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来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做博士后研究。

    其时,我国能源环境领域危机初现,太阳电池产业刚刚发展起来,没有自主的先进核心技术,大规模应用受制于国外。

    任通的导师李灿敏锐地意识到太阳能开发对我国的意义,提出太阳能科学利用的光催化和太阳电池等几个研究方向,建议任通开展太阳电池的研究。

    对博士期间研究传统催化材料的任通而言,这是个学科大跨越,“就像运动员从练铅球改为练百米跑”。

    路是否能走通,谁都没有把握。一旦不顺,评职称、申请经费等都会受影响,现实的选择摆在任通面前。

    李灿没有强求,他理解每一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现在有些青年比较务实,想着赶紧出成果发论文,找份好工作,晋升、赚钱、买房……”

    经过一周的调研,任通给出的答案让李灿眼前一亮:“凡事总要有个开头,越早开展这项研究,就越能早出成果,造福国家。”

    选择创新,就意味着要在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一开始,任通连这个领域的基本文献资料都看不懂。他到图书馆借书,到当地的大学蹭课,从一个个陌生的专业名词开始了原始积累。

    次年进所读博士的于睿还记得,当时实验室的许多老师和同学在半导体领域都是外行,任通带着她跑五金市场、电子城,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玻璃板怎样切割”、“电沉积实验中3个电极如何摆放”等简单问题成了“启蒙课”。

    实验条件从零开始。

    任通只身外出调研,访问了许多有太阳电池研发的大学研究所和一些相关企业,逐渐把做太阳电池实验所需的设备购置过来。

    每天早上8点前,任通就会来到实验室,常常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之后。这个身高1.8米、喜欢哼歌的帅小伙被同事奉上一个雅号——“辛勤的小蜜蜂”。

    在差不多一年时间里,实验在无数次失败中停滞不前。此时,其他人都在发文章,任通丝毫没有气馁,每弄懂一点问题,他都兴奋不已,并以此不断激励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着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

    无数实验样品记录了任通的付出——他制备出的指甲盖大小的样品,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几个抽屉,外人很难想象,将一块导电玻璃手工裁成一个个小片,需要3道工序,一次就要耗时大半天。

    经过两年艰辛尝试,任通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液化学方法可以合成出廉价的、具有很好性能的化合物太阳电池材料,这有望大大降低太阳电池的成本。

    博士后期间,虽然仅仅发表了两篇论文,但任通的工作却为实验室的太阳电池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1月,博士后出站后,他即被选拔留所工作。当年,任通晋升为副研究员,还成为所内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

    有一种魅力叫坦荡无私

    李灿说:“都说老师教育学生,但我常常从任通身上受到教育。”

    在任通的感召下,一批研究生陆续加入到太阳能研究中。

    在同组博士生肇极眼中,任通亦师亦友。他亲自参与研究生的实验,带着学生一起去大学旁听半导体课程,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无私地与大家分享。

    几年下来,这个组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而今,走进位于半山腰上的实验室,门口依然保留着刻有任通名字的小标牌,偌大的几间办公室被琳琅满目的仪器挤得满满当当。

    2008年6月,大连化物所太阳能研究被中国科学院遴选为太阳能战略研究前期专项。

    李灿委托任通组建太阳能研究实验室。

    任通四处调研,积极申请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归来,任通却丝毫没有考虑竞争的压力。

    2008年年中,课题组要选一个副组长,组长李灿征求任通的意见,任通一口气推举了几个人,唯独没有自己。

    李灿问他:“你自己有没有可能来做这个副组长?”

    任通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资历还浅,学术上做出来的有显示度的成果少。

    但在研究所考评中,学术委员会30多人高票通过了任通担任副组长。

    年轻科研人员出国学习是提高自己的一个捷径。任通很早就有出国深造的机会。然而,他一人承担了很多工作,为了不影响实验室的工作进度,就一再推迟。

    在李灿的眼中,任通就像一面镜子,“老师应该是教育学生的啊,但是跟他相处,很多时候都觉得他的精神在感染教育我”。

    “你跟他打交道,就会觉得他有一种特别的人格魅力。”记者低头记录,不经意抬头时,李灿院士已经泪流满面。

    副研究员施晶莹至今清晰地记得,2006年3月自己博士即将毕业,联系李灿院士做博士后时,作为李灿的助手,任通在回复邮件中说:“这是一项值得为之献身的事业!”

    这激起了施晶莹的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年轻人?他说的如果不是大话套话,该有着怎样高远的追求?”

    施晶莹说,之后的几年里,自己的疑虑渐渐消失了,留下的只有钦佩,“从任通的身上,能找到我们80后稀缺的东西,他的坦荡和纯粹,他一直脚踏实地做事,看不到一丝急功近利。”

    有一种情怀叫坚强乐观

    一位80后博士生反思:“生命如此短暂,你将选择怎么度过?”

    2008年年底,任通经常觉得腰背痛。一开始以为是太劳累,后来疼痛越来越厉害,他不得已去医院检查,竟然发现了恶性肿瘤。

    任通选择了保守秘密。

    他在放假时悄悄做了手术,术后10天就回到了实验室。面对众多关心、询问的目光,他说:“我没事了,挺好的,呵呵,好好工作!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在读博士生程士敏还记得当年冬季的一天,任通一只脚上穿着拖鞋,向山上实验室蹒跚而行。

    面对程士敏关切的问候,任通解嘲道:“本来前几天落枕了,这又把脚给扭了,都快成残疾人了。”

    没有人知道,癌细胞此时正在任通体内悄悄扩散。

    2009年11月初,返聘专家韩秀文老师和任通讨论工作,两人正聊着,任通突然站了起来,额头不断冒出豆大的汗珠。

    韩老师问他怎么了,任通笑着说,没什么,我出去喝点水就没事了。不一会儿,任通又回来继续讨论。韩秀文事后才知道,任通当时是后背疼痛难忍,“他强忍着疼痛,却微笑着面对我们”。

    2009年11月底,医院发现任通的癌细胞已多处转移,必须紧急到北京做颈椎手术。

    手术治疗费用高昂。获知这个消息后,实验室里在所内贴了几张海报,熟悉任通的人奔走相告,李灿院士拿出两万元,研究生们从伙食费里挤出三五百元,从普通同事到所领导,大家纷纷解囊,几天时间竟募集了30余万元。

    所里的老师和同学专程赶到北京探望任通。还未等大家安慰他,任通却反过来安慰大家:“病很快就会过去,实验室的工作还等着呢。”

    任通去世的前几天,韩秀文给任通打电话,通报实验室党支部获奖的消息。电话那头,病床上的任通禁不住哭起来:“李老师(李灿院士)等了10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这也是同事们记忆中,这个爱笑的小伙子唯一一次流泪。

    病魔无情,2010年2月10日,任通永远地松开了牵挂者们挽留的手。

    作为实验室党支部书记,他还没来得及去领大连市“优秀党支部”的奖,没有看到他为之辛苦工作的“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太阳能光化学转化中心”几个月后的落成。

    一篇已经改了十几遍的手稿,每页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安静的台灯,厚厚的文献,10多个写满字的笔记本,见证着任通的追求和奋斗。

    任通留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屏幕保护时依然闪动着:“做李(李灿)老师那样的科学家!”

    于睿博士还记得任通借给自己的书《细节决定成败》,以及任通画上红线的那句话:“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这恰似任通用一生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

杜双庆:大学里的独臂公益达人
团南京市委关爱烧伤儿童
“花钱雇人给自己挑毛病”
邱光华
钟南山
樊锦诗
我心里和农民渔民一样焦急
他的人格魅力感召每个人
和衷共济万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