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我的第二教材

邴绍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07日   03 版)

    与《中国青年报》结缘是在1995年。那年我刚刚从师专毕业,来到一所农村高中任语文教师。刚毕业的老师大多豪情满怀,我也不例外。从教伊始,我便开始了自己的“另类”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从那时起,《中国青年报》便成了我的第二教材,许多当年的学生至今记得我在课堂上读报评报的情景。

    当时的报纸都是由学校订阅的,集中放在图书室,每次借阅都很麻烦。后来我便干脆自费订阅报纸,分发给学生阅读。记得学生在桌上摊开的一张张报纸,记得他们看完报纸互相交流的神情,记得他们认真阅读的专注……16年过去了,那群农村孩子汲取精神食粮的情景依然那么生动。

    1999年,我的一个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全市语文第一名的好成绩。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他说自己那篇作文中很多素材来自《中国青年报》。也许,这是做老师最愿意听到的消息,因为我们的付出终于有了直观的回报。《中国青年报》不仅塑造了一代年轻人的心灵,也为他们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这是我们做老师最大的欣慰。

    2000年,我调入县城教书,但为学生读《中国青年报》的习惯仍然一直坚持。再后来,互联网的发展为我读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2008年以来,我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阅读《中国青年报》电子版,如果发现有好文章,我便复制下来,投放在教室大屏幕上和学生一起分享。《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行文优美、信息丰富,我在读文章时,往往会和学生一起分析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学生学起来特别有兴趣。许多学生受到好文章的感染,自己也学习中青报的风格,写了不少的精彩文章。

    除了在课堂上读报之外,我还把《中国青年报》的精彩文章印制成活页阅读材料发给学生学习。今年1月,我为艺考学生印制了一本《2010社会及文化现象积累》,文章全部来源于2010年的《中国青年报》。

    感谢《中国青年报》陪伴我们走过了高考备考的紧张岁月,她为学生枯燥的学习注入了一缕鲜活的色彩。感谢《中国青年报》60年来为读者提供了那么多打动人心的精彩文章,使我们感怀不已,终生难忘!

    (作者系山东省莒县高考辅导培训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活动正在进行中,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查看。

邴绍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07日 03 版

公布一把手电话 是不是个好制度
雨降水涨
《中国青年报》,我的第二教材
发展中国论坛年会9月举行
河南理工大学设立“傲立创业基金”
龙岩先行先试 织就民生保障网
福建团组织:让党史学习深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