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勿用”与“飞龙在天”是《易经》中对事物低潮与高潮的描述。当年中国共产党人走进延安与走出延安是这一过程的典型样本。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从低潮走向高潮呢?毛泽东同志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依据这个论断,在延安期间,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重点做了三件事:
一是制订中国革命的路线图。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从哲学思想、战略设计、政策策略等层面对中国革命由何处来、如何壮大、向何处去等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在《矛盾论》、《实践论》中,就对立统一规律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矛盾分析法等创新思想,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路线图。《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与路线图。《论持久战》描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路线图。《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文章,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系统理论,描述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的路线图。
二是开展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2年到1945年历时三年的整风运动,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创举,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党的领导机关和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了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使全党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以后的一系列胜利提供了保证。
三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开办学校。培养干部最有效的办法是办学校。延安13年,在边区以延安为中心,有各类干部学校30余所。既有比较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有战时短训班;有党校、军政学校,也有工青妇的干部学校;有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学校,也有医药卫生、农业纺织学校。门类齐全,形式多样。中央专门成立了中央干部教育部加强管理。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许多中央领导担负了授课任务,选调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干部到学校担任领导和教员,仅依靠“抗大”就培养了10万干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这三件事所体现的伟大智慧,对我们今天仍有着非常多的启示:
■方向决定成败,明晰发展战略。
方向问题是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方向正确,每前进一小步,都是胜利,积小胜可以成大胜;方向错误,每迈进一步,就离正确方向更远,即使一时取得些许成就,最后也会因南辕北辙,付诸东流。
毛泽东当年以大战略家的智慧,通过全面制订中国革命路线图,勾勒中国革命的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并领导全党全军创造性地将路线图付诸实施,使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革命年代如此,和平时期也不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路线图,已推进中国社会高速发展30年。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研究制订出台了一批中长期发展规划,从顶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方位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在更深程度、更广领域参与各种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订了新的“路线图”。
■统一思想,同心同德促发展。
统一思想是前提,同心同德是要求,汇聚力量促发展是目标,三者缺一不可。
考察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凡是内部思想不够统一、合力形成不够的时候,轻则导致党的事业发展速度减慢,重则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凡是内部思想统一,内外一致的时候,党的各项事业充满生机活力。延安时期通过大规模整风后,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革命路线、方针政策和集体意志的空前统一,促成了革命阵营力量和民主进步力量的有机整合,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根基。改革开放30年,党通过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卓有成效的改革,把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和可利用的力量,统一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之下,实现了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和社会建设不断进步。
■投资培育人才,积蓄发展能量
建党治国,人才为本。正是缘于对人才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求和对人才寄予的厚望,所以我们党即使在延安时期各种条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仍尽一切可能大办抗日军政大学。事实证明,这一积蓄发展能量的战略举措,对中国革命的前途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因此,人才是兴国、兴党之本,也是兴校、兴业、兴家之本。没有人才就会失去竞争力、执行力、生存力。
李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