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香港的一个露天广场,隔壁的餐厅传来一阵阵欢呼声,转头一看,那里的顾客们,正在专注着电视机里面的法网男子决赛。
这是李娜夺取法网女子冠军的第二天。忽然想到,前一天晚上,这个酒吧里面,应该也有不少网球迷观看比赛,只是不知道,李娜的支持者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喜欢她的球技,还是仅仅因为她是中国人?这样的问题,不会发生在法网男子决赛身上,不管是费德勒还是纳达尔的球迷,没有人在乎甚至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们的国籍问题,选择支持他们中的一个,完全是因其在球场上的个人表现。
如果说李娜的获胜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话,那就是证明,越来越多的亚洲运动员,加入到网球、高尔夫球这些欧美人看重并且引以为傲的运动中来,并且成为顶尖选手。
这些亚洲运动员的成功,当然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中产阶级的涌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负担起这些运动。比如,高尔夫球运动在韩国的相对普及,和一批出色的韩国职业选手的涌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娜的获胜,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欢呼,也会让更多人喜欢上网球运动。不过,借助这股网球热潮,是不是能够推广和普及这项运动,从而提升中国网球的整体水平?
网球在中国内地不普及,因为网球场数量不多,加上收费不便宜,私家教练更不是普通家庭能够负担的,学校则缺乏这项运动的场地或者传统。此时,如果政府不在学校推广,或者在社区投资场地建设,网球运动只能停留在“贵族运动”的阶段。
当然,普及并不意味着能够出现精英选手。在香港,网球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这项原本只有外国人进行的小众活动,之所以能够普及,与政府提供大量便宜的场地、民间网球会活跃不无关系。单单是香港网球总会,就有4000多个注册会员,还不包括其他网球业余爱好者们。可是,香港并没有出现顶尖的职业选手,这一点和日本的高尔夫球运动有些相似。
虽然日本的高尔夫球比韩国要普及,球场和青少年选手的数目远远超过韩国,打球的费用也比韩国要低,可选手水平却比不上韩国。因为韩国采取极端的训练方法,不管是运动员,还是父母、学校以及球会,都一门心思向着职业运动员的方向努力,如果进入了国家队,则会由政府来承担所有的训练费用。
正如李娜自己所讲,体制培养是她的起点,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走向职业化的中国运动员的起点。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制度未必优越,却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在普及和职业化之间,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让那些有志于此并且有天分的运动员,有渠道和能力,把运动从爱好变成一项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