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最大的批发市场——西宁市海湖路市场,菜贩子杜永州望着还剩下多半东风车的甘蓝,连连叹气。
“再过一两周,等天气热了,来自安徽、山东的甘卖得差不多了,本地的甘蓝菜就好卖了。”杜永州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今年以来,由于油价上涨推高了运输成本,杜永州生意上的好光景一去不返。更令他烦恼的是,受政府临时价格管制影响,甘蓝菜的批发价格一直徘徊在0.45元左右,始终没有涨起来。
所谓的“临时价格管制”是青海省政府调控物价出台的措施。1月以来,青海省的物价指数一直高位运行,青海一季度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8.8%,比同期全国CPI整高出3个多百分点。
由此,“行政之手”被迫走上前台——青海省临时价格管制调控出台。青海也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实行临时价格干预的省份。
据了解,青海省临时价格管制调控的目标主要是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且能依法干预的生活必需品。时间从2011年4月19日持续至7月19日。那么,物价严厉调控一个多月后,成效如何?
居民:菜价仍然居高不下
来自西宁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4月份西宁市场价格总体仍保持上升态势,但涨幅有所缩小。4月西宁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7.9%,同比涨幅比上月缩小0.7个百分点,4月环比价格下降了0.6%,今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连日来,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西宁市大型批发市场、零售早市、零售菜市场、超市等地,从流通的各个环节着手展开调查,试图呈现政府干预对蔬菜价格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5月23日清晨,西宁海湖路市场车来车往,人声鼎沸。这个偌大的批发市场恰如一面镜子,既照出了这个西部内陆省份物价高涨的秘密,也揭示出物价调控之难。
安徽人王少英已经在这个市场摸爬滚打了20多年。从摆小摊卖辣椒起家到现在每天销售70多万吨辣椒,有30多辆大车,400多平方米冷库,王少英成了这个庞大市场里一个“掌握价格话语权的人”。
“青海本地菜少,缺啥菜,我们就(从外地)拉啥菜。”她说,不过,“今年政府压价压得厉害,不让高走”。王少英的配送中心,被政府严格监管,每天都有人前来采样。
“政府应该压低物价,这样老百姓能吃到新鲜菜。我也希望菜价越便宜越好,便宜的时候卖得快,销量就大。”王少英说。
王少英也能从中得到政府的补偿——完成下达的任务数,外地运输每吨千公里40元的补贴。
有政府部门官员表示:“管住这些大户,就能管住物价。”
但河南人张来法认为,“没有政府平抑物价,生意还做得轻松一点。”
他同样是这个市场里的“厉害”角色。他告诉记者,1吨菜从山东运到青海,成本在300元~400元上下,政府的补贴“起不了多大作用”。他认为,政府的调控手段还是“很有效果”的。整个海湖路市场菜价平稳,没有发现缺货、少货现象。
每隔一天,外地客商张文兴的东风大卡车就要从160公里远的甘肃兰州红古到西宁往返一趟。为此,他要支付的成本包括大约1300元的油钱、80元的过路费、每车160元的市场管理费、雇佣小工一天每人100元以及30元每天的过磅费。
时下行情不好,白菜在红古的收购价是0.41元~0.42元,拉到海湖路市场,也仅卖到0.45元。但张文兴说,“卖菜赔钱很正常,现在生意不好做。”
尽管众多的蔬菜批发商都在抱怨菜价太低。但西宁市居民们感受更多的依然是菜价高。
靠退休金过日子的赵成明老人,每隔两天就要跑一趟西宁市最大的早市——五一早市。为此,他要花一个钟头坐7站公交车。5月22日这天早晨7点刚过,赵成明就到了那里,他拿起一把打着露水的新鲜韭菜告诉记者:“这里只卖1.3元,比家门口的菜铺子便宜7分钱。”
“史上最严厉的调控”
有关人士认为,这一轮物价调控手段之多、力度之大、法令之严,堪称是青海省“史上最严厉的调控”。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紧急通知》中称:“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重要举措,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有重要意义。”
西宁市发改委主任宋晨曦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物价涨幅要和老百姓收入水平相匹配。”
宋晨曦说,青海省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推出后,西宁市很快出台了“西宁十五条”平抑物价——诸如对个别商品实行最高限价、对主要蔬菜品种实行批零差率控制等,目标直指脱缰的物价。
所谓“批零差率”,是指根据蔬菜的损耗程度和市场分类对蔬菜进行价格调控,就是把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绿豆芽、冬瓜、萝卜等8种蔬菜的批零差率要控制在40%以内;黄瓜、西红柿、长茄子等11种蔬菜的批零差率控制在50%以内。超市、标准化农贸市场在此基础上可上浮10%。
每天,西宁当地的报纸都会刊登主要蔬菜品种的批零价格表。在集贸市场的醒目位置,也会公示当日主要蔬菜的批发价和零售价。
西宁市大百超市专门开辟了平价蔬菜和粮油专区,服务员主动引导顾客前来挑选。大百超市副经理杨冬梅告诉记者,“超市的蔬菜损耗更大,有时要亏本经营,供应商们经常叫苦”。
调控的愿望是好的,那么结果怎样?记者在西宁市莫家街市场调查发现,批零差率措施并未得到严格落实。比照当天报纸上刊登的批零价格表,本报记者注意到,不少商贩叫卖的蔬菜零售价格显然略高于政府规定的价格。比如按照批零差率换算,甘蓝菜当天的批发价格是0.45元/斤,拟定差率为50%,零售价格将近0.7元。但实际情况是,这条拥挤的街道上,很难看到低于1元的甘蓝。
“只能随行就市。100斤菜从批发市场出来,就少了十几斤。这损失咋办?”一位年龄不大的商贩反问道。
相比菜价,西宁市对猪、牛羊肉价格实施了更为严厉的“最高限价”。以猪肉为例,物价部门规定,三级肉每公斤最高限价21元,四级肉每公斤最高限价20元。但“最高限价”遭到了零售者的“抵制”。5月23日下午,在西宁市莫家街市场,一位卖肉的女摊贩拿着一纸文件情绪激动地说:“批发价那么高,逼得我们没办法,只能涨。前两天不敢乱卖,这两天压也压不住了……”
这位来自四川的女摊贩说,层层转包后的摊位费高达每月800元。更重要的是市场上已经没有货源了。一天只能卖一头猪,连摊位费都卖不出来。
为什么是青海
5月22日近11时,杜永州的半车甘蓝菜仍然没能售罄。10年前,这位青海省乐都人还是地道的农民,以种菜为生。他的家乡也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基地。
但他很快发现,种菜没有前途。“现在打工一天怎么也能挣100元,种地几个人一年下来就几千块钱,打工比种地强多了。”杜永州说。后来,他和几个亲戚合伙贩菜。
显然,农民不愿意种菜也是青海省物价高企的一个原因。
《青海省情研究》今年刊载的一篇研究文章分析写道,青海省商品消费对外商品的依赖程度较强,自身对商品的可控性弱。资料显示,青海省鲜菜市场的自给率夏季约为30%,冬季约为10%。鲜瓜果有95%以上依靠外省调入,大米完全由外省购进。面粉也不能完全自给,需从甘肃、宁夏、四川、新疆等省外购,近3年农产品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涨幅均高于全国水平。
另外,青海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的比重大,农产品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更明显。
“今年以来,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由于我省大多数消费品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输入性通胀压力大,加之自身调控能力弱,流通环节对推动价格上涨的影响偏重,价格过快上涨中存在明显不合理因素。”《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紧急通知》中写道。
而让西宁市发改委主任宋晨曦担心的是,整个西北物价都高,“降低物价都很吃力,外部环境不好。”
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分析说,物价上升意味着青海居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从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青海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000元。要凭低收入跑赢高物价,谈何容易?
临时价格管制能走多远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王长安曾对媒体表示:“青海之所以选这个时间点实行价格干预,是因为市场上4~7月价格有个往下走的过程,大环境比较好。解除干预后,价格不会反弹上来。”
5月23日,青海省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何时取消价格临时管制,目前尚无时间表。
宋晨曦表示:“价格的临时管制可能是短暂的、临时的,但是通过价格干预,降低一些消费和市场的预期,对长期的物价稳定是有好处的。”
他说:“此轮调控中,既要降低价格,又要保证供应。要联系起来考虑,不能割裂地看。这看起来容易,其实不是件简单事。”
宋晨曦认为,在增加本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后,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将下降,由此可降低成本。以西宁市为例,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旨在提高农副产品的自给率。2011年新建牛羊、生猪、奶牛生产基地10个,禽蛋生产基地5个,新建3500栋日光节能温室、3500栋蔬菜大棚……
对于政府临时价格管制合法性的问题,青海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窦国林认为。
“从长远看,临时价格管制有利于形成一种消费预期,有利于调控物价。”他说,青海省要长远规划、统筹安排新的高效、优质、安全的接续基地以保障青海省市场供应。另外,财政支持各地建立完善蔬菜交易场所,为农民直接进城交易提供方便,减少中间环节损耗,支持青海商贸流通企业和生活必需品主要产区建立长久合作机制。加快发展轻工业和食品生产企业,加快建设副食品以及蔬菜储备调剂中心,建设大型蔬菜集散中心。
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认为,价格临时管制可能会和市场经济规律有冲突,但行政干预的手段并不违背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应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题中之义。
孙发平建议:“长远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政府的引导,加快蔬菜塑料大棚建设步伐,增加供给。”
“既不能降得太猛、太快,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又不能不降,降到一个老百姓和政府都能承受的区间,非常关键。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市场的力量要大于政府的调控力量。”宋晨曦最后强调说。
本报兰州6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