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水呼啸而来,当楼房轰然倒塌,当生命转瞬即逝……人们下意识里会有怎样的情绪呢?恐慌?呆滞?无助?茫然?没有遇到过灾难的人们,不敢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时会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可是,我们从电视画面里看到了,从报纸网络上读到了。日本东北关东大地震发生时,除震中地带和被海啸肆虐的沿海地区之外,居民们走到街上,在中间的人行道安静地站着,警报解除之后,路上没有一点垃圾。飞机因地震而延误,候机的日本人没有吵闹、没有惊恐,他们选择安静地看书。停电了,市民没有抱怨,而是听从国家安排,并主动节电。去超市买东西,墙上的告示说,鸡蛋每人只能拿一盒,日本人绝对不会拿两盒。一些生活必需品一度短缺,商家却很厚道,不但不哄抬物价,有的反而是降价销售。媒体和手机会社合作,向手机用户免费提供地震相关信息。地震后,公用电话变成了免费电话。普通百姓的表现,告诉我们一个关于日本人的秘密,这个秘密用中国古语来说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这样的坚强,这样的韧性。我想,有着这样坚强与韧性的日本,再大的灾难,也一定能挺过去;再大的伤痕,他们也一定能抚平。
我还想,为什么日本能这样的坚强、这样的韧性?
与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有人说,可能是日本多发地震,他们已经习惯了吧?也有人说,日本是岛国,一直以来就有一种忧患意识,太多的忧患,磨砺了他们的坚强。还有人认为,经历了世界上唯一一次原子弹袭击的日本人,已经能把所有的灾难都看轻了。所有这些看法,在我看来似乎都有道理,但我不知道到底哪种看法最切中问题的本质。
我到访过日本,曾经参观过日本的阪神大地震纪念馆。我想通过我的见闻,说出自己的思考来。
在这个纪念馆里,我们看到过一个仅仅7分钟长度却让观众目瞪口呆的短片。这是1995年1月17日那场震惊世界的阪神—淡路大地震的纪录片,很多镜头取自灾难现场。而这个纪念馆更有另一个名字: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因为在这个地震博物馆里,不只是收藏了许多地震文物、地震资料,不只是展出大量当年灾难的惨景和救援的照片,更有对那场地震的反思——建筑物何以如此不堪一震?我们的城市在快速发展中缺失了什么?我们该如何防灾抗震?“一场灾难之后,最重要的,是防止下一次灾难发生时,我们依然重复曾经犯过的错误!”本着这样的理念,日本开始做大量的工作,除加强建筑的抗震性设计外,更把主要的工作放在对国民的教育上。从儿童开始,就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如何逃生、如何自救、如何独立与自我负责。就是这个“自我负责”的意识,使学生们很快就能融入到规则的约束下,自愿接受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最大方便的社会秩序。小学的教育铭记在心,长大了,就融入骨髓,成为习惯。
对人类来说,大自然带来的灾难不可避免,我们躲不掉,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地必须坚强面对。灾难之痛,不是一个人的痛,而是群体的痛,所以我们要共同面对。灾难过去,我们还要生存,逝者已逝,生者还要迈步前行,所以,我们要有韧性。这是最朴素的真理,就是这种坚强与韧性,构建了灾难与生命之间平衡的等式。
面对灾难,直视灾难,减轻灾难,看淡灾难,走过灾难,反思灾难……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到今天的东北关东大地震,日本人就是以这样的坚强与韧性,给我们,给世界,诠释了灾难与生命之间这道平衡的等式。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会解这道等式的日本,将能尽快从灾难中走出来,开始他们的重建、他们的复苏,以及他们新的崛起。
主办单位:
中国青年报社
日本科学协会
人民中国杂志社
后援单位: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中国日本友好协会
日本驻华使馆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特别赞助:
日本财团
赞助:
全日空航空公司
征文须知
征文时间
征文从即日起至2011年10月31日止(以当地邮戳等有效日期为准)。
中国青年报社负责征集中文作品,人民中国杂志社负责征集日文作品。
征文主题
(1)《日本,我想对你说》
(2)《由日本大地震所想到的》
两者任选其一。文章标题可自拟。请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忌空泛议论。
获奖公布
本次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4名。
从2011年6月起至2011年11月,《中国青年报》将陆续刊登18篇获奖文章(即从6月起至11月每个月评选出3篇文章见报,请注意及时投稿)。
待征文活动全部结束,由定评委从18篇获奖文章作者中遴选出6名一等奖获得者、12名二等奖获得者。然后,再从未见报征文作者中评选出24名三等奖获得者。最终评审结果将于2011年12月在《中国青年报》国际版上公布。
征文奖励
所有获奖者均将获得由主办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其中,6名一等奖获得者将被邀请于2012年2月访问日本;12名二等奖获得者每人获奖金2000元人民币;24名三等奖获得者,每人获奖金500元人民币。
征文对象
16周岁~45周岁的中国公民。
征文要求
(1)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使用中文,字数限2000字以内。
(2)请参赛者务必附上个人基本资料(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和职业,以及有效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如有电子邮箱,也请提供)。
征文邮寄
(1)征文请寄: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国际部;邮政编码:100702。(请在信封正面左下角注明“征文”字样)
(2)征文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guojibu08@sina.com(在邮件主题一栏,请注明“征文”字样)。
网上查询
有关征文事项可登录“中青在线”网站(www.cyol.net或www.cyol.com)进行查询。
征文声明
①参加本年度活动者只能有一次获奖机会。
②参加过其他征文活动并获奖的作品不能参评。
③获奖作品的版权归本次活动主办方所有。
④获奖作品不能参加其他同类征文活动。
⑤应征作品一律不予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⑥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国青年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