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6月1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伪书”盛行暴露国人质疑精神不强

实习生 陈业奇 本报记者 来扬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13日   07 版)

    6月3日,本报刊发题为《“西点军校22条军规”被证子虚乌有》的报道,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的部分书店,仍摆放着多种以“西点军校22条军规”为主题的图书待售。

    在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内的一些书店里,记者仍可以见到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西点军规——世界500强企业卓越员工的22条黄金准则》、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西点军校的成功法则》、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西点军校经典法则(经典插图珍藏版)》等以“西点军校军规”为主题的图书。

    值得一提的是,仅中国华侨出版社在2011年4月出版的该主题图书就有两种:一种名为《西点军校22条经典法则》,作者吴天成;另一种名为《西点军校22条军规大全集(超级白金版)》,由德群“编著”。

    上述两本书虽由同一家出版社在同月出版,但其外包装、开本、字数和书号均不相同,甚至连军规(法则)的条目顺序和内容也有很大区别。

    一家书店店主向记者提供的清单显示,该书店至少有6种与“西点军校军规”相关的图书。

    他还告诉记者,除了2008年、2009年等早几年出版的“西点军校军规”图书外,近两年出版的相关图书,“只要提前一两天把订购的数量告诉我,就可以和出版社联系,数量保证,折扣优惠”。

    记者从一些书店店主处得知,类似“西点军校军规”的励志书的销量都不错,一般都能达到七八千册,其中销量最好的一本,甚至卖了10多万册。

    在陶百强看来,虚假西点军规现象盛行国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人的质疑精神因为各种原因不强”,二是信息在传播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特殊情况。

    他把自己质疑“西点军校22条军规”的行为,比作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孩子说出的“皇帝没穿衣服”的真话。

    “中国这么大,比我清醒聪明的国人成万上亿,只是他们不想当那个孩子罢了。因为他们比我更清楚,我们需要那些军规来对国人进行一些思想教育。”陶百强告诉记者,“我毫不否认那些伪军规对思想教育有作用,但是良好的初衷何必非得用虚假的外衣包裹呢?我觉得无意在中国传播了西点军规的写作和演讲管理大师们是无辜的,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西点伪军规的原创作者。原创作者也许不是一个人,而是这个社会。”

    陶百强表示,他揭露虚假西点军校军规的初衷是希望国人能尽量独立自由思考,形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然而,“西点军校22条军规”并不是在国内盛行的唯一“伪洋文化”。此前,曾有国内媒体报道西点军校内有雷锋的塑像,并组织学员学习雷锋的事迹,但相关说法后来被证明并不属实。

    网友“TANQIFENG”在对本报报道的回复中也写道:“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西点军校将雷锋的故事编写在他们墙报的显著位置。当时就觉得纳闷,美国军人也学雷锋啊?现在看来,‘故事’离谱得令人啼笑皆非!”

    此外,本报去年1月27日刊发的题为《伪“训言”是怎样流传的》的报道,指出《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的内容不属实,哈佛图书馆的墙上并无所谓“训言”。但此前,该书曾位列中关村图书大厦2009年第一周的单周销售量排行榜的第7位,并被多家媒体转载。

    陶百强告诉记者,他还发现,北大招生网今年3月13日公布的“北京大学2011年自主招生面试题”中竟然也出现了此前已被证伪的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的素材。

    记者发现,该面试题的第3题是“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写有这样一句话:‘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谈谈你的理解。”

    “缺乏批判意识和批判勇气不但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一个共性,一些学者也是如此。”陶百强感叹,“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北大教授能读到这篇报道(一个人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难道不能思考一下:这样的训言成立的可能性有多大?”

    网友“古河大侠”在对本报报道的回复中对励志书在国内流行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励志书一般置于书店的显眼处,卖得好就成为畅销书,卖得差就迅速撤柜。其读者大多是那些鉴别能力不高,但又追求上进的年轻人。这些书拼凑、瞎编成分居多,没有什么价值。

    “励志书听上去不错,似乎是鼓励人追求进步的书,其实质却反映出现代人浮躁的功利心。写此类书的、出版此类书的、读此类书的无不如此。其实,真要追求上进,老老实实读经典和专业书籍就足够了。”“古河大侠”写道。

    本报北京6月12日电

    相关文章:

    从业者解析“伪书”生产链条

    伪“训言”是怎样流传的

未被认证的蒙医学博士
其实我并不愿意读这个博士
从业者解析“伪书”生产链条
“伪书”盛行暴露国人质疑精神不强
中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告
国家电网 湖南省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