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站出来,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使命。”谈起抗击“6·6”特大洪涝灾害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贵州省望谟县新屯镇镇长罗启云神色肃然。
死里逃生的群众说,危急时刻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员“主心骨”的作用,有党在,灾后重建不是难事。
用生命履行入党誓言
此次洪涝灾害来势凶猛,沿河许多群众反应不及,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望谟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部署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以及公安民警198人,协警50人,武警、消防官兵40余人,迅速赶赴县城沿河一带,组织群众疏散。在县城4处低洼地段,许多遭洪水围困的群众被解救脱险。各受灾乡镇党员干部也纷纷冲到一线。当晚,望谟县转移、疏散群众4.5万多人。
罗启云还保留着6日零时24分黔西南州气象局发出的一条短信:“目前,望谟坎边、纳包两个乡镇降暴雨,打易镇降大暴雨142毫米,预计未来降雨仍将持续。”罗启云说,根据经验判断,这样大的暴雨,极有可能诱发山洪、滑坡、塌方。新屯镇所有在家的党员干部立即出动,疏散沿河一带群众。
6日凌晨,打易镇派出所副所长向翔接到电话,辖区内出现暴雨,发生山洪,便立即与随行的派出所副教导员何会洋、民警刘克庄驱车赶回打易镇。他们一路上用喊话器警示村民疏散,引导群众撤至安全地带。当警车行驶至距县城19公里的新屯镇纳岜村时,人和车被卷入洪流。
“一开始,还能看见警灯一会儿没入洪水、一会儿露出水面闪烁。但很快,警车就不见了踪影。”事发时正在高处避险的村民岑仕芬回忆。
望谟县公安局局长唐朝海说,当时,下游的雨并不大,沿岸村民警觉度不高,如果不是3位民警一路预警,可能会有更多村民伤亡。
6月11日,搜救人员在下游60多公里外的河滩上找到了向翔和刘克庄的遗体,运回县城时,成千上万群众伫立街头,洒泪迎接英雄归来。
搜寻队伍仍在寻找何会洋的下落,尽管希望渺茫,人们仍在期待奇迹发生……
3位民警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年龄相仿,向翔32岁,何会洋28岁,刘克庄30岁;警龄接近,向翔、刘克庄都在2006年同期考入警察队伍,何会洋则早他们一年。
为救灾而不顾安危的党员不止3位共产党员。打尖村组长王建忠在大家紧急疏散时,奋力抢运集体存放在村活动室的水泥,不幸被袭来的山洪卷走。
提起王建忠,打尖乡党委书记张帆语音哽咽:“他本有足够的时间逃生,但为了减少村集体财物损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党员队伍筑起抗洪抢险堡垒
洪灾发生后,贵州省委省政府迅速部署,要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作用,怀着感情,带着责任,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坚决打赢抗洪抢险救灾这场硬仗。
紧急成立的党员突击队、党员联络保障队、党员群众帮扶队三支党员队伍,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由1800多人组成的50支党员突击队,抢修受毁道路、修建倒塌房屋、搭建临时板房、清理河道淤泥等,带领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4个党员联络保障小组就近调运大米及挖掘机、铲车等物资设备,打通道路,为受灾群众分发食物和饮水。
洪灾给当地道路桥梁造成极大损毁,部分受灾乡镇一度沦为“孤岛”。紧急成立的30多支党员群众帮扶队,深入灾区村、组、农户中展开调查,及时、准确地将救灾物资送抵受灾群众手中,确保每户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干净水喝。
洪灾发生次日,正逢高考。望谟县迅速组织消防、武警、电力、交通等部门党员干部,6日晚连夜清淤,抢修损毁的水、电、路等设施,确保了全县无一名考生因灾缺考。
望谟县目前已组建突击队210支,近6000名党员投入抗洪救灾。未受灾或灾情不重的乡镇组成12支“党员抗灾救灾突击队”共800余人赶赴重灾区支援。
灾后重建,党员仍是主力军
洪水退后,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带领群众生产自救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紧迫任务。交通通信一度中断、物资紧缺,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深入危险区域施工,打通运输“生命线”,自发组队运送救灾物资。
受灾严重的打易镇道路和通信全部中断。黔西南移动公司运行维护部经理韦麟带领17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党团员突击队,肩扛手抬250多公斤重的发电机、油料、光缆等,翻山趟水26公里,徒步14个小时赶到,经10多个小时的全力抢修打通了打易镇与外界的通信联系。
在新屯镇,记者遇到贵州省消防总队官兵组成的服务队,几天来,除抢险救灾外,他们还在湍急的河水中探寻涉水线路,坚守危险路段护送群众通行。贵州省公安消防总队副总队长赵音强说:“灾区群众的需要,就是消防官兵抗灾救灾的动力。”
打尖乡打尖村是重灾区之一。记者看到,20多名石屯镇党员干部组成党员救灾先锋队,送来粮食、蔬菜、食盐、铁锹等物资。道路中断,车辆无法进村,队员们便肩挑背扛,将一袋袋救援物资送抵救灾点。放下物资,队员们又立即投入疏通河道的战斗。
新屯镇财政所被洪水冲毁,短期内无法拨付资金,灾民安置工作遇到难题。镇党委、政府立即发动党员干部迅速筹到2.6万元,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我们经受住了重灾的考验。”罗启云说,“我们有信心迎接灾后重建的新考验。”
新华社贵州望谟6月13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李劲峰 石新荣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