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热情高 谨防“被创业”
“创业项目写在了名片背后。”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上,一名大学生村官递上名片时,不忘提醒一下记者。更多与会村官则将自己的创业者身份直接印在了名片上:养殖基地管委会主任、养殖场场长、合作社副社长……
让记者着实感受了一把大学生村官们的创业热情。
论坛活动期间,无论大会发言还是饭桌旁的闲聊,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的话题,都会不自觉地围绕创业展开。
“我们当地有关部门就要求大学生村官人人有项目。”一位来自东部省份的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
一边是高涨的创业热情,一边是现实的创业成功率低的数字。此次论坛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在20%左右。
其实,对于创业成功率不高,大学生村官中早就心知肚明。“在很多地方,大学生村官群体在农村创业成功的比例比20%还要低。”说这话的大学生村官,正要投资竹子加工。一名作为个人创业成功典型在论坛上发言的大学生村官,言语中则透露着庆幸——“一家大型网站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成功率甚至不足10%。”
难道大学生村官们不知道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吗?在与一名来自东部省份的大学生村官的交谈中,记者似乎找到了答案。
这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他所在乡镇对大学生村官的年度考核共分四项内容。“分别是履职、亲民、自身建设以及创业项目。”而其中,“创业项目”一项的分值占到了50%。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创业项目,其他三项即便是满分,也只能拿到50分。“都及不了格。”他强调说。
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创业条件较好的东部。一名来自中部省份的大学生村官说,在他所在的乡镇,创业项目在年度考核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一锤定音”。“创业项目倒是没有被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来打分,但只要通过创业为乡镇拉来项目就一定能评优秀。”
这样的年度考核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意义重大,这通常将作为考公务员、转事业编、推荐选调生的重要依据。
“这种做法鼓励和调动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的氛围。但这种‘一刀切’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为了考核成绩不受影响,虽然不具备创业能力和条件,但还是不得不创业。这种现象要尽量避免。”参加此次论坛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说。
要真刀真枪的“田野创业” 不要仿真的“温室创业”
作为江苏省的一位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吉(化名——记者注)同时也是一位“创业达人”。他经营着一个工程机械公司、承包了一片桃园,还开办了一家农家乐饭庄。
这名在创业大潮中扑腾多年的“老大学生村官”,提起一些地方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明星的“扶持”很是反感。
“事先不认真考察,就盲目配给几十亩免租金土地,或者让原本就很成功的农村创业大户出钱和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合伙种经济作物,然后就煽呼一群媒体记者前来宣传报道。”他评价说,“不科学,也不负责任。”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风险倒是小了。”他说,如此一来,大学生村官不愁投资、不愁销售,资金大头由创业大户出,银行给免息贷款,土地由合作社村民种,镇政府还帮着卖产品。
“这样的‘扶持’,不能算创业。”他认为,纯粹依靠“扶持”的大学生村官创业路径并不具备普遍性,因而也没有推广价值,“只能误导大学生村官们对创业的认识。”
“一些创业大学生村官的事迹根本经不住推敲。”一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随着各地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有专家质疑村官创业将成为“温室创业”——同为创业,大学生村官群体可谓备受“呵护”。“‘温室创业’相对于真正的‘田野创业’,只能算是‘仿真创业’。”
有调查显示,在46%受访的大学生村官看来,创业的最大阻力在于缺乏资金。为此,一些省份已经或正在出台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村官创业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额度从3万元至10万元不等,由政府贴息。
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地方,甚至不需要任何抵押,仅凭“大学生村官”身份就可获得最高10万元贷款。而这样的贷款,还有手续进一步简化,额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为此,有人担心地指出,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创业贷款打造的优惠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一些人创业资金难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村官轻松地获得贷款。
“虽然利息不用还,但本金总是要还的吧!”一名来自江西的大学生村官评论说,持续走低的创业成功率无疑会使贷款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大学生村官的债务。不久前,这名江西村官就遭遇了一次创业失败,负债1万多元。“所幸没有借贷,用的是父母给的钱。”
有媒体报道,银行工作人员表示,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贷款,截至目前,不良贷款少。对此,这名来自江西的大学生村官不以为然: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将来是要进入公务员队伍或者事业单位的,因此格外重视贷款信用。“就是借钱也会还贷款,还贷自不是问题。但盲目创业导致债台高筑,只能有苦说不出。”
不要把创业概念狭窄化
“如今,一些地方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概念理解无疑过于‘窄化’。”胡跃高说,似乎一提“创业”就是指办公司,搞项目。
“在大学生村官群体中,大部分人不适合办公司,搞项目。”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上,“老大学生村官”张吉就给一些跃跃欲试办公司、搞项目的“小大学生村官”泼起了冷水。对于一些地方一边倒地鼓励大学生村官人人搞项目,张吉明确表示:“我反对!”
“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情高固然可喜。”张吉表示,但很多大学生村官既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相关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对创业成功的期望值非常高。“往往是在创业计划转变为实际操作时,他们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农业创业,受气候条件、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风险极大。”张吉认为, 资金、经验、人脉,对于大学生村官整个群体而言没有任何优势。一些创业“老江湖”对办公司、搞项目尚且战战兢兢,刚出校门、初到农村的“小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率低是必然的。“一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也就两至三年时间,情况都不熟悉,如何选准项目,赢得群众的支持?”
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群体中具有农学背景的不到10%。“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不可能走到哪里,就能在很短时间内改变那里的面貌。”张吉说,地方政府要明确一点——对于村官群体来说,不仅要使用,更要培养。
面对“人人搞项目”和年终考核的压力,一名大学生村官对记者坦言:“书记、镇长拉项目、跑投资都困难,何况我们大学生村官?”
一位来自陕西的“老村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村需要能带头致富的创业型小村官,更需要踏踏实实为民服务的实干型小村官。”
胡跃高提醒说,由于个体差异,以及供村官创业的外部环境存在的东中西部差异大,要避免定位村官创业时,片面强调办公司、搞项目,出现“东部村官身不由己,中西部村官等着看”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对大学生村官“差别化培养,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已在很多地方“落地”。
来自陕西省富平县的大学生村官王琪就告诉记者,在他们那里,全县63名大学生村官按自身特长和发展意愿,划分为留村任职型、自主创业型和学习提高型三个类别。对有一定市场经济知识、专业技能和创业意向的“自主创业型”大学生村官,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全力扶持,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努力提高其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同时,对热爱农村工作、有留村工作意愿的“留村任职型”大学生村官,作为村书记、主任的后备人选来培养,为其“压担子”,并确定帮带人,不断丰富其农村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进入角色慢,不适应农村工作环境的,鼓励其继续学习深造,及时为其搜集提供各地企事业和机关单位用人信息,并聘请专人对其进行应试指导,增强应试技巧。
“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学生村官的成材路径也不是只有‘办公司,搞项目’这一条独木桥。”胡跃高对这一做法颇为认同。“只要在大学生村官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有所作为就是‘创业’,就是好样的!”
本报记者 樊江涛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