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爷爷总是逼着我练习写毛笔字,还要在我的毛笔顶端压上一个铜块,只要握笔的手一抖,铜块就会掉下来,所以行笔一定要很稳才行。我不爱练毛笔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墨汁很臭,一个女孩子,每次练完字手上总是臭烘烘的。在读初中之后,我借口学习压力大,从此远离了毛笔和墨汁。
这次到安徽歙县,没去游古村,没去看牌坊,而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参观了一个纯手工制墨的工坊。已有千年历史的徽墨天下闻名,这产自徽州的小小墨条,自古以来就占据了大部分文人墨客的书案。如今,我们在各地的文化用品市场依然可以看到徽墨,但是品质却是参差不齐。我问工坊的主人,手工制墨与机械制墨究竟有何不同?答曰:手工制墨包含了工匠的情感,是一种作品;而机械制墨,只是一种产品而已。我细想,其实大部分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艺都是如此,虽然机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却流失了其生机与内涵,这应该也是工匠们如此执著于纯手工艺制作的原因之一吧。
之前,我以为墨条的用途就是在砚台上研磨出墨汁,从来没想到过其中还蕴藏着大学问。主人带我们逐一参观了制墨的工序现场,黑漆漆的烧烟房,砸墨的大锤,精致的墨模,原来一方小小的墨条,居然要经历这么多的“磨难”才能够出现在我们面前。仅晾干就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晾墨房内必须避光避风,还需要经常翻晾。
最让我震撼的是砸墨这个环节。有个形象的比拟,砸墨就好比包饺子之前的和面,饺子好不好吃,饺子皮够不够劲道,全看这道工序,制墨也是如此,不过运动量可比和面大多了。工匠需要弓着步子,一锤一锤地砸下去,每天砸个上千锤并不稀奇,这才是真正的千锤百炼呢!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很难把这样挥汗如雨砸大锤的情形与制墨联系在一起。当然,这可不单是卖力气的活儿,主人说,还要看心情,如果今天心情好,砸起来特别顺畅,用这个原料做出来的作品也特别有灵气;如果心情不佳,那宁愿不做,喝喝茶,练练书法,也颇为惬意。
现代化生产讲求的是程序化和标准化,而手工艺制作却不同,除了对原材料要求严格之外,真正的创作过程还是比较随性的。就如同墨的形状也不拘泥于条状,可以根据喜好做成各种造型,比如南瓜状,比如玉玺状,让我大开眼界。
说到原料,你知道为何会有“墨香”这个词吗?原来并不是因为文人爱墨所以不觉得墨汁臭,而是因为真正的上等好墨是香的。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加入了自然麝香和多种中药材的墨条,闻一闻,清香入鼻,握在手,温润如玉,彻底改变了我对墨条又脏又臭的印象。主人告诉我们,这墨条不仅能研墨写字,还能治病,比如生口疮,长疱疹,用这种墨条涂一涂,药到病除。你知道用瓶装的墨汁和用墨条研磨出的墨汁写出来的字有何区别吗?你知道松烟墨和油烟墨有何不同吗?你知道研墨要用矿泉水还要加点白酒吗?主人娓娓道来,我们仅仅半日的参观因而获益良多。
朋友给我讲了关于这家主人的故事。几年前,有个日本商人来到歙县,向他订了近4万元人民币的手工徽墨,当他精心制作完成交货时,日方验收人员却以种种理由百般刁难,想要压价,他坚持不让步,最后当着日方人员的面,将所有成品都砸碎了。需要什么样的气节,才能亲手将自己的心血砸个粉碎呢?由此他背上了外债,开始到处打工,修水管、铺桥面,一双巧手平添了更多老茧。但是,在用自己的双手还清了债务之后,他又重操旧业,做起了最心爱的徽墨。
其实,我从来不怀疑这些工匠对于手工艺制作的热爱,但是却很担心这些手工艺的传承。这个行业目前的现状是,制墨的利润远低于卖墨的利润,因此,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手艺,而宁愿去学做生意,那么等到这些老工匠都做不动的时候,这些手艺很可能失传。
不知道旅游线路的开发和设计者们是否能尝试在工匠与游客之间架起一座直接沟通的桥梁。如果游客在景点游览之余,不是去定点特产超市购物,而是来到这样的工坊,见识一下真正的徽墨,听主人说说如何制墨,如何用墨,相信这样的旅程会创造出一个双赢的局面,也一定能够推动和引导年轻人沿着先辈的足迹,让徽墨的墨香飘扬到世界各地。
黄若菲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