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6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逢雨必瘫”露出城市短板

新华社记者 俞俭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0日   01 版)

    江城一日变“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18日一场强降雨致使武汉三镇渍涝严重的场景,实则是当前诸多城市“逢雨必涝、逢雨必瘫”境况的一个缩影。在问题不断凸显引起诸多疑问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需要认真反思和警醒。

    雨水本是正常天象,可怕的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阻挡了雨水的去路。近年来,城市大拆大建,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留有的自然空地少,对雨水吞吐不及,消化不良。像武汉湖泊众多,原来暴雨时路面渍水很快进入湖汊,但现在湖边高楼林立,湖汊变成工地,甚至填湖建小区。

    很多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的弊病在暴雨中暴露无遗。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繁荣”和“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却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相当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小,管道老化,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武汉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即排水能力为24小时内累计降雨100毫米,但每年都有七八次降雨大大超出这一标准。建设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暴雨来时必然会让城市窘态百出,狼狈不堪。

    暴雨应急机制、组织能力还存在“软肋”。尽管暴雨预报、预警机制都已建立,应急预案也都已制定,但往往停留在城市管理者手中,广大市民还知之不详,遇到紧急情只能被动应对。

    150多年前,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名言至今仍对我们有现实的意义。巴黎、伦敦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是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赣州建于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统能使城市千年不涝,都值得借鉴。如果城市建设管理者不能从教训中获得认识,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就很难真正实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新华社武汉6月19日电

胡锦涛会见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
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解放思想在创新中成长
基层劲吹民主风
厉莉:两捐干细胞的时尚法官
“逢雨必瘫”露出城市短板
就业见习竞争也激烈
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地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