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雪域脊梁

挑起珞巴族乡亲的致富重托

——记西藏隆子县珞巴族女村支书小加油

新华社记者 王志伟 林如萱 李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1日   08 版)

    从拉萨出发往南走,经过7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在距离斗玉村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坡上找到了小加油。

    这是一片茶树试验田,小加油戴着太阳帽,在烈日下领着十几位村民忙碌着。小茶苗还只有10多厘米高,小加油期待着栽培成功后成为邻县的砖茶加工厂的供货渠道,为村民们增加收入。

    斗玉村,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聚集的小山村,位于中印边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也不是十分优越。

    38年前,18岁的珞巴族姑娘小加油带着3个弟妹搬到了这里。两年后,小加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23岁开始当村干部,并连续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现任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斗玉村的党支部书记。

    党代表的身份和工作经历为小加油打开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小加油”这个音译的珞巴族名字恰恰契合了她身上的闯劲和责任意识。30多年来,小加油用实际行动把斗玉和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带领村民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我们的阿妈啦”

    穿着朴素的珞巴族服装,手持一把铁锹,面露淳朴的微笑,小加油与村民们一边干活一边聊着家常。她看起来和任何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没有两样。

    6月初,正是虫草成熟的季节,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上山挖虫草去了。每年的这个季节,小加油都会带着留守在村里的男女老少,完成这个农忙时节的各种农活。浇水、锄草、施肥……每一项农活在56岁的小加油手里都不在话下,熟练程度和年轻人比起来丝毫不逊色。

    这个类似大家长的角色,小加油很早以前就非常熟悉了。14岁时,因为父母早逝,作为家里老大的小加油早早承担起了妈妈的责任,独自照顾着3个弟弟妹妹。为了解决4口人的温饱,小加油奔前跑后,一个人种着几亩地,有时候还要到别人家帮工挣点口粮。

    小加油的女儿扎西央金说:“妈妈是一个很伟大的女人。小时候爸爸很忙,妈妈既要忙村里的事情又要忙家务,没一项落下的,全都做得很好。”

    村民若一说起村支书就竖起了大拇指说,她就像是我们所有人的“阿妈啦”。种地干活样样带头,还操心着我们每户人的生活,帮助我们过更好的日子。

    珞巴人的“搬运工”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隆子、朗县、米林和墨脱一线以南直到中印边界地区。珞巴人自古生息在喜马拉雅山麓,由于高山阻隔,他们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和外界接触很少。

    斗玉村也不例外。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几乎从未离开过斗玉,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生活。

    “作为一个村干部,小加油就像是珞巴族群众的‘搬运工’,走出大山,给深山里的老百姓带来外面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斗玉珞巴民族乡党委书记嘎玛次仁说。

    2002年,小加油第一次走出深山,党的第十六届代表大会让她有机会到西藏其他地方和首都北京考察学习。

    “北京到处都是灯,好像天从来不黑,夜里也永远灯火通明似的。”这是小加油对北京最深刻的印象。

    北京之行为小加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村民寻找致富门路也成为小加油每天思考最多的内容。

    2003年,当时的小加油还是村妇联主任,她领着党员干部先后举办了几期农牧民致富技能培训班,组织村民开展劳务输出,带领村民采挖药材、种植经济林木。

    几年后,小加油带领全村90多名妇女承包了一个面积30多亩的“妇女经济林种植基地”,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反复的试验,这里引进了核桃、苹果、茶树等树苗,这些之前在斗玉从未生长过的经济作物在这个边境山村里落地生根。

    “斗玉经济面貌的改变离不开小加油的努力。”村主任白久说。

    仅在2008年,通过参与经过斗玉的一条公路修建,斗玉村村民就实现现金收入30多万元。每年的采药和虫草季节,村民还有人均超过2000元的入账。

    “我会一直干下去”

    小加油的心脏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常年的劳累,她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两个女儿担心她心脏病发作,一直希望她放下工作,不要过分操劳。

    小加油却执拗地做起女儿的思想工作。“累的时候躺一躺,休息几天就好了。只要村民们信任我,我会一直干下去。”小加油的语气里透着几分坚定。

    小加油的小女儿继承了妈妈的懂事和勤劳,从小就是妈妈的好帮手。因为担心妈妈的身体,初中毕业后她就留在了妈妈身边,没有继续上学。这也成为小加油最大的遗憾。

    “有了文化,才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过上更好的日子。”小加油说,“一个人是男是女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文化,才能为村民做更多的事情。”正因如此,督促村民及孩子们学习就成了她多年来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每次看到适学年龄而不去读书的孩子,小加油会马上找到他们的家长,苦口婆心地劝,一直到大家同意将孩子送到学校才罢休。

    现在,村民们已经把送孩子上学作为一种习惯,小加油非常高兴。她说:“我们的下一代有知识就是有希望。” 

    据新华社拉萨6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 王志伟 林如萱 李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21日 08 版

毕业了,别都在城市大医院的门前纠结
上海团组织发起“微行动计划”
北京公交集团客运五公司十八车队青年人领衔公益服务
岳阳局部地区遭遇300年一遇降雨
挑起珞巴族乡亲的致富重托
重庆第30届“校园之春”闭幕
新时代《毕业歌》征集启动
警官陈士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白领青年引领红色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