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6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搭建百县千企平台 唱好工学结合大戏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7日   12 版)

    校县、校企集中签约

    党委书记曹毓刚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上发言

    院长张朝晖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周年经验交流会上发言

    校企共建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开工建设

    学院荣光

    创办于1934年

    全国重点建设的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之一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工作先进集体

    首批50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陕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委

    陕西省文明校园

    陕西省平安校园

    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陕西省十佳诚信办学示范单位

    陕西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陕西省高等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优秀学校

    陕西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多方共建基地

    谁是最大赢家

    今年5月30日上午,在世界知名的扶风法门寺景区旁边,平日里悄无声息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豆村农场院内,彩旗飘飘、鼓乐齐鸣、鞭炮阵阵,由扶风县政府支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扶扬现代农业生态观光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总投资2.1亿元的扶扬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在这里隆重开工。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经营难、管理难、维持难,是困扰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一个普遍问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遵循教学与市场两个规律,与企业互利合作的利益机制。共建扶杨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是学院创新、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开门办学机制的又一次积极探索。学校提供教学试验农场600多亩土地,吸引企业投资兴建,集科研教学、生态旅游、科技示范诸多功能于一体。项目的成功实施,必将使参与各方收获共赢,学院可以为企业解决土地、人才、信息、技术等问题,使企业获利,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加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同时对繁荣地方文化,丰富产业形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联姻百县千企

    破解职教难题

    教育教学改革难、企业深度参与难、教师实践锻炼难、学生顶岗实习难、毕业学生就业难等等,是困扰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普遍难题。尤其是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开展工学结合、走产学结合之路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曾长期担任地方党政领导的杨凌职院党委书记曹毓刚,从过去站在社会看教育和现在站在教育看社会两个方面紧密结合上指出,做为高职院校,是以服务为宗旨,学校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政府企业需要学校做什么,学校能为他们做什么,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以有为争取有位,就一定会得到政府、企业的欢迎、重视和支持,使政府和企业有所利有所为,在政府有所位,反过来促使学校进一步有所为,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主动出击,破解难题,学院遵循市场和教育两个规律,于2007年启动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搭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的多功能开放平台。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是利用与陕西省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的共建优势及地处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以原有的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选择与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进行联谊联姻,构建由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组成的校县校企合作联谊圈,理论上使每个专业合作面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以量的要求,促进质的提升,推进工学结合,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每个企业平均每年接收5名毕业生,以实现5000名毕业生稳定就业。

    为了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成立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学院内部夯实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实行全员参与,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校县校企联谊联姻。一是招生就业途径;二是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途径;三是职教集团、产学研合作组织等途径;四是校友联谊途径;五是科技下乡等与政府联系的途径;六是校企、校际、校政合作交流途径;七是以科研项目为纽带联系政府与企业;八是利用教职工的亲朋好友等关系,构建形成稳定广泛的合作网络。

    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06个县(局)、1017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83.5%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院长张朝晖说,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不仅打开了学校通往社会的大门,而且彻底拆掉了学校的围墙,形成校县校企合作的大联盟,使信息、人才、设备等教学和生产要素资源得以共享,为学校人才培养、科研推广、社会服务、招生就业构建了广阔的多功能开放平台,真正使高职教育的雄狮醒过来、活起来、舞起来。

    社会需求引领

    调整开发专业

    专业是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学院树立“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需对路的专业人才,坚持开展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时刻关注地区、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按照“贴近行业、面向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力求在专业结构、人才结构上,满足本地区、本行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要。先后开发申报新专业25个,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造,对人才需求下降、就业不好的专业适时缩减招生或停止招生。构建形成以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省级、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为支撑的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先后建成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4个、省级优秀教改试点专业4个,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9个。

    突出专业特色

    创新培养模式

    学院按照“贴近行业、围绕专业、面向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充分发挥校企两种资源、两支队伍的优势,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专业特色,建立模式。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工学结合“231”人才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园艺技术专业的“季节分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的“EPE”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与管理专业的“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管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实践中已日趋完善,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导向和标杆的作用,形成学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切合社会需求,也促进了教学改革,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贴近岗位要求

    课程改革奠基

    依据各专业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同时,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协调基础知识培养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验、实训、实习、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简单操作—复杂操作—综合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确保专业能力的递进式提高。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学生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及行业教指委精品课程16门、院级精品课程83门,初步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目前,正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说课”、“说专业”活动,全面巩固提高、应用推广重点专业建设成果。按照“编选并重,择优选用,强化建设”的原则开展教材建设。教师先后主参编(审)国家统编教材703部,其中主编315部、参与主编144部。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8部。2部教材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3部获二等奖、2部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奖。

    倡导知行并进

    强化实践教学

    依托百县千企联盟,学院按照搭建三个平台(职业训练平台、教学科研平台、技术交流与社会服务平台)、实现一个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校企合作,内外结合,使实践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值达1亿元,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88个,校外实习基地163个。

    顶岗实习既是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学院重点探索和解决了落实顶岗实习单位难,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顶岗实习结果考核评价难三大难题。提出顶岗实习的“五双”管理理念,即学生以双重身份(学生身份和企业准员工身份),完成双重任务(学习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双重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达到双向要求(企业岗位工作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要求),最终通过双向考核(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按照目标管理的方法,重点落实目标策划、目标控制、目标检查、目标改进四个程序,融通理顺成立机构、落实制度、选择企业、定员顶岗、过程管理、考核评价、反馈信息、完善模本八个环节,达到三个指标,最终实现就业“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形成“54831”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使顶岗实习从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到信息反馈形成一个闭合的特色鲜明的规范模式。

    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双证书”获取率较高,获第二届全国高职院校“上海种业杯”农业职业技能大赛“种子质量检测”项目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杨凌杯”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技能大赛奖项32项次。

    引聘培养并举

    打造双师团队

    打铁先要本身硬。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坚持“职业性、开放性”原则,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制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聘任、管理、考核、奖惩的有关办法,明确培养标准、培养方式和途径,形成校内培养、实践锻炼与校外聘任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与机制。先后派出386名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选派80多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德国、香港参加培训,331名教师到国内有关高校及师资培训基地培训,200多名教师参与科研推广项目,50多名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同时聘请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261名,聘请客座教授16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涌现出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3名,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18名。

    发挥科技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

    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适合农业院校特点的产学研结合之路。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学院总结提炼出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五种模式,即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企业带动型。

    技术服务型就是依托学院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模式已被学院辐射推广到陕西渭北旱塬、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甘肃河西走廊四个不同生态地区的8个县。

    基地示范型就是结合开办专业及师资现状,将有关科研推广项目集中到同一区域,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职能,由科教人员组织,村组、农户参加,采取“政府+科教人员+农户”的模式,通过树立典型,促进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其它农户共同发展。

    科技包村型就是由县政府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承包团队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可以实施探索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

    专家大院型就是由县政府出资建设集科研、办公、生活为一体的专家大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院选派专业人员进驻大院,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推广,组织生产性实践技能训练。

    企业带动型就是依靠合作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带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如动物工程系副教授杨和平担任兴平市星光良种猪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有17名学生在该公司顶岗实习。

    文化互动融合

    助推管理创新

    大学,是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百县千企联姻,使校园文化在开放的文化背景下,与社会文化互相撞击、借鉴、融合,得以创新发展。在广泛的校企校县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中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敬业奉献等精神文化,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社会文化中顾全大局、追求民主、注重秩序、统筹兼顾等文化品格,及企业文化崇尚创新、注重实效、雷厉风行、物质激励等优秀精神,也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学院按照陕西省政府提出的“三新两高”要求,即新起点、新体制、新理念、高水平、高质量,围绕办什么样的高职教育、怎样办好高职教育,吸收借鉴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兼容并蓄,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加强沟通中协调一致,在克服困难中凝聚力量,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增强了以服务为宗旨的意识,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建示范的良好氛围。一是推进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学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院领导联系系部、处级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和领导干部下访调研制度,开通书记院长信箱,实行书记院长接待日,重大事项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集思广益,激发了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民主治校的积极性,推动了学院政治文明建设。二是创新专业团队激励机制。以专业建设为龙头配置教育资源,根据专业发展调整系部,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收入分配,鼓励各院系瞄准社会需求开发新专业,加快发展。学院高职在校生由建校初的5000名增加到16000名,教学系部由3个发展到5个二级学院、10个系部。三是改革干部选拔作用机制。2006年,在陕西省高校率先开展了公开选拔处科级干部改革。试行演讲面试、实名制推荐等办法,充分体现了群众公认原则,建立了起点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的竞争和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四是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创评活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深化改革、创先争优。五是实行目标化管理,开展基层党组织目标考核和院系部、处室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落实了责任,强化了约束机制。

    素质渠道信息

    铺设就业坦途

    高职院校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岗位明确,要求清楚,学生的毕业实习直接进入合作企业,缩短了到岗位后的适应期,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实施,形成庞大的毕业生供求关系网络和信息网络,建立了稳定的就业渠道。学院建立全员参与就业机制,党委书记、院长每年至少两次带队走访用人单位,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交流,及时调研掌握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深化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同时,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拓宽就业渠道,巩固扩大就业市场。

    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院在企业界和社会的影响。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较高水平,连年被评为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在200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作交流发言。2009年11月,被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4月,被教育部授予首批50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又一次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题为《百县千企搭台,工学结合唱戏,全员参与推动》的典型发言。

    (高掌平)

搭建百县千企平台 唱好工学结合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