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职校毕业生“跳槽”也频繁

跳低了薪水,跳丢了机会

本报记者 樊江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7日   14 版)

    如今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变“牛”了。

    6月25日,在天津举办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专题论坛”上,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前人力资源总监王务超告诉记者,时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再也不甘于“挑到篮子里就是菜”的命运了,如今选择的主动权已从企业手中交到了他们手上。

    “一些高职高专毕业生会因为工作不尽如人意而选择跳槽。”他补充说,即便给更多的钱也不干。

    无疑,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日益抢手,使他们在选择企业时有了更多的底气。

    有调查显示,从2007届到2010届,高职高专就业率上升了4个百分点,2010届半年后就业率为88.1%,部分省(区、市)如江苏已首次超过本科;从就业质量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四年内上升了24%,2010届达到2142元,高于同期本科毕业生收入上升的16%。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开展了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其中2010届大学毕业生抽样达到46万余人;2007届大学毕业生连续跟踪调查,回收问卷约10.95万份。

    他们的调查显示,2010届大学生毕业生离职率居高不下。高职高专主要专业门类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更是高达44%,其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离职率达到54%。对2007年毕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则显示,三年内有过离职经历者居然达到78%。

    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跳槽”,作为论坛嘉宾的中国青年报原副社长谢湘认为,如今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往往把人才的价值给“竞争”出来了。有更高的薪水聘请,在另一家公司工作值更高的价格,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跳槽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这也对用人单位如何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留住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时下一些毕业生的过度“跳槽”,则引发了论坛参加者的议论。

    据调查,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人群中,高达98%是主动离职的。接受调查的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雇主数已达到2.6个。在王务超看来,时下的高离职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频繁“跳槽”所致。

    一些高职高专毕业生跳槽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是嫌苦、嫌累。

    调查显示,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主动离职的原因中,“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31%,“薪资福利偏低”占25%。

    但与追求高薪资福利而跳槽的初衷相悖,一项调查显示,“跳槽”与薪酬成反比:三年中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3549元;三年中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最低,为3245元。

    “这个结果不难理解。”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总裁王伯庆解释说,“一个人跳槽会有很大的成本。”“跳”到一个新单位,要有适应期。要重新适应环境,熟悉领导、上司和周围的同事,甚至每到一个新单位还会有半年不产生价值的时期。“而企业只会给能为它带来价值的员工加薪。”所以,一个员工到新单位后,往往一年后才会获得加薪机会。

    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在“技术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专题论坛”上,作为高职毕业生发言的黄德智与黄立波,都是在一个单位工作了近十年。黄德智2001年毕业于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黄立波,也是2001年毕业于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曾获国务院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

    作为31岁的企业高管,湖南吉利汽车控股公司党委书记冯旭红在这一点上和黄德智、黄立波颇为相似,湖南吉利汽车控股公司管理的三家企业年总产值已经达到了250亿元。“‘留下来就是机会’这一点我一直坚信到现在。”6月25日下午,前来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冯旭红告诉与会者。2000年,他作为浙江吉利汽车专修学院的一名毕业生,与另外9名大学生一同进入吉利。而如今,10人中只有他还在吉利服务,其他人都已“跳槽”了。

    “人生不是硬盘,不能随时拿来‘格式化’,‘格式化’其实损失很大。”作为论坛主持人的王伯庆说,在国外,如果3年之内跳槽3次,这个人基本上就要“重启”了。

本报记者 樊江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27日 14 版

职校毕业生“跳槽”也频繁
光伏产业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应从培养质量上反思就业难
工作一段再创业成功率更高
深化示范创名校 服务地方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