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 16版: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刊    上一版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理论与实践并重 技术与人文融通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巡礼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7日   16 版)

    东风悦达起亚向学院捐赠汽车教学设备

    名誉院长丁肇中教授做报告

    日照质检中心落户学院

    韩国新星大学学生来学院交流

    校园英语角

    学生在校园中休息读书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日照大学科技园,占地1242亩,建筑面积42.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3亿元,在校生15000余人,教职工900余人。2008年7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经过3年示范院校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机制建设、课程模式构建、教师成长、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形成独特的优势与特色,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 学院特色

    (一)“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职场体验  重在引导学生自我建立“准职业人”的学习目标,新生入校伊始,组织由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一线技术能手、专业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组成的职业引导团队,开展专业与职业入门教育、学习与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教育活动,组织开展行业、企业和职业导训课,组织优秀毕业生与新生的互动交流活动,安排学生到企业接受不少于一个月的职场体验课。

    实境训练  以“岗位工作”为重点,突出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活动,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重点建设一体化实训室和生产性教学基地,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产品生产或技术服务为平台,实行小学期、分段式、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6步教学,进行“学训同步”的教学模式改革。

    顶岗历练  以熟悉职业要求,历练职业能力,增强职业素质为顶岗实习目标,重在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在顶岗实习的组织上,实行“三定制度”,即定岗位、定师傅、定任务;顶岗实习的活动安排上,开展“三项访谈”,即访谈企业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车间主任(或班组长)、岗位同事,做到有题目、有计划、有总结;顶岗实习的管理上,实行“三元管理”,即学生分组自我管理、教师网络远程管理和企业指导师傅现场管理;顶岗实习考核上,采取“三方评价”,即学生自我评价、企业指导师傅评价和学校指导教师评价。

    (二)“校内设厂、厂内设校,校企互动,双向介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是校内设厂。把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引进学校,建设校内生产性教学基地。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依托先进实训设备,与台湾阿里山茶叶公司合作注册成立日照盛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苹果集团投入400台计算机等设备,在学院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学院与日照玉马服饰公司合作共建日照玉马服装厂;与深圳大雷、方圆建设集团共建日照天润汽车检测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与企业共建17个校内生产性教学基地,一半以上的专业群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内工厂。

    二是厂内设校。在合作企业内,利用生产车间,配套学习设施,建立专门的学习场所,打造“学习性”车间,实现教学与实践场所的一致性。学院的水产育苗场按照生产经营要求建设生产设施,按照教学要求建设软硬件条件,车间成为主要的学习场所,按照生产计划制订学习计划。日照双港机械电子公司为机电专业学生专门设立“学习车间”,固定“学习岗位”。 

    三是联合培养。根据企业人才需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学院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合作成立现代汽车学院;与蓝海集团合作开展酒店管理“蓝海专班”;与联想集团合作开展计算机维修“联想专班”等企业专班教育。

    四是合作研发。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师依托与企业共建的海洋生物研究所、水产养殖实训基地,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会同日照市海洋渔业局在全市渔业系统联合构建技术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咨询,推广技术成果,帮助560家沿黄海水产养殖企业繁养殖水产新品种,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是双向兼职。学院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技术骨干互兼互派,互任互挂,具有双重身份,实行双重管理,肩负双重任务。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团队既有省级教学名师,又有企业技术能手,在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六原则、六环节、六结合”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模式

    学院在探索课程改革过程中,以开展“三级说课”为抓手,着眼有效备课和有效教学推进改革,组织全院教师开展“成功课堂标准”、“教学做一体化实施途径”等大讨论。在重点专业中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总结出“六原则、六环节、六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

    课程设计六原则——突出能力目标、职业活动导向、行动项目载体、强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开展任务训练。

    课程实施六环节——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教学组织六结合——专任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校内外教学场所相结合、现代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能力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考核与能力目标相结合、评价方法与职业要求相结合。

    (四)“自主规划、平台发展、项目推动、能力提升”教师成长机制

    平台发展  一是搭建校本培训平台。建立教师学习中心,以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组成的校内“讲训团”为主体,聘请专家、名人进校讲学为辅,开发旨在提高教师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项目,开展校本培训。建立专任教师的“周学习”、公开课与观摩课制度。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师资培养平台。以“校企一体化基地”为重点,开展教师与企业人员一岗双责。

    机制保障  一是设计教师成长阶段,由低到高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精英期4个阶段,明确教师每一阶段的成长任务。二是对教师所处的成长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鉴定。三是实行教师每年晋级申报制度,并与职称评聘和工资待遇挂钩。四是开发教师成长监控网站,对教师成长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评价。

    项目推动  学院积极拓展教师成长项目载体,通过抓教学建设与改革推进教师各项能力成长。设计32个培训过关项目,涵盖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设计、资源整合、实训开发等不同方面,以教师自主化选修的形式开展培训。开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大赛” 等活动,提升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能力提升  学院教师成长不仅是单项能力的提升,而是教师在实践动手、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团队协作、社会活动、科学研究等6项能力上的提升。教师成长的主线,教师成长机制的构建,教师成长项目的设计都着眼于6项能力的提升。

    (五)“打破边界、建立平台、拓展服务”的开放办学工作体系

    打破边界  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确立学校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开放办学理念。引进行业企业专家上讲台,聘请社会名流、实践型能手进讲堂,开放教学;吸收社区人员进校园学知识、练技能,开放课堂;整合各类资源,为社会提供免费服务,开放资源;鼓励专任教师进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挂职工作,走出校门成为社会活动家,开放教师。

    建立平台  学院积极构建开放办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完善制度,先后出台《开放课堂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开放课堂、图书信息网站,开辟网络服务窗口,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拓展服务  学院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不断拓宽社会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先后向合作企业开放实训室、课堂、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运动场等;向对口院校开放网络教学、图书信息资源;向社区开放图书馆、课堂、职业资格鉴定基地。

    (六)“学校主导、校企融合、三方联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主导  搭建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成立人文素质研究和教学机构。根据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状况,将人文素质教学内容确立为思想政治理论、哲学与思维、历史与文化等7个课程模块。搭建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拓展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由各专业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点、实际需要自主动态开发。

    校企融合  校企合作有效整合教学与实践活动,理顺技能培养与素质提升的关系,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素质需求,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契合,通过筛选、更新和优化重组,将原来分散的活动整合为6个系列50项主题活动,实现了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规范性、长效性。

    三方联动  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课程评价以课堂发言演讲、中期论文心得报告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参加各项主题活动的态度、次数、角色、效果的动态监控和评价。通过颁发证书,评价成绩能直接为企业用人提供参考。

    二、重点建设专业特色

    (一)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特色

    1. 完善“教学学期与生产周期同步,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在教学安排上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根据水产动物的生产季节规律专门安排3个生产性教学学期,将每学年划分为3个学期,中间灵活设置小假期。将课堂搬到育苗养殖场,在生产实际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岗位由原来的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养殖等2个岗位拓展到水产病害防治、饲料及渔药营销等7个岗位,初次就业工资水平由原来的1300元提高到1800元,就业单位由育苗场拓展到渔药公司、饲料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等企业。

    2. “三个一”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一是为每位学生安排一位实习指导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或兼职教师担任);二是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临时用工合同;三是每位学生持有一本工作经历证书。工作经历证书既是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也是实践经历证明和就业择业的参考。

    3. 渔业技术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

    依托设在学院的日照市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共建渔业技术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积极进行高效优质养殖新品种研发,增强水产养殖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使专业技术服务“进育苗养殖场、进渔村、进渔家”,指导渔民做,帮助渔民富。团队每年为水产企业及养殖户提供水质检测和病害防治服务1500余人次,提供藻种300余户,新品种推广800余户,发放水产知识手册2300余份,渔民转产转业及科技入户培训2200余人次。

    (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特色

    1. 学工交替,能力递进,创新“323”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践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三个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三个层次、两个层面、三种评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层逐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前即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在课程建设中,依据职业技能岗位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设计项目化、课程组织团队化、课程实施生产化、课程成果产品化、课程评价立体化”的“五位一体”工学结合项目课程模式。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8门。

    2. 专兼共融,校企共建,打造国家一流教学团队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于2009年5月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10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日照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日照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1人、行业资深专家2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山东美佳集团、日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建成“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过硬”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3. 筑巢引凤,合作共赢,建设开放式食品实训基地

    遵循合作共赢的原则,与日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共建日照质检中心;与山东美佳集团、日照佳食食品等企业合作共建水产品、焙烤等一体化实训基地;与台湾阿里山茶叶公司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联合省内外46家食品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校外“融合型”一体化基地3个、“紧密型”合作基地12个和“松散型”顶岗实习基地31个。学生在校期间带薪实习,校企联合针对岗位开展“定岗”培养。

    (三)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探索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

    1. 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挑选学生组建定向班,由学校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2. 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由学院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由双方出资或提供一定的设备设施进行配套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或者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3. 职教集团合作模式。作为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理事单位和山东旅游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加强与集团内部企业合作,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人才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研发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4. 校企融合模式。校企融合是发挥学院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校企双方互相支持、渗透、融合,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

    1. 组建“无界化”、“一拖一”技术服务团队

    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团队活动,组建“行业无界化”团队。针对机电类专业学生参加的各类创新活动、技能竞赛,在各个专业选拔学生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小组。专业技术团队开展各类服务项目或指导项目,实施“项目化运作”,积极参与企业生产、产品研发以及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市组织的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以及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等大赛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

    2. 牵手行业,共建日照市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基地

    与日照市住建委安监处建设特种机械培训中心合作,满足机电类专业学生机械设备拆装、电气装配、焊接等项目实训,并承担日照市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主要承担建筑电工、特种机械设备安装工、焊接人员每年等12个工种的培训考核任务,年考核能力可达6000人。同时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开展电气装配、机械设备安装调试等实境训练。

    3. 校企联合,共建校内实习工厂

    以校内实训条件为依托,“筑巢引凤”,引进日照海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五莲青山机械厂、日照信达铁艺有限公司等机电类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性的实训环境。

    (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特色

    1. 在办学模式上试点“理事会”制

    现代汽车学院是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与世界著名汽车企业韩国现代集团共建的,于2007年4月18日挂牌成立。设现代汽车学院理事会,理事会理事7人,其中韩方3人,中方4人;设理事长1人,执行理事1人,独立理事1人。薛荣兴先生出任首届理事长。在项目建设期间,理事会负责制订现代汽车学院规章制度、发展规划,其中重点是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训条件建设规划等。“理事制办学模式下的汽车专业教学与实践”被山东省教育厅评选为“十一五”山东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2. 国际培训,锻造名师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重视国际化交流合作,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在师资方面的合作日趋深入,韩国现代集团天安研修院已成为专业教师培训基地,目前已有6批共计28人次赴韩国天安研修院进行短期研修,1名教师在韩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此外还有4名专业教师赴德国进修并取得欧盟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

    在强化专业教师内功的同时,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先后从韩国现代集团等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45人,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全部具有高级维修工或维修技师资格。

    3. 校企融合,订单培养

    学院与企业协商设立企业班,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与韩国新星大学达成学历互认的校际联合办学模式,设立中韩“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班”,中韩双方共同进行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目标、实施方法的制订和实施工作,做到优势互补。通过与知名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巧用企业资源,增强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培养出一批“特技”人才,拓展了就业途径,提高了社会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2009年9月,师生共同设计的节能赛车从上海F1国际赛车场载誉凯旋,取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名、全国大学组第18名的可喜成绩。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一次宏大的教学改革工程,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它又是一次丰硕的成果培育工程,尤其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三年来,全院教师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如今,示范建设、示范要求、示范标准已经升华为一种示范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内化在每位学院人的心上,成为激励学院永远发展的精神动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27日 16 版

理论与实践并重 技术与人文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