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成都东软学院院长张应辉:

应从培养质量上反思就业难

本报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7日   14 版)

    许多人把IT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归咎于学生数量太多,成都东软学院院长张应辉却不认同这个观点。“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张应辉说。

    以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集团为例,最高峰时期,企业曾一年招聘5000多人,有的岗位的招录比例甚至达到50∶1。

    “但事实是,有的学生C语言能考90多分,到企业却不能很快上手。”曾任东软集团长春分公司总经理的张应辉说,“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成绩,更是能力。”

    所以,当2002年东软集团投资创办成都东软学院时,张应辉就对办学有了明确的定位:“把教育放在产业链上考虑。”

    一个细节可以对上述办学理念做出注解。当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还在学校机房的陈旧电脑上做实验时,成都东软学院的学生则在入学时就统一配发了笔记本电脑,学生们可以在学校的任何角落做网络实验,因为无线网络已经覆盖了整个校园。

    “所以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实验室。”张应辉说。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成都东软学院有一个能直接出产品的产业园。这个由成都市商务局授牌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去年一年为学院提供了3500人次的学生实践机会,涉及嵌入式软件测试、软件开发、呼叫中心、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内容制作等多个领域。

    张应辉认为,在当今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大学应该思考“教什么对学生有用”。

    不过,对于这所刚刚从职业院校变身而来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重视“教什么对学生有用”,不仅是强调技能培养,更注重的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全面培养。

    “我从企业出来,十分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C语言课程教学为例,张应辉认为,仅仅把程序语言当做一门知识来传授,那是不够的。

    “编程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批判性思维……这些能力都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得到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备就业竞争力。”张应辉说。

本报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27日 14 版

职校毕业生“跳槽”也频繁
光伏产业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应从培养质量上反思就业难
工作一段再创业成功率更高
深化示范创名校 服务地方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