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深化示范创名校 服务地方育英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7日   14 版)

    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在实训

    2006级应用越南语专业学生喜获学习结业证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

    2011年4月,包括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5所高职院校同时启动单独招生,广西共有7000多名学生参加报考,其中3000多名考生报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开门红”。同样的学制,同样的类型,什么原因让这所学校出现这样的好成绩?事实上,这个现象并非偶然,背后关键原因是学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办学视野、良好的就业质量、齐备的实训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这里已成为辛勤园丁治学授业、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好地方。

    优美环境 实力办学 生机勃勃

    南职院新校区,大楼林立,绿树成荫,莺飞草长,蔚为壮观的124公顷校园美景如画。学院成立之初,占地仅10.2公顷, 学生仅为1000多人。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南宁市政府为学院划出124公顷土地作为新校区建设用地,并提出“建设区域性高职名校”的目标。

    面对这一重大的发展机遇,学院大胆探索,创新机制,提出“资源社会化”的办学思想,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金融贷款、企业投资、利用外资、社会引资和盘活资产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多档次投资体系,推进学院全方位建设。短短几年间,已拥有校舍面积50多万平方米,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办公楼、体育馆、运动场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4亿元。新图书馆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居广西高职院校之最。“环境景区化、建筑特色化、景观生态化、管理信息化、风格园林化、能耗低碳化”的新校区,增强了学院办学的硬实力。

    学院发展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学院以示范建设为平台,通过内培外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以职务聘任制为基础、以专业教学团队为构架、以“双师”素质为特征、以专兼职为结构、以目标结果为评价的新型教师建设模式,建立由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名师为领军人物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包括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70%,学院师资已达区域领先水平。

    作为职业院校,学院十分重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这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成功争取到西班牙政府贷款498万欧元(5000万元人民币)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建成西南乃至全国一流的工业实训中心,并以此为龙头,建成包括物流、酒店、信息等六大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技能。

    截至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5800人,成人教育学生4200多人,率先成为广西超2万人规模的高职院校,已成为广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和展示广西高职教育的重要窗口。

    校企互融 无缝对接 内涵发展

    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是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学院高度关注与企业合作办学,实施“双主体”育人。

    “校企双向全程介入”人才培养在明仕田园取得成功。广西德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学院深度合作,投资7000万元建造的国家级综合景区(明仕田园),委托学院实体经营和管理。这种教学、经营、实训、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尚无先例,是校企深度结合、“双主体”育人的创举。 

    营销与策划专业是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又一成功案例。该专业的建设实施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领导下的专业带头人负责制,企业作为教学主导,企业董事长担任专业负责人,人才培养全面引入行业标准,逐步形成紧贴行业需求的课程资源体系。企业投资建设“四位一体”(产学研创)专业实训室,利用企业影响力,通过打造竞赛品牌,构建畅通的创业与就业体系。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区域高职院校中成长最快、成效最显著、合作最牢固的品牌专业。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等10多家大型龙头企业、200多家大中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实践“校企互融”、“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生参加全国、全区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奖累计达350项,连续多年平均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电气自动化专业优秀毕业生韦礼光,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校企合作带动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立学院的专业品牌,拥有1个国家精品专业、6个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17个自治区优质专业。创建出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9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7项。学院是目前广西唯一拥有国家级精品专业、唯一连续六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最多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高等院校。

    开放办学 国际合作 跨国教育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广西是中国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在与东盟国家交流中催生出小语种人才的需求。2000年,学院率先在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小语种专业。11年来,学院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10多所高校合作培养出1000多名高技能应用型小语种人才。

    如何充分挖掘语言对象国丰富的语言环境,培养既懂语言又懂技术的人才,成为跨国联合培养的瓶颈。学院实践的“跨国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成功的模式。多年实践,学院走出一条由国内外学习、国内外实训组成的“2+1”专科和“2+2”或“1+3”本科的人才培养之路。国内学习期间,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翻译、导游、会务等实践;国外学习期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到共建企业顶岗实习。据统计,毕业生当年一次就业率达较高水平,留在越南河内、西贡、顺化和泰国曼谷等城市首次就业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60%。

    2010年8月,学院作为中国3个高职校之一参加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党委书记代表学院作了题为《“跨国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探索》的发言,获得与会人员特别是东盟国家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服务社会 助残扶困 拓展空间

    作为国家示范校,学院积极投身助残教育事业。通过调研和市场分析,艺术设计类专业特别适合残疾人学习,尤其适合残疾人自主创业就业,学院的这项工作就从艺术类专业做起。学院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配备、实习实训、职业资格认证、就业指导及推荐等方面都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实践,探索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思想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学到了一技之长,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就业率超过60%。

    为了更深层次地开展助残教育事业,2011年4月,学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残联联合创办“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以“单独招生”的方式招收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入学,采取自治区和各地残联资助、学院减免、个人负担相结合的方式承担学费。这个项目在社会上引起极好的反响。

    学院积极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服务社会,为复退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30000多人次;为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业完成设计研发、辅导咨询等服务79项,产生效益近850万元;为区内10所帮扶院校培训师资,开发课程等;2010年,7名学生成为上海世博会广西馆礼仪工作人员;2011年,80名学生入选服务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抓好党建 创先争优 跨越发展

    学院始终把党的建设工作摆在先导地位,为学院跨越发展把好方向。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班子建设,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努力塑造良好形象,为全院师生做出表率。

    学院的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学院快速、健康发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五大工程”(国家示范建设、“三风”建设、新校区建设、毕业生就业、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并在活动中取得显著成效,群众满意度测评非常满意。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院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通过实施“五星工程”(讲坛之星、学习之星、管理之星、服务之星、和谐之星),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得到巩固和提高,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2011年,全区高校“创先争优”领导点评现场会在学院成功召开,学院在创先争优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与会的全区高校的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学院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区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300多项。

    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一个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南职院已经形成,全校师生员工正以实施国家高职改革试验区项目为契机,朝着把学院建成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国际水准、中国特色(面向东盟、服务北部湾)的区域性现代高职名校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27日 14 版

职校毕业生“跳槽”也频繁
光伏产业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应从培养质量上反思就业难
工作一段再创业成功率更高
深化示范创名校 服务地方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