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6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塑高职教育发展里程碑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7日   15 版)

    学院成立国际人才培训基地(左2为党委书记李建铁,右2为院长徐建明)

    教育部、省、市、主管部门和学院领导共同举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启动仪式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创建于1978年,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项目建设以来,学院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顺应山东省“三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制造业高端产业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为龙头,积极搭建“教学系部+教学工厂+专业研究所”三位一体育人平台,强化“双师教学团队+工学结合课程+人事分配改革+学生职业素养”核心元素建设,探索实施以“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工作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为特征的职场化教学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收到明显成效,在职教界产生较大影响。2009年,在示范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香港理工大学黄德辉教授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推介。

    一、积极搭建硬件支撑平台

    自1986年,学院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着力破解实践教学无法落地的难题,积极构建“教学系部+教学工厂+专业研究所”三位一体育人平台。建设期间,学院投资3289.15万元,新建16个、扩建16个校内实训(实验)室,总数达91个;新建4个、扩建6个“教学工厂”式生产性实训基地,总数达20个;为山科纺织研究所、潍坊宝达环保机械研究所等10个专业研究所、1个山东省甲级纺织设计院,配备一批高端研发设施,新建12个教师工作室,基本形成系部带研究所、研究所辐射企业群的育人架构。

    校外,以山东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为平台,以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为纽带,与鲁泰集团、潍柴动力等581家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建“鲁泰学院”、“汇泉学院”等。学院连续三年被授予“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

    二、全面推进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建设期间,在7个重点专业带动下,学院41个专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两方入手推动课程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公共基础教育。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导思想,搭建“通识教育+专业大类基础”的教学平台,将学院专业分为6个专业大类,根据不同专业大类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适应的基础课,选取、开发适合需求的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基础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学院坚持专业课程紧扣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组织90%以上的专业教师深入800余家企业进行调研;邀请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合作,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职业资格标准等开发课程。目前学院41个专业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开发出262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其中,152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84门项目课程、26门模块课程,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另外,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将开发课程的资源全部上网。

    三、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职场化教学对教师“双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严格教师准入资格,近三年新进的70余名专业教师全部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实践经历。制订教师教学、科研、实践锻炼等方面的政策,并将其列为教师考核指标,以考核结果作为薪酬、评优、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主动参加实践锻炼、主动承担科研与技术服务,提升“双师素质”。细分兼职教师为专业建设指导型、专业技能教学型和顶岗实习指导型三种,分别制订相应的聘请标准及待遇。三年来,引进培养、聘用专兼职专业带头人21人,引进、培养骨干教师85人,新增“双师型”教师91人,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98%;建立700余人的兼职教师库,2010年,聘请兼职教师474人,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1,承担71800学时授课任务。专业教师中“山东省首席技师”1人、“山东省行业首席技师”6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3人、“山东省经信委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12人、“潍坊市先进工作者”3人,建成2个省级教学团队。

    四、努力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期间,学院着力打造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在省市政府支持下,建成山东省行业技术中心(新型纺织面料)、山东省服装制版与技术服务中心和潍坊市纺织服装科技开发中心、潍坊市中小企业培训研发基地,牵头组建“潍坊市星火科技促进会”、“潍坊市校企合作促进会”、“潍坊市科技创新促进会”3个科技服务联盟体,成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服务中心。

    依托平台,学院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与潍坊帛方纺织有限公司合作的《芳砜纶耐高温防护面料研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现已投产;与潍坊亚通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真空玻璃胶粒自动冲裁设备》填补国内空白,已完成样机制造;开发的《大提花家纺面料产品开发与工艺设计》为潍坊鸿利达纺织有限公司赢得20万米的订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学院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结合专业优势,以节水、节能、低碳与生态环保校园的理念建设新校区,建设中水处理厂实现循环用水,校园内雨水无外排;开始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供暖与制冷;实验成功欧鳎池塘和浅海筏式扇贝养殖技术,对潍坊海水养殖业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作用;新投资的粉末冶金注射成型、降解塑料膜等新兴产业项目即将投产,将实现学院在高新技术转化方面的突破。

    五、深化“职能包干、劳酬融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自2004年起,学院推行“职能包干、劳酬融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档案工资,实行按劳取酬、优劳优酬,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年来,围绕保障示范建设的有效实施,学院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将自主办学权、用人权、分配权下放给各系部,学院负责全局把握、总量调控,各系部独立开展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提升指导教师工作制,打破传统年级、班级建制,在全院建立167个以专业为纽带、以指导教师为核心、跨年级的学生团队;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行全员聘任制,竞聘上岗;鼓励开展横向科研和技术服务,专业教师晋升职称时,有横向科研项目的优先考虑,晋升高级职称时,达不到横向科研绩点标准的一票否决。

    六、强化“德才兼备、德于才先”为核心理念的素质教育

    学院贯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银领”(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熟练掌握高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实施“成银工程”。坚持抓好“入学教育”第一课,培养学生崇尚技术、技能和科技创新的思想,帮助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场发展方向;建立校外素质教育工作站,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辅导员,引导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学院3000多名学生担当志愿者,2009年,306名学生参加国庆60周年志愿者活动,另外在十一届全运会、上海世博会、北京武搏会等重大活动中都能看到学院学生的身影。“成银工程”的实施使学校就业率、就业质量呈现“双高”的可喜现象。

    七、示范院校建设成绩斐然

    经过三年建设,学院取得一批突出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立项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14门、教指委5门、校级96门;建成省级品牌专业1个、特色专业3个;打造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企合作共建工学结合课程262门,开发校本教材262部;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8部、省部级规划教材10部;承担国家星火计划、省科技发展计划等科研立项38项,山东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项,开展技术服务169项,获得经费1769.3万元;师生申报各类专利216项,授权专利125项,有10项成果实现转让或转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实践教学达534万人时,生产186种产品,产值6.5亿元,上交国税地税4200万元;师生获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4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71项。

    学院是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高职分会常务副会长单位。三年来,先后承办全国纺织服装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服装技能大赛、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师资培训、山东省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研讨会、潍坊市驻潍高校校长联席会等活动,并应邀到省内外10余所院校交流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及实施情况,引领带动行业区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10年,学院院长徐建明教授提出《关于建立潍坊市职业技能竞赛基地的议案》,被潍坊市十五届三次人大会议列为2个人大议案之一。该议案对于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完善以企业为主导职业技能竞赛体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历经三年建设,学院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以“动手能力强、顶岗上手快”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稳居全省前列,为社会培养输送近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辐射带动行业及区域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练凤夏:被大赛改变的人生
豁达发叔 给力安保
女生玩转机器人
“你们都是人才”
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塑高职教育发展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