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7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西安交大:百年名校力破人才培养瓶颈

本报记者 孙海华 李丽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05日   08 版)

    又是毕业季。不少大四学生在离校之际都感慨自己虚度了大学时光,“混学分”、“混文凭”、“混日子”……“混”是这些大学生在描述校园生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

    不过,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杨璐不在此列。这个21岁的女孩每天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上课、跟着导师进实验室搞科研、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忙”,是她对父母说的最多的字眼,她还告诉妈妈,周围的同学每天都这样忙碌,也都互相帮助,比着进步。她说:“马上就要毕业了,回想大学四年的忙碌和充实,感到没有虚度青春,心里非常踏实。”

    杨璐所在的西安交大刚刚过完115岁的生日,这所百年名校一向以学风好、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而著称。

    但学校副校长、教务长程光旭教授坦言,西安交大要在2020年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和国内其他研究型大学一样,也面临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我们不能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能的培养,更不能局限于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而要立足于未来发展,着眼于国际竞争,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行各业领军人才。”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那些阻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避免PPT教学成了“骗骗他”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是西安交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之一。

    课堂教学照本宣科,课程内容几十年不变,这是人人都在抱怨的大学弊端,也是最难打破的瓶颈之一。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学生首先就要把课上好。如果课堂教学做不好,一切无从谈起。”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院士去年在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对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强调教学是责任,也是一种智慧的创造。

    西安交大明确提出,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老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副校长程光旭解释,所谓“学堂”,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充斥着课堂每一个角落的今天。程光旭说,现在学生上课一般都带手机、电脑或iPad,教师上课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游戏和QQ聊天中吸引过来。

    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改变过去“填鸭式”单向方式,采取“研讨式”多向方式,授课时必须要与学生有互动、有讨论,让学生听完课后能够豁然开朗。校方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专门加入了师生互动的考核指标,学校还专门对多媒体教学、教学语言、黑板板书等进行规范,并对课件进行严格的专业审查。“有的老师过分依赖PPT,上课时一个字都不写。”程光旭说,“学生们常把PPT调侃地称为‘骗骗他’,因为上课全部采用PPT,老师会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教学,学生也会以一种偷懒的方式学习,这样留给学生理解、记忆和思考的空间就小了。”

    程光旭坦言,受传统文化和教学习惯的影响,要把课堂变学堂的路还很长,但西安交大会坚持走下去。

    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屡被诟病的一点。而作为一所传统的理工科名校,重实践一直是西安交大的办学特色,学校的校徽图案中心就是铁砧和铁锤。

    为坚持这样一个办学特色,西安交大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去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近几年,很多高校的学生实习都流于形式。但西安交大工科专业多年来全部做到集中实习,而且,生产实习由过去的一次增加到两次。

    “坚持下来很不容易。”程光旭感慨地说,“学生来回的火车票、住宿费,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通过学校支持一点、学生补贴一点、企业免掉一点,西安交大维系了大批定点实习基地。”

    在坚持生产实习的同时,西安交大还采取课堂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0年,西安交大开始实施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新方案对学生的基本学分要求由过去的180学分降低至170学分,其中实践环节约占25%。“基本学分要求虽然降低了,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却提高了,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实践考核、交流考核。”程光旭说。

    从去年开始,西安交大在全校工科专业开设“项目设计”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项目设计”课程就是营造和模拟一个职场竞争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个“产品”从构思—设计—制作—运行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协同作战,既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组织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中国所有大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西安交大一直在做着尝试和探索。

    除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竞赛之外,西安交大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进行创新实践的平台——工程坊。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想法,还要给他们提供实现想法的平台,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落地。”程光旭如是说。

    西安交大的“工程坊”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提供机械、电子、电气等行业的加工设备,学生在这里可以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我管理。

    在“工程坊”,学生靠兴趣驱动,进行各种工程实践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冲动和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创新实践插上梦想的翅膀。

    开放5年来,每天都有大批学生在“工程坊”中进行实践活动,校方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可以自由申请项目,学校通过对学生项目的“创新超越”审核,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由驰骋,创新意识不断提升。

    如今,“工程坊”与图书馆、校园网作为学生课外获取新知识的三大要素,已经完全融入到西安交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通过“工程坊”的创新实践,在各种竞技舞台上缔造了一个个精彩瞬间:西安交大学生机器人队连续3年问鼎全国机器人大赛冠军,蝉联亚太区总决赛冠军,摘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竞赛桂冠等,去年还在全国智能车设计大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竞赛中拔得头筹。

    “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就是这所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院士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精勤育人’的教育理念,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着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本报记者 孙海华 李丽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7月05日 08 版

周明明:用平常心去飞
回报社会是对母校最好的感恩
“爸爸,我在井口等您回家”
广东:非公企业成立见习生团支部
联手地产企业“BOT”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启动二期工程建设
海口启动学生志愿者知识产权维权行动
天津市举行纪念“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
龙岩:革命老区的产业“革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
西安交大:百年名校力破人才培养瓶颈